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驕
【摘要】不會分析概括,就讀不懂課文,就抓不住重點;即使有所得,也所得無幾。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提高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關鍵詞】課文重點 ?關鍵詞語 ?閱讀理解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
閱讀是理解,是吸收。吸收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分析概括能力的強弱。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怎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呢?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讓學生學會分析課題。
每教一篇新的課文,我總要引導學生先分析一下課題。課文的題目,一般都提示了課文內(nèi)容的重點,或者是主要人物,像《小英雄雨來》;像《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有的課文,用時間、地點做題目,像《冬晚》《小站》。有的課題,還揭示了課文的中心思想,像《偉大的友誼》。分析課題,就要對課題進行逐字逐詞的推敲,分析好課題,對于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作者思路等都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我教《草地夜行》這一課,揭示課題以后,引導學生根據(jù)課題中的四個字,推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事情,重點在哪里。這時,全班學生圍繞著課題,積極地展開了討論。有的說:“一看題目《草地夜行》,我就想起了紅軍過草地的事情?!剐惺钦f夜里行軍。所以,這篇課文寫的是紅軍過草地時夜里行軍的事?!庇械恼f:“紅軍在草地里夜間行軍,草地環(huán)境險惡,夜間行軍更有危險。在這種危險的情況下,紅軍戰(zhàn)士是怎樣對待的呢?重點應放在夜行上?!边@樣,通過對題目的分析,結(jié)合課前預習,學生就能較好地掌握課文的梗概和重點,為深入理解全文找到了一個思考的中心。
第二,教學生學會抓住有提示作用的關鍵詞語。
課文里常有總起分述或者敘述后再概括的寫法,這樣的寫法體現(xiàn)了分析綜合的思維過程。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時候,我們要充分利用課文所提供的這種有利條件,讓學生學會抓住總起句、概括句等有提示作用的關鍵詞語,來教會學生進行分析概括。
例如,《珍貴的教科書》一課,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寫“當時,我們的學習條件非常艱苦”,這是個總起句,有提示下文的作用。怎么艱苦呢?文章接著寫道:“沒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當桌子;沒有黑板,就用鍋煙灰在墻上刷一塊;沒有粉筆,就用黃土塊代替。最困難的是一直沒有書,抄一課學一課?!蔽医踢@一段,就讓學生分別列出幾條,來說明延安小學當時的學習條件非常艱苦,并使他們懂得,列出的四條(沒有桌椅、沒有黑板、沒有粉筆、沒有書),對“條件非常艱苦”這句話來說,就是具體的分析。這種練習多了,學生就能在閱讀時注意抓住有提示作用的關鍵詞語進行思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就會逐步提高。
又例如,學到《桂林山水》一課,學生就能抓住漓江的水的特點是“靜”“清”“綠”,桂林的山的特點是“奇”“秀”“險”。有了這種能力,讓學生分段、分層,編寫段意、提綱,就比較容易了。
第三,教學生學會分析概括的方法,養(yǎng)成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
還是以《珍貴的教科書》為例,簡略地談談怎樣教學生邊讀邊想、邊分析邊概括。
首先,一看課題就可以想一想:為什么說是“珍貴的”教科書呢?讀完第一第二自然段又可以想一想:這兩個自然段寫的是什么呢?概括一下,寫的是延安小學的學生學習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書,同學們渴望得到書。進一步與課題聯(lián)系起來想一想,在一直沒有書的情況下,如果得到了書,這書就顯得有點“珍貴”了。讀完第二大段,再仔細想一想:這書“是在毛主席的關懷下印出來的!印書的紙,是黨中央從文件用紙里節(jié)省出來的!”這是為什么呢?再聯(lián)系課題,對“珍貴的教科書”為什么“珍貴”,理解得就更深刻了。讀完第三大段,繼續(xù)想:為什么張指導員寧肯犧牲自己也要保護教科書呢?這說明了什么?這時候,同學們就會想到教科書來得真不容易呀!這樣的教科書多“珍貴”呀!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感情,再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張指導員臨終囑咐的話,就會深深地銘刻在學生們的心里,使他們受到更大的教育。由于學生們圍繞著題目,邊讀邊想,加深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概括全文,總結(jié)中心思想,他們就會覺得容易了。他們說:“為了使孩子們能讀到書,黨中央節(jié)省出印文件用的紙,張指導員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從一捆教科書上,我們看到了黨和革命先烈對革命后代的關懷和期望,我們也要珍惜這珍貴的教科書?。 ?/p>
教會分析概括的方法,養(yǎng)成邊讀邊想的習慣,對于小學生來說,主要不是由教師向?qū)W生講什么名詞概念,或者講許多道理,而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練習分析概括,自己學會邊讀邊想。教師在講課時,不論是理解語句、指導分段、概括段意,還是指導歸納中心,都不要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重要的是要告訴學生應該怎樣邊讀邊想,怎樣分析概括,特別是有些語句,表面的意思和它實際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是不同的,這就更要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等來進行分析。這樣做,既有教師的示范引導,又有學生的練習,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方法,形成習慣,閱讀課文的分析概括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這里有兩點需要特別提出來,引起大家的注意。一是分析的時候,既要注意局部的深入,又要注意局部與整體、局部與局部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而在概括的時候,則要注意事物之間或者事物各個因素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也就是說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二是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概括練習 的時候,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要事先圈定框框或者定好“標準答案”,否則,就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閉塞學生的思路,練習一定不會獲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