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野
2015年4月20日至26日,第八屆上海國際小劇場戲劇展演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本屆展演是歷屆中規(guī)模最大,也是參加國家和劇團最多的一屆。在一周的時間里,來自中國、法國、瑞典、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哥倫比亞等10個國家的劇團,為上戲師生和校外的戲劇愛好者們獻上了12部戲劇作品。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劇目在觀眾中得到了熱烈的反響,開場前排隊等票的人潮和散場后激烈的討論,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戲劇風景線。為了更深入了解展演的臺前幕后,本刊采訪到了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外國戲劇研究中心主任宮寶榮教授。
Q:上海戲劇 A: 宮寶榮
Q:上海戲劇學院舉辦國際小劇場戲劇展演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
A:上海戲劇學院是占據(jù)中國戲劇藝術教育半壁江山、有著70年歷史的專業(yè)藝術院校,其承載的任務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歷史傳承或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有比這些更高的如藝術理念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等。為此,學校便有責任力所能及地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藝術環(huán)境。國際小劇場戲劇展演是一個平臺,通過廣邀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劇目前來上戲演出,讓同學們能夠擴大視野、近距離地接觸世界一流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從而達到上述目的。我想,上世紀90年代末上戲創(chuàng)辦這項戲劇活動的初衷應該與之相距不遠,而經(jīng)過年月的流逝,其宗旨應該是始終不渝的。
Q:戲劇展邀約和挑選作品主要基于怎樣的考慮?
A:辦展演看似容易,其實很不簡單,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就本屆而言,雖然整體上比較成功,但還是存在著一些遺憾。世界上比較成功的戲劇節(jié)一般都會有比較鮮明的個性特征。然而,長期以來,受限于預算,我們不太容易請到高質(zhì)量的世界一流演出。另外,作為學校主辦的戲劇展演,一般職業(yè)劇團出于生計的考慮也不太愿意參加。當然,這些困難并非完全不可克服,這就需要主辦者多走出國門,多參加國際性的相關活動。今年的戲劇展演之所以比較成功,就與本人去年分別參加了哥倫比亞戲劇節(jié)和亞美尼亞國際劇協(xié)大會并結(jié)識了不少朋友相關。此外,國際劇協(xié)進駐上海辦公也無意中提高了上海以及上戲的國際地位,因而出現(xiàn)了近悅遠來的可喜局面。
Q:您對于今年國際小劇場戲劇展演的整體印象?
A:今年劇目整體上比以往有著明顯的亮點,首先是參與劇團的多樣性。與以往更多集中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相比,這一屆的劇團更多來自“第三世界”。其中既有保加利亞、愛沙尼亞等東歐國家,還有阿爾及利亞、哥倫比亞這些來自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地域多樣了,劇目自然也就豐富了,這是第二個特點。劇目中有根據(jù)安徒生童話改編的《老頭子做事都是對的》這樣老少咸宜的演出,也有根據(jù)福樓拜小說改編的《布瓦爾和佩居謝》這樣的經(jīng)典作品。當然還有根據(jù)莎劇改編的《理查三世》、根據(jù)古希臘悲劇改編的《安提戈涅》等。經(jīng)典改編可謂令人目不暇接,這構成了第三大特點。當然這一屆的莎士比亞劇作相對集中,除了哥倫比亞人偶合演的《理查三世》之外,還有上戲的兩臺莎劇,其中在草坪上樹叢中上演的《仲夏夜之夢》恰到好處地利用了校園環(huán)境,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莎劇中人與自然、人與神和諧相處的人文主義精神,成為這次戲劇節(jié)的一個熱點。
Q:印象最為深刻的劇目有哪些?
A:這次戲劇展演我擠出時間,凡是能安排的都去看了。遺憾的是,由于公務纏身,下半周便離開了上海,錯過了不少好戲。法國戲劇《布瓦爾和佩居謝》后來又應邀去了上師大,我回上海后又趕過去看了。另外,在出差前一夜,我還抽空看了法國劇團上演的貝克特名劇《美好的日子》。幾乎我所看的每一出戲都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保加利亞兩位演員表演的果戈理的《外套》和安徒生童話是我聽到觀眾反響最好的,尤其是演員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至今還讓許多人津津樂道。而我記憶最深的還是那位法國女演員瑪里蓉·諾瓦耶勒,她在《美好的日子》這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戲中竟然能夠?qū)⒛切┳x起來都晦澀難懂的臺詞一氣呵成地演完,其功力之深厚讓我深為折服!
Q:在戲劇展演籌備和舉辦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和障礙?
A:辦任何國際性活動,說沒有困難顯然不是實話。從主辦的角度來說,最大的困難便是如何以有限的經(jīng)費辦出較高水平的戲劇展演。有的劇目質(zhì)量很高,卻因費用問題無法請到。有的劇團來的熱情很高,但卻因種種原因無法成行。更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有的劇團經(jīng)過幾個月的努力似乎毫無問題,但萬事俱備就是東風不至,最后功虧一簣。這次戲劇展中的剛果(布)劇團便是例子。這出曾經(jīng)在世界各地巡演了幾十個國家的《哈姆雷特》讓我們甚是期待,卻因為不同國籍的演員難以在同一時間拿到簽證而讓大家失望。另外,舉辦戲劇展的另一大困難來自溝通,因為劇團來自世界各地,并非每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人都能用好英語,當然更不用說中文了。信件往來也好,落地接待也好,溝通的障礙總是難免。好在現(xiàn)在整個世界的英語都在提高,尤其是上戲的學生們中英語出色的大有人在,因而在學校的接待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Q:近年來國際小劇場戲劇的流變趨勢如何?
A:小劇場戲劇英文為Experimental Theatre,點出了其實驗性的特征。而在“后現(xiàn)代”的語境下,小劇場戲劇其實也正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元化的傾向。環(huán)境戲劇、肢體戲劇、多媒體戲劇可謂層出不窮,而近幾年這些極端形式的戲劇一度泛濫成災,以至于物極必反。有些藝術家開始回歸文本,本次小劇場出現(xiàn)大量的名著改編便是明證。雖說如此,改編的對象卻并不一定是戲劇劇本,可以是小說、詩歌甚至童話。如此次將福樓拜小說改編成戲劇的法國導演梵桑·考蘭便對筆者表示,他只對非劇本的文學作品感興趣,從劇本以外的作品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這雖然只是個例,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來戲劇的發(fā)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