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鵬程(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信陽新民歌之我見
焦鵬程
(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本文通過系統(tǒng)化的論證,深入地闡述信陽新民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方式,比較傳統(tǒng)信陽民歌和信陽新民歌的不同,為信陽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起到了推進作用。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將信陽新民歌與傳統(tǒng)信陽民歌進行比較,探討二者的流傳性與流行性特質,思考信陽新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最后作出展望。
信陽民歌;新民歌;風格;傳承;創(chuàng)作
伊始于大別山麓的信陽民歌,作為先民的生活藝術方式,如今已經傳承千年。信陽民歌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兼顧豫風楚韻,不僅是歷史的記載,更是文化的傳承,是新時期人民所需要的新思想。
信陽,居楚頭豫尾,處在江淮之間,鄂豫皖三省交界之處,面積一萬八千多平方公里。幾千年來,生活、繁衍在這里的勞動人民,在創(chuàng)造了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精神財富。特別是我們信陽素享歌舞之鄉(xiāng)之美譽,歌謠的數量浩若煙海。我國最早的民歌總集《詩經》就記載有《臺南·申女》、《行霞》、《采蘋》等數十篇流傳于信陽地區(qū)的歌謠。明代馮夢龍編的《山歌》就匯集了信陽的五句山歌,并對豫南大別山民歌作出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廣大勞動人民上山打柴唱著:“冬季臘梅花兒開,起五更上山打干柴”;車水時唱著:“一上水車把腳挪,邊車水來邊唱歌”;下田插秧時唱著:“人人一把秧在手,口唱山歌手插秧”。這些民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直接參與了歷史進程。
縱觀民歌在我國的發(fā)展,其歷史十分久遠。從現實主義的《詩經》到浪漫主義的偉大詩篇《楚辭》,“農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背景下,民歌也展現出不同的色彩風格。而在數量眾多的民歌體系里,信陽民歌在中國民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促進民歌歷史的發(fā)展。
“趙州石橋什么人修?玉石欄桿什么人留?什么人騎驢橋上走?什么人推車壓了一道溝么咿呀嗨……”這首《小放?!妨鱾鞫忍貏e廣,從古到今唱了幾百年,其歷史根本不需要考證,只從格調旋律和歌詞內容,就能夠感受到其悠遠綿長的歷史氣息。在漫長的民歌歷史中,信陽民歌在勞動中產生并得到快速的發(fā)展。其歌詞內容涉及范圍特別廣,有遠古狩獵,有反封建反壓迫,也有歌頌美好新生活。在信陽民歌中,我們能夠感覺到信陽人民的精神意志、愿望情感及生活思想,信陽民歌所體現出的時代性,讓人們可以看到信陽人民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表現出的生活智慧。
信陽民歌“以詞取勝、以情見長、以聲動人”。與流行音樂相比,傳統(tǒng)信陽民歌的精髓在于樸素到極致的純粹、單純到骨子里的純粹。聽信陽民歌,聽著聽著,仿佛感受著一段刻苦銘心的平淡愛情,又好似時間白駒過隙般漸漸地演繹著一段段值得深刻記憶的故事,帶領著聽眾們向靈魂的最深處走去。
客觀來說,信陽民歌又有別于陜西信天游,青海、寧夏的花兒,有別于廣西壯族劉三姐的歌。五句子是它的最大特色。五句子中勞動歌是其精華,情歌又是精華中的精華。以《床底下挖個養(yǎng)魚塘》為例:“想郎想得臉焦黃,夜夜睡覺想著郎。打開枕頭給郎看,眼淚發(fā)芽二寸長。床底下挖個養(yǎng)魚塘?!弊髌非皟删涫前酌?,第三句開始起跳,第四句是奇句,把眼淚比成黃豆芽,并且還具象,豆芽還二寸長,可以用尺子量,第五句跟進,異峰突起,淚水兒在床下形成個養(yǎng)魚塘,可見流淚之多!這在其他民歌中實屬罕見!正因為五句子山歌的藝術魅力,所以它引起了一些詩人的酷愛,把這種藝術形式帶進了新詩創(chuàng)作。
當前,正是信陽民歌傳承發(fā)展的大好時期。國務院把信陽民歌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求深入落實“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傳承發(fā)展、合理利用”的理念,細致做好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和保護的相關工作,為發(fā)展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與壯大作出應有的貢獻。
信陽新民歌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舉措是以民間音樂音調為基礎進行升華與再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借用民間音樂音調,就是根據作者的藝術構思,在傳統(tǒng)歌詞的前提下,以建立音樂新形象為立足點,學習和借鑒某一地區(qū)的音樂素材,有效運用此音調開展二次創(chuàng)作。
綜上所述,在漫漫歷史的進程中,傳統(tǒng)信陽民歌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始終在向前發(fā)展,不斷地融入新的內容,同時也持續(xù)傳承著其核心的藝術魅力、音樂特色、地域風情,體現著信陽人的精神面貌和歷史氣息。進入到新世紀后,一輩輩、一代代的創(chuàng)作者們,讓信陽民歌走上了新的發(fā)展道路,信陽新民歌應運而生。與傳統(tǒng)信陽民歌的傳承性相比較,信陽新民歌的流行性音樂特點更加突出。為了能夠讓現代人更容易懂得信陽民歌的藝術魅力,創(chuàng)作者開始在傳統(tǒng)信陽民歌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音樂元素,在沒有改變太多調式和歌詞結構特色的基礎上,讓歌曲有了流行化的元素,讓歌詞更加通俗化,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審美需求。相信在未來信陽民歌的發(fā)展進程中,還會經過演變激發(fā)出更多的火花,成為更多人所認可的中國傳統(tǒng)民間民歌藝術文化。
[1]信陽文化局.信陽民間音樂選集(內部發(fā)行)[M].1980.
[2]潘傳柏.大別山土地革命時期革命民歌的特征[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3).
J642.22
A
1007-0125(2015)05-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