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的忠實信仰者
王偉光,哲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教授?,F(xiàn)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正部長級)。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1987年榮獲國務院頒發(fā)的“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偉光是“文革”期間第一批自愿報名“上山下鄉(xiāng)”的北京知識青年。1967年,只有17歲的他告別了老師和父母,懷抱著毛主席的詩詞和《共產黨宣言》毅然決然地走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這一去,就是10年。王偉光將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灑在一個叫“北大荒”的地方。在《記憶中的我》一書中,他將自己的知青歲月全景展示,并以“春度北大荒,無怨無悔”來定格。
男女之間會發(fā)生愛慕,但很少
2012年,梁曉聲編劇的大型電視連續(xù)劇《知青》在央視黃金時間播出,第一次用影視手段再現(xiàn)了“知青”這個特殊的群體,以及那段充滿理想又堅忍不拔的青春歲月。
王偉光看了電視連續(xù)劇《知青》說,內容上基本還是吻合的。當然里面也有一些情節(jié)不太符合實際情況,比如“撲火”。我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生活過,也到過火場,也救過火。一般來說,在綠樹蔥蘢、花草盛開、遍地綠油油的莊稼的夏天,是不會有荒火的,荒火一般都是在深秋或開春季節(jié)。在開春,雪化了,所有枯萎的東西還沒有復蘇,很容易著火,一般荒火都是在這個時候。
另外,知青歲月遠沒有那么浪漫。那時候談戀愛是少數(shù)現(xiàn)象,不像電視劇寫的那么普遍。當然,青年男女之間發(fā)生愛慕、好感肯定是有的,但和談戀愛、談婚論嫁不是一碼事。那時還是十六七歲、十七八歲,情竇未開。
在北大荒,王偉光養(yǎng)過豬、喂過馬、打過石頭、排過水、下過大田、燒過磚、蓋過房子、開過拖拉機。王偉光還參加了當年的冬季排水工程建設,天寒地凍,冒著零下40度以下的嚴寒,一個壯勞力,一天要定額挖土一立方米。當時大地的凍土層厚達一米,像鋼鐵一樣堅硬,十字鎬掄圓了下去,也只能在凍土上打出一個白印子,往往要連續(xù)掄鎬幾十下,才能打出一個裂點來。王偉光等人一般早晨天不亮就要上工地干活,晚上天黑才能回來。一天勞作下來,渾身像散了架似的。
即便這樣,每天晚上,王偉光還是點起小油燈堅持讀書學習。怕影響別人休息,王偉光就打著手電筒,蒙著被讀書。在北大荒的歲月里,幾乎每天堅持兩小時學習一直沒間斷過。1977年恢復高考,王偉光能順利考上北京大學,也跟沒有荒廢學習有很大關系。
學者型的領導干部
1981年底,王偉光接到中央黨校的入學通知書,之后成為中央黨校建校以來的第一屆博士研究生。在中央黨校,王偉光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擔任過哲學教研室歷史唯物主義教研組組長,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研室主任等職。1998年,王偉光擔任副校長。2007年12月,王偉光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
2008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30年來,這所培養(yǎng)中國社科人才的最高學府,結合青年知識分子培養(yǎng)規(guī)律和成才規(guī)律,探索出獨具特色的人文社科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其中:199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團中央聯(lián)合發(fā)起設立的赴渝博士服務團項目,為后來全國性的“博士服務團”工作實施進行了先期探索,不僅向中國社會科學院這所我國最高社科學術殿堂輸送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其優(yōu)秀學子遍及我國政治、經濟科研等諸多領域。
(摘自《華商報》2012年7月21日,《中華兒女》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