費明富
教師能力,是一個內(nèi)涵十分豐富的概念,這里所說的主要為兩種能力。一種是教師獨立閱讀文本的能力,一種是基于此種能力的課程開發(fā)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進一步普及,全國所有語文教師共用“一套教材+一套教師參考書”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時代特點,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突出的也是語文教師亟待提高的能力,就是教師獨立閱讀文本的能力和基于此種能力的課程開發(fā)能力。
現(xiàn)在有不少高中語文教師,教學離不開教師用書以及一些商家為教師開發(fā)的所謂優(yōu)秀教案。依賴于這些資源才能進行教學的教師,很難適應(yīng)新課程改革的時代氛圍,也很難在教學中出新出彩。
缺乏獨立閱讀文本的能力,在語文課堂上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反復被點擊的課件或教學設(shè)計,在課堂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
一、獨立閱讀文本能力低下,表征之一
分析文本,教師熱衷于“打外圍戰(zhàn)”。所謂“打外圍戰(zhàn)”,就是熱衷于介紹作者,介紹時代背景,介紹名家名人對文本的評價,并以此代替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代替自己對作品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20世紀90年代以前,人們理解文本的價值觀念基本是一元的,即社會功利價值,也就是這樣的理解模式:時代是苦悶的——作家必定時時處處也苦悶——作家所寫的文章也一定表達出苦悶。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其偏離作品所寫的實際,就幾乎難以避免。這種觀念在部分教師腦中根深蒂固,很難一時去除。在有些教師身上,能看出這種病根,一邊反對一邊還是自覺不自覺地溜進這一單一模式。如,2013年第9期《中學語文教學》有篇關(guān)于《荷塘月色》的教學設(shè)計就是如此,作者反對這種模式,但是在探究《荷塘月色》主旨的時候,還是將當時的政治事件和時代苦悶推介給學生。這樣的安排,必然產(chǎn)生心理暗示,學生對文本做政治解讀或功利解讀也在意料之中了。教師應(yīng)該走進文本,品味語言和形象,從生動鮮活的語言中感受作者的心靈,從中得到審美的滿足。
1.深入作品,從《荷塘月色》中看到的是心靈選擇的微妙。
當然,多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解讀文本有重要作用,“知人論事”是鑒賞文學作品的一種重要方法。但是,教師也應(yīng)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方法對解讀文本所產(chǎn)生的局限性。解讀文本如果主要靠這種方法,只能算是打鑒賞文學作品的外圍戰(zhàn),不僅不得文中“真意”,反而妨礙學生去探索文本的“真意”。就《荷塘月色》來說,以前教學秉持此法,發(fā)現(xiàn)本文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1927年7月”,于是在解讀中附會進“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的政治因素,后來又有人考證到“朱自清和內(nèi)人吵了架”這一“重要”的創(chuàng)作背景,于是在解讀中附會進為了排遣和內(nèi)人吵架的悒郁心情。如此的解讀,無論如何實在是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2.深入作品,從《荷塘月色》中看到的是默默的愛最感人。
朱自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已經(jīng)很晚了,他依然沒有睡意,于是想出去轉(zhuǎn)悠轉(zhuǎn)悠?!捌拊谖堇锱闹c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多么寧靜溫馨的家。他“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沒有驚動那即將進入夢鄉(xiāng)的妻兒。不知自己在外轉(zhuǎn)悠了多長時間,回到家時,他依舊是“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兒早早進入了夢鄉(xiāng)。這首尾照應(yīng)的細節(jié)中,彰顯著一種感人的人文情懷。一個人生活得無論多么艱難,但他時刻想到的是親人生活,想到的是自己對親人生活的默默而盡心的呵護。
二、獨立閱讀文本能力低下,表征之二
分析文本,教師只好血淋淋地“撕扯”。任何實物,都是由若干個特定的“組織”構(gòu)成的,人體是這樣,文本也是如此。小說、戲劇劇本等,都是由若干個場景組成的;散文,也是由若干個“片段”構(gòu)成的;論述類文本,也是由若干個“論點+論據(jù)”組成的。如果不懂得這一特點,分析文本時硬是將一個完整的“組織”撕扯開來,就完全破壞了文本的原意。
案例:以錢鐘書《談中國詩》為例。
問題:品味語言——“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個安頓歸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lǐng)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xiāng)因遠征而增添了甜蜜?!?/p>
誤讀:結(jié)尾引用的這兩處比喻,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guān)系。切合聽眾實際,拉近與出門在外的美國士兵的距離,顯得溫馨親切。
解讀:肢解“組織”,表現(xiàn)在對議論表達方式的忽視上。其實,這一語段作為論述片段,自有其相對的完整性。品味這一段文字,決不可忽視其前面的文字,即“讀外國詩每有種他鄉(xiāng)忽遇故知的喜悅,會引導你回到本國詩。這事了不足奇”, 這一段文字正是作者要說的“了不足奇”的原因或根由。離開這一根本點,分析其他,即使分析正確,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
獨立閱讀文本能力低下,由此導致的結(jié)果也很嚴重:辨別并選擇適宜的課程能力低下,勢必危及教學的有效性;難以做到根據(jù)學情開發(fā)課程,無法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導致新課改理念難以有效落實,危及教育均衡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