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坤
(鳳城市青山保護局,遼寧 丹東 118100)
1.1 氣候與土壤
試驗區(qū)位于鳳城市,屬長白山山脈的低山丘陵區(qū),年降雨量890~900mm,無霜期154d,凍土深度1.2m,土壤以棕壤為主,土壤全氮0.19%~0.43%,土壤全磷0.08%~0.17%,土壤全鉀1.8%~2.7%,速效氮12~67mgkg-1,土壤速效磷9~35mgkg-1,土壤速效鉀70~120mgkg-1,土壤有機質4.9%~1.2%,土壤容重0.8~1.4gcm-3。
1.2 立地條件與植被
調查地點位于鳳城市雞冠山林場,柞樹林齡43 a,冠下紅松是2009年造林。坡度21°,坡向西南坡,坡位山中上腹。喬木樹種組成為蒙古櫟7,色木槭1,花曲柳1,紫椴1;灌木樹種有平榛,暖木條莢蒾,興安胡枝子;草本植物有透莖冷水花、狗尾草、藍靛果忍冬、羊胡子草等。
把試驗地分為3個基本類型:一是跳石塘型,二是低產(chǎn)低效殘次型,三是大小林窗型。依據(jù)3種不同類型進行針闊葉樹種的調查和補植造林。
跳石塘型:由于碩大石塊分布不均,冠下喬本植物分布不勻,主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靠自然下種進行更新。
低效殘次型:對主干彎曲度較大和多分杈不成材殘次樹,進行伐除處理,對不便清理和運輸?shù)囟蔚淖鯓洳「竞蜌埓螛溥M行就地環(huán)剝枯死處理,騰出空間,采用頂漿嵌縫造林技術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減少對地表植被的破壞程度。頂漿嵌縫造林技術有利于防止土壤的人為擾動和植被的破壞,減少了土壤中的水分蒸發(fā),并能防止挖坑造林由于踩土不實產(chǎn)生露風失水現(xiàn)象發(fā)生。實踐證明,冠下樹種栽植按2m×2m作業(yè)設計較好。
大小林窗型:依據(jù)大小林窗的面積和透光度進行適地適樹設計,株行距1.5m×1.5m,郁閉前進行疏伐作業(yè),均采用頂漿嵌縫造林技術,撫育保留株行距為3m×3m。
為了探討柞樹次生林冠下造林方法對成活率的影響,我們在通遠堡林場進行了不同造林技術措施營造紅松試驗。分3種方式:一是頂獎嵌縫造林,二是立壁正反2鍬小坑造林,三是魚鱗坑造林。
跳石塘在遼東山區(qū)分布面積較廣,在寬甸滿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趙家林場猴石自然保護區(qū)及通溝林場均有一定的分布。跳石塘的典型立地條件是地面土壤由于長期受跳石塘大石塊阻隔的影響,地被枯落物和腐殖質大部分被嵌入到石縫中,并且在石縫中積累到一定的厚度,使局部的土壤理化性質優(yōu)于沒有跳石塘分布的坡地。受大面積跳石塘的影響,冠下空地補植較為困難,可采取封山育林的技術措施,利用自然更新的方法進行封育保護。如果采取可行的封育技術措施,跳石塘的立地條件是較好的立地類型之一,立木生長量較之其他坡地的生長量高。從表1試驗結果看出,13號標準地是跳石塘型雜木次生林,冠下3個主要樹種是花曲柳、色木槭、水曲柳,樹高、地徑和冠幅較之15號和19號柞樹次生林坡地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次生林柞樹冠下紅松無論是株高、地徑和冠幅均小于跳石塘次生雜木林。由此說明不同立地類型顯著地影響冠下樹木的苗高、地徑和冠幅生長量。
表1 跳石塘型冠下樹種的生長量
表2 低效殘次柞樹冠下人工林紅松生長量
由表2可知,柞樹喬木層的郁閉度也影響低效殘次林冠下紅松的生長量,尤其是當郁閉度大于或接近0.7時,對冠下紅松株高和地徑生長量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但對冠幅的影響存在著不確定性,這是由于紅松幼苗生長對光強有一定的要求,當光強滿足不了幼樹生長時,就會降低碳水化合物積累水平,直接影響苗高和地徑生長,也影響冠下樹種的木質化程度。
從表3試驗結果看出,林窗類型柞樹郁閉度也影響著幼樹的生長量,這主要體現(xiàn)在林窗邊緣樹木的密度直接影響林窗的透光度,導致林窗內的光線減弱,間接影響林窗面積內的幼樹生長量,當柞樹主林層郁閉度小于或等于0.6時,冠下紅松平均株高達到2.45m,平均地徑達2.12cm,與其他大于0.7郁閉度的2塊試驗地紅松生長量差異顯著,而冠幅生長量差異不顯著。
表3 柞樹林大小林窗補植紅松生長量
表4 不同造林方式對造林成活率和土壤養(yǎng)分狀況的影響
由表4不同造林方式(1)頂漿嵌縫造林、(2)立壁正反2鍬小穴造林、(3)魚鱗坑造林試驗結果看出,采用不同造林方式,土壤狀況除了枯落物、全氮和有機質差異顯著外,其他差異不顯著,不同造林方式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沒有顯著差異,但頂漿嵌縫造林相對省工省力,可以在遼東山區(qū)造林中采用。從不同造林方式對土壤養(yǎng)分狀況影響排序中看出,不同造林方式提高土壤養(yǎng)分含量效果順序為頂漿嵌縫造林>立壁正反2鍬小穴造林>魚鱗坑造林。不同造林方式雖然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沒有顯著差異,但就節(jié)省造林投入成本考慮,采用簡易式頂漿嵌縫造林方式可節(jié)省勞動力和減少造林成本。據(jù)調查,采用項漿嵌縫造林,每把鍬2個人每天能造林0.67hm2,平均每人造林0.33hm2,而采用魚鱗坑造林每盤鎬2個人造林0.4hm2,平均每人造林0.2 hm2,相比之下采用頂漿嵌縫造林比魚鱗坑造林提高效率66.67%,可節(jié)省約一半以上造林人工費。
4.1 跳石塘立地類型冠下雜木生長量受枯落物聚積影響和柞樹層郁閉度的影響顯著,冠下枯落物聚積在跳石塘縫隙處,形成了局部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土層厚度和養(yǎng)分狀況較高,加之上層木受大石塊分布的影響,普遍郁閉度小于0.5左右,比起無石塘的坡地郁閉度0.75和0.76條件下,跳石塘區(qū)均能明顯提高冠下雜木的苗高、地徑和冠幅。由此,建議對跳石塘立地類型次生林采取封山育林措施,確保這一立地類型的柞樹和雜木林能夠天然更新,并隨著枯落物的積累以及枯落物和土壤被石塊的阻攔,土壤的養(yǎng)分狀況會不斷改善,次生林的數(shù)量和質量亦得到提高,是較好的立地類型之一。
4.2 在坡地次生林柞樹冠下紅松生長量受柞樹郁閉度影響顯著,可采用頂漿嵌縫造林技術,把密度設計成1 600~1 777株hm-2,4年冠下造林紅松株高能夠接近2m和地徑達到2cm水平,當柞樹次生林郁閉度較大,不能滿足紅松光強需要時,可把不成材的柞樹和病腐木清除,進行衛(wèi)生伐和透光伐,以改善光照條件,提高冠下紅松的生長量。
4.3 在柞樹次生林內林窗和冠下補植紅松,也受光窗周邊柞樹的密度影響,建議在林窗周邊柞樹遮光較重的情況下,可適當對林窗周圍不成材的彎曲殘次柞樹進行疏伐作業(yè),增加林窗的透光強度,滿足新植紅松對光強的需求,采用1.5m×1.5m的密度是適宜的,當林窗紅松接近郁閉時,可間伐撫育成3 m×3m株行距。
[1]徐起.次生低效林優(yōu)化培育技術[J].林業(yè)科技,2003,28(6):18-19
[2]劉玉民,吳青山,劉亞敏,等.次生林撫育保留密度對林分生長的影響[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5(6):546-549
[3]孫洪志,屈紅軍,石麗艷,等.次生林撫育改造的效果[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4,32(2):97-98
[4]許紹遠,童修耀.次生林改造試驗報告[J].浙江林學院學報,1988,5(3):266-273
[5]高連義,宋全明,岳玉才.撫育伐是次生林經(jīng)營的重要措施[J].林業(yè)科技情報,2007,39(2):12
[6]劉聰,朱教君,吳祥云,等.遼東山區(qū)次生林不同大小林窗土壤養(yǎng)分特征[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1,39(1):79-81
[7]丁國泉,許繼中.遼東山區(qū)天然次生林林分直徑分布模型研究[J].林業(yè)資源管理,2012(5):94-9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