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晟+李亞飛
摘 要: 通過對廣州水上巴士重點碼頭周邊市民和水巴船上乘客的問卷調查,分析了廣州市民對水巴的認知度和了解途徑、乘坐目的和乘坐理由、換乘距離和換乘方式以及對水上巴士運營時間、發(fā)船間隔、航行時間的需求等,針對廣州水上巴士客流減少、運營成本增加等問題提出了加強水巴的宣傳力度、著力吸引通勤類乘客、提高水巴服務、適當提高票價和加強乘船安全教育等建議。
關鍵詞:廣州;水上巴士;客流調查;客流分析
中圖分類號: F5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055X(2015)02-0028-06
廣州市利用其特有的珠江航道資源,為緩解高峰時段核心區(qū)15座過江橋隧的擁堵狀況,滿足沿江市民的出行需求,于2013年9月29日新開通試運行黃沙至廣州塔、金沙洲至西堤、長洲至海心沙的3條航線,優(yōu)化整合5條航線,并保留4條原有航線,目前廣州市運行的水巴航線共計12條,實現(xiàn)了金沙洲、西部老城區(qū)、東部黃埔等區(qū)域與天河核心區(qū)、海珠區(qū)之間的水路通達,大大改善了市民群眾的出行條件。[1-3]水巴航線試運營至2013年12月時,出現(xiàn)客流減少、虧損增大等問題[4],本文通過對碼頭周邊的居民調查和水巴船上的問卷調查掌握廣州市水上巴士的客流情況,在獲取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廣州水巴發(fā)展的建議。
一、廣州水巴客流調查的準備和實施
(一)水巴客流調查概述
廣州市水上巴士的客流調查分為碼頭周邊的客流調查和水巴船上調查兩部分。其中碼頭周邊的客流調查主要針對碼頭周邊的單位、居民及附近公交、地鐵站點中水上巴士的潛在乘客,調查人員在S1航線(金沙洲—西堤)、S2航線(芳村—中大)、S11航線(黃沙—廣州塔)、S12航線(長洲—海心沙)沿途重要碼頭周邊的住宅區(qū)、公交站點和地鐵出入口等隨機對路人進行采訪并針對目標人員(了解且愿意乘坐水上巴士)發(fā)放調查問卷,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市民乘坐水巴出行的意愿及對水巴發(fā)展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把握未來客流的發(fā)展趨勢及分布情況;水巴船上調查則專門針對廣州水巴的乘客,調查人員在S1航線、S2航線、S11航線的航班上采取跟船往返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主要目的是掌握廣州水巴乘客的出行特征以及乘客對水巴運營的意見和建議,包括換乘方式、換乘時間、換乘距離、乘船時間、乘客對碼頭設置、航線設置、發(fā)船間隔、行船速度等方面的態(tài)度和意向。[5]
(二)調查工作的實施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和廣州市客輪公司合作,于2013年12月進行了碼頭周邊的客流調查,共發(fā)放隨機調查樣本3 450個,其中了解且愿意乘坐廣州水上巴士的樣本2 286個,調查人員采用逐個問詢的方式獲得2 286份調查問卷;2014年1月,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水上巴士調查人員與水巴的工作人員合作,共計在S1航線、S2航線、S11航線的船舶上發(fā)放調查問卷1 035份,回收有效問卷985份,回收率達95.2%。
二、廣州市水上巴士客流分析
利用SPSS等軟件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總結出廣州市民對水巴的認知度、了解途徑、乘客換乘水巴的交通方式、換乘時間、換乘距離、乘坐水巴出行頻率、出行目的,以及對水巴票價的感受和對水巴服務的需求等特征。[6]
(一)廣州市民對水巴的認知度和了解途徑
調查人員在碼頭周邊的住宅區(qū)、公交站點、地鐵出入口隨機選取的3 450位受訪者中,有951位受訪者(27.6%)表示不了解廣州市已經將水上巴士作為一種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采訪中有些市民表示沒聽說過水上巴士這種公交方式,市民反映沒有方便的途徑了解水上巴士的開通運營情況。
調查顯示近八成的市民通過媒體和網絡、親戚朋友介紹和碼頭布置公告三種途徑了解廣州水上巴士及其航班信息,數(shù)據(jù)顯示有25%以上的乘客通過碼頭的布置通告了解水巴信息,說明目前水巴宣傳的輻射面不足。采訪調查中,市民和乘客反映廣州水上巴士應加強宣傳,以便了解水巴的航線和時刻表。市民了解廣州水巴途徑的比例分布如圖1所示。
(二) 乘坐目的和乘坐理由
市民乘坐水上巴士的主要目的是“上下班或上(放)學”“回家”“休息、就餐、逛街”“游覽”,碼頭周邊的調查中這四種出行目的所占比例總和為83.2%,且以休閑、娛樂為目的乘坐水上巴士的市民超過五成,因此一方面應考慮借助水上巴士推廣“珠江夜游和日游”,借此加強廣州城市魅力的宣傳;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措施鼓勵市民將水上巴士作為通勤工具,發(fā)揮水上交通分擔高峰客流的作用。由分析可知,船上的水巴乘客中僅有7.78%以上下班或上(放)學作為乘坐水巴的目的,而碼頭周邊的調查中有超過20%的市民以此目的乘坐水上巴士,說明市民愿意考慮采用水上巴士作為通勤工具,但目前以水巴作為通勤工具仍有不足之處,客輪公司應采取措施滿足市民需求,充分挖掘這部分的潛在客流。市民乘坐水上巴士出行目的的比例分布如表1所示。
如表2所示,市民乘坐水上巴士的理由主要是“不擁堵,時間可以保證”“方式新穎,具有觀賞性”“景色優(yōu)美,空氣清新”和“通勤方便”,其中景色優(yōu)美、具有觀賞性、不擁堵等是水上巴士相對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方式獨有的特點,水上巴士應充分發(fā)揮這些優(yōu)點,在宣傳上達到更好的效果。數(shù)據(jù)顯示,因費用合適而乘坐水上巴士的乘客不足一成,因此在提高水巴服務水平的基礎上適當?shù)靥岣咂眱r仍然能夠保證水巴客流。
(三)換乘距離和換乘方式
碼頭周邊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近八成的市民希望換乘水巴的距離不超過500米,即水巴吸引客流的核心區(qū)域為水巴碼頭方圓500米范圍,水巴為吸引客流可著重加強對該區(qū)域潛在乘客的宣傳。對船上乘客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29.4%的乘客換乘距離超過1千米,這部分乘客主要以游覽休閑為目的,說明水上巴士具有較強的游覽休閑的作用。
通過表3的調查數(shù)據(jù)可知,超過四成的乘客采用“完全步行”的方式換乘水上巴士,通過公交和地鐵換乘的乘客也超過四成,但是針對水巴乘客的船上調查數(shù)據(jù)表明采用自行車換乘的乘客不足1%,這說明碼頭周邊的地鐵公交換乘點相對方便,但碼頭附近缺少自行車停放點。廣州市為建立“四位一體”的公共交通體系,著力發(fā)展水上巴士作為城市主體公共交通的輔助方式之一。在水上巴士的發(fā)展中應不斷完善與地鐵和公交的接駁,改善乘客步行乘坐水巴的條件,同時考慮改善乘客在碼頭周邊采用自行車出行的條件,如增設指示牌/標語,美化步行通道,增設自行車??奎c、建設自行車通道等。
(四)市民對水巴運營特征的需求
1.對水巴發(fā)船間隔的需求
船上調查顯示,30%的乘客候船時間>15分鐘,碼頭周邊的調查表明91%的市民希望水巴的發(fā)船間隔<20分鐘。目前廣州水上巴士的發(fā)船間隔多數(shù)為30分鐘,市民希望增加水巴班次縮短發(fā)船間隔。市民期望水巴發(fā)船間隔的分布比例如圖2所示。
2.對航程時間的需求
超過八成的乘客可接受的水巴航行時間少于40分鐘,在規(guī)劃水巴航線時需要盡可能把最大航行時間控制在40分鐘以內(見表4)。乘客反映乘坐水上巴士出行 “候船時間+航行時間”的總時間大于公交和地鐵,即水巴出行的效率低于公交和地鐵,多數(shù)乘客希望提高行船速度,縮短航行時間和航班間隔。部分乘客希望增開直達的航班,比如S1航線(金沙洲—石圍塘—黃沙—西堤)石圍塘碼頭上下乘客較少,可以考慮在高峰時段不停靠該碼頭從而縮短總航行時間。
3.對水巴運營時間的要求
船上調查中47.97%乘客希望延長水巴的運營時間,要求縮短水巴運營時間的乘客不到5%,因此延長部分航班的運營時間能滿足廣大水巴乘客的需求。以S1航線(金沙洲—西堤)為例,目前水巴的營運時間是早上07:00到晚上18:30,根據(jù)廣州市民的出行特點[7],晚上18:30停航顯然不能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適當?shù)匮娱L晚上水上巴士的運營時間將受到市民的歡迎。
4.對水巴票價的感受
針對水巴票價的調查顯示96.45%的乘客感覺票價合適或便宜,乘客反映目前的水巴票價不貴,能夠接受(見圖3)。為了減小水巴成本、增加廣[LL]州市客輪公司利潤,在改善水巴運營狀況、提高水巴服務質量(航班次數(shù)增加、發(fā)船間隔縮短、航行速度加快等)的基礎上,可以合理地提升票價。
(五)乘客對水巴服務的感受
針對水巴乘客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乘客滿意目前水巴的服務,對水巴服務不滿意的乘客比例為2.54%(見圖4)。乘客認為廣州水巴最明顯的不足依次是:線路少覆蓋面窄(29.70%),班次少候船時間長(25.89%),乘坐或換乘銜接不方便(18.27%),航行時間長(5.84%),船內環(huán)境差(2.79%),票價高(0.25%)。由此可見,“線路少、覆蓋面窄”“班次少、候船時間長”“乘坐或換乘銜接不方便”是目前水上巴士存在的最明顯的不足,針對這三個方面改善水巴的服務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目前部分雙層船舶的底層船艙通風較差受到部分乘客的抱怨,更新陳舊到期的船舶、改善船內環(huán)境也可以提高乘客的滿意度。而且,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只有0.25%的乘客感覺水巴票價高,即目前乘客關注的重點不在水巴的票價方面。
三、對廣州水上巴士發(fā)展的建議
(一)加強廣州水巴的宣傳力度
水巴碼頭周邊市民有27.57%不了解廣州市已經把水上巴士作為一種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說明水上巴士仍然沒有被廣州市民所熟知。為了將水上巴士打造為地鐵、公交、出租車等陸路公交之外的第四種公交出行方式[8],首先必須讓水上巴士這種出行方式深入人心,讓市民了解水巴出行的便捷、舒適等優(yōu)點。調查表明有44%的市民通過碼頭通告和親戚朋友介紹了解水上巴士,因此在加強水巴碼頭附近通告的宣傳之外,應采用更加豐富的宣傳方式,比如在地鐵公交視頻上播放廣州水上巴士的宣傳片,或者定期在大中專院校招募水上巴士的宣傳志愿者或招募免費體驗廣州水上巴士并協(xié)助宣傳的社會人士。針對69%的市民希望水巴的換乘距離不超過400米,應考慮重點加強對換乘距離400米范圍內的潛在乘客進行宣傳,將來再不斷擴大宣傳范圍。
(二)著力吸引通勤類乘客
按照出行目的可將廣州水巴乘客分為通勤類乘客和休閑類乘客兩大類[8],休閑類乘客輻射范圍大但客流不穩(wěn)定,通勤類乘客主要為沿江生活區(qū)的市民,乘坐頻率高。目前有20.23%的市民乘坐水上巴士以上下班或上(放)學為目的,遠遠小于以休閑娛樂為目的乘坐水上巴士的乘客(>52.6%)。通勤的乘客將是水上巴士最為穩(wěn)定的客流之一,加強對通勤乘客的吸引也可以減輕廣州市上下班高峰時段過江交通的壓力,有效發(fā)揮水上巴士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改善廣州城市交通狀況。
(三)提高廣州水上巴士的服務水平
1.明確航班信息,進一步增加航線、班次、碼頭,擴大水上巴士的覆蓋面積,以滿足市民的需求。調查中,很多市民反映不知道客船的發(fā)船時間和返航時間,反映航班的時間不固定,給市民乘坐水上巴士出行帶來很大的困惑,應盡可能設計清晰明了的指示牌和發(fā)船時刻宣傳單(卡片)。有55%的市民認為目前水上巴士航線少、覆蓋面窄,班次少、候船時間長,為擴大水上巴士的影響力,有必要增加碼頭和航線,擴大水上巴士的覆蓋面。[9]91%的市民期望發(fā)船間隔不超過20分鐘,因此水上巴士的發(fā)船間隔應盡量控制在20分鐘內,上下班高峰時段應減小發(fā)船間隔時間,在成本范圍內盡可能滿足乘客的需求。調查中富力半島居民反映富力半島居住密集,乘坐地鐵6號線和5號線不能達到,建議在富力半島增加碼頭;也有部分乘客希望水巴線路往東面延長一些,目前的S12航線(長洲—海心沙)每天只有高峰6班船(單方向3班船),因此市區(qū)往長洲島方向的航班數(shù)量不能滿足乘客的需求。
2.改善公交車站、地鐵站點、自行車租賃點、步行通道與水上巴士碼頭之間的銜接。超過四成的市民采用“完全步行”的方式換乘水上巴士,因此碼頭附近應當為步行前往碼頭的乘客提供盡可能方便的換乘路徑,建設方便、綠色、干凈、舒適的步行通道,如在黃沙碼頭與黃沙地鐵站之間樹立更加明確的指示牌、地面標識,整理規(guī)范沿江海產市場的占道行為,在過街天橋附近設置更加明確和顯著的指示標語等。采用公交車、地鐵和自行車換乘方式的乘客占51.5%,因此可以重點發(fā)展“公交車+水上巴士”“地鐵+水上巴士”“自行車+水上巴士”的交通換乘方式,重點配套碼頭周邊的公交車站和沿江自行車租賃點,建設騎行綠道,改善地鐵站點和公交車站與碼頭之間的指示標識。[10]
(四)適當提高水巴票價
為了減小成本增加利潤,可以適當?shù)靥岣卟糠趾骄€的票價。調查中,認為票價便宜或合適的市民占70%,認為票價貴的僅占3.33%;在吸引市民乘坐水上巴士的原因調查中,只有7.59%的市民是因為水巴費用合適才選擇乘坐水上巴士,約90%的市民是由于水巴不擁堵、通勤方便、方式新穎、景色優(yōu)美、空氣清新等原因選擇乘坐水上巴士。因此目前水巴的票價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市民乘坐水巴時票價也不是最敏感的原因,適當?shù)靥岣卟糠趾骄€的票價能夠被大部分乘客接受。
(五)加強乘坐水巴的安全教育
由于水巴客輪在珠江航行的特殊性,“安全”必須受到乘客和客輪公司的高度重視,船上應提供應急指示及乘船的安全提示。例如,可以在水巴上播放如何穿戴救生衣、采取怎樣的應急措施的安全教育視頻以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識和生存技能;客船和碼頭上應有足夠的安全提示語,船上和碼頭上設置明顯的指引出口,天字碼頭的自動門貼上“請勿靠門”標識以免夾傷小孩等。
四、結語
廣州市已經把水上巴士作為第四套公交系統(tǒng),今后仍將規(guī)劃新航線,優(yōu)化現(xiàn)有航線,增加碼頭和船舶,但是目前廣州市水上巴士存在客流較少、運營成本高、與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方式的換乘不完善等問題。本文在水巴客流調查的基礎上掌握了水巴乘客的出行特征以及市民對水巴服務的需求,為水巴提升服務質量、滿足乘客的出行需求提出了相關建議,有助于水上巴士更好地融入廣州市的公共交通體系,有助于水上巴士為市民提供更加優(yōu)質便捷的公交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慧燕,于婉珈.今起水巴執(zhí)行新票價[N]. 信息時報,2014-02-15.
[2] 劉懷宇. 水上巴士今年開通規(guī)劃19條航線[N]. 南方日報,2013-05-24.
[3] 廣州市城市規(guī)劃局. 廣州市城市交通發(fā)展綱要(草案)[R]. 廣州:廣州市城市規(guī)劃局,2006.
[4] 關金平,鐘永浩,王煉軍,等.廣州水上巴士低乘坐率問題調查研究與對策[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49(1): 53-59.
[5] NORTJAM R M. Urban Geography[M].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1975.
[6] 王利明,毛超艷.重慶嘉陵江水上巴士規(guī)劃、建設和運營初探[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9(6): 88-92.
[7] 景國勝,王波.廣州市居民出行特征變化趨勢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4, 6: 88-92.
[8] 達來.廣州市公共交通一體化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
[9] 賀寧,楊東援,葉亮,等.黃浦江水上巴士交通規(guī)劃設計[J]. 同濟大學學報, 2006,34(11):87-94.
[10] 陸錫明.大都市一體化交通[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