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也許還有人記得2012年那場王燕鷹在龍門街道芭蕉園老街舉辦的畫展,老舊的街道,斑駁的墻,兩旁掛滿王燕鷹的畫作。王燕鷹買來600朵玫瑰花,摘下花瓣,沿著掛畫的墻壁洋洋灑灑。“我本來只是打算做一場自娛自樂的展覽,沒想到卻引起這么多人關于老城記憶的共鳴。”王燕鷹有些吃驚。
有人在看到王燕鷹的畫以后說:“面對畫中的老街,我有種流淚的沖動。”畫作就像是琴弦,撩撥起了人們深埋在心里的情懷。要修成這樣的功力,畫出這樣的畫作,作者本人對故鄉(xiāng)大抵也是有著理不清扯不斷的眷念,王燕鷹就是這樣一位畫家。
王燕鷹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南濱路上,叫瓦廠灣。旁邊有一幢重慶開埠時期留下的建筑——英國海軍俱樂部,后來變成肺結核醫(yī)院,時間的更迭與流逝,都在王燕鷹心里留下痕跡。王燕鷹的畫作,就是基于對老重慶、老建筑的記憶:長江邊上被拆遷的老房子、青磚石瓦的院子、連接江兩岸的過江索道、日漸消失的吊腳樓、甚至是一枚臥在江邊的鵝卵石……這些根植在老重慶人心里的元素,全都是王燕鷹畫作的素材。王燕鷹的情感很細膩也很內斂,他狂熱地愛著故鄉(xiāng)重慶,但畫里的筆觸卻讓人感覺寧靜,像是回到小時候,手里還有被外婆牽著的溫度。但略微看久,便會覺得痛,一種被無形的力量刺痛的感受。是現(xiàn)實,也是夢境,所以才會被溫柔地吸引后又被鈍擊,這大約也是因為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在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下,會對童年,對過去產生依賴。
在重慶,畫重慶的人很多,他們對重慶都有著深厚的感情:重慶大學建筑學院的歐陽樺,用鋼筆畫的形式系統(tǒng)地畫出了重慶大街小巷的老建筑,是情感亦是留存;曾經在重慶出版社工作的鄧士伏線描的吊腳樓別有韻味;而姚敘章筆下的磁器口又是一翻景致……這些并不僅僅是記錄。“重慶在近代史上有特殊的歷史地位,開埠文化與抗戰(zhàn)培都文化都很有意義。我筆下的房子,體現(xiàn)了一個城市的變迀,也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城市化的一個縮影,表現(xiàn)的不僅僅是重慶這座城,還有人們對城市化后的感受……”王燕鷹說。所以,他固守在城市一隅,畫著關于老重慶、老房子的故事,造著魔幻主義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