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木釣萌
前段時間,科學家們使用大型射電望遠鏡觀測到120億光年外的“火環(huán)”星系,圖像很是震撼。那么,宇宙中真有“火環(huán)”星系嗎?沒有,它只是引力透鏡的結果,那什么又是引力透鏡?它能帶來哪些宇宙的奧秘?
引力透鏡小史
熟悉愛因斯坦的人都知道,引力透鏡是他一人弄出來的。
1911年,在廣義相對論還沒有被提出來時,愛因斯坦就發(fā)表了《關于引力對光傳播的影響》,文章指出,光線經(jīng)過太陽附近時由于太陽引力的作用會產(chǎn)生彎曲。彎曲的角度他也算出來了,并預言這一現(xiàn)象可以在日全食時進行觀測,同時鼓惑大家前去驗證。
德國天文學家弗勞德響應號召,帶隊歷盡艱辛前去一個小島觀測,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觀測沒有順利進行。
這次不成功的觀測可真是幫了愛因斯坦大忙,因為,他算錯了!
暗自慶幸的愛因斯坦快馬加鞭,趕緊研究廣義相對論,1916年,廣義相對論橫空出世,“本想”一舉成名,然而卻沒有。因為沒幾個人理解他的理論,除了學術界,普通大眾知道他的,恐怕也就是他的親戚朋友了。
1917年愛因斯坦大病之后,坦然地向朋友們說:“我死不死無關緊要。廣義相對論已經(jīng)問世了,這才是真正重要的?!?/p>
這次他沒有算錯,愛因斯坦根據(jù)廣義相對論,重新做了計算,準確算出了光線通過太陽時的偏折角度,于是,他再次號召大家前去驗證。
這次,響應號召的是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1919年,愛丁頓率隊,跋山涉水,終于在日全食時,觀測到了光線經(jīng)過太陽的偏折,并且偏折角度跟愛因斯坦預言的角度一樣。
從此,愛因斯坦出名了,知道他名字的不再是學術界那些人,而是全世界。
愛丁頓也出名了,他很自豪。傳說,在一次宴席上,有一位客人對他說:“教授,聽人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不,只有兩個半人懂相對論。愛因斯坦當然是一個,教授,你也是一個?!?/p>
“嗯,不……”愛丁頓帶著沉思的神情搖了搖頭。
“教授,不必謙虛,大家都這么說的?!?/p>
“不,我是在想,那半個人是誰?!?/p>
瞧,引力透鏡的本質就是,光線由于大質量天體的引力而發(fā)生偏折。但這還不是引力透鏡的全部。
當愛丁頓把他的預言實現(xiàn)以后,愛因斯坦進一步意識到,在合適的條件下,人們會看到一個單一來源的多個圖像,并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引力透鏡”或“重力海市蜃樓”。
然而,愛因斯坦在琢磨“引力透鏡”的時候,只考慮了單顆恒星引力帶來的效果,所以,他叼著煙斗,斷言:引力透鏡這種現(xiàn)象很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觀測。
這下,愛因斯坦又失算了一回。
1937年,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茨·茲威忽然腦洞一開,他想,既然恒星引力能對光線偏折,那么,巨大的、有千億顆恒星的星系更能左右光線了。當遙遠天體的光從星系旁經(jīng)過時,產(chǎn)生的引力透鏡現(xiàn)象應該能被觀測到。
直到1979年,愛因斯坦和弗里茨·茲威預言的引力透鏡現(xiàn)象才被發(fā)現(xiàn),這就是“雙星體”。圖中的星體A和星體B是同一個星體,這個星體和地球之間有一個大質量的天體(例如黑洞)扭曲了光線,使我們看到了兩個影像。
愛因斯坦十字
引力透鏡不只能產(chǎn)生兩個影像,條件合適的時候,它能產(chǎn)生四重影像。外圍的四個影像,再加上中間的,也就是夾在后端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前景星系,共同組成了“十”字狀,這被稱為“愛因斯坦十字”。
2015年3月,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在哈勃望遠鏡的數(shù)據(jù)庫中發(fā)現(xiàn)了93億光年外的超新星爆發(fā),有趣的是,由于引力透鏡,超新星“一分為四”。
愛因斯坦環(huán)
除了“雙星體”和“愛因斯坦十字”,引力透鏡還會讓一個天體產(chǎn)生更多個影像,如果條件合適,多個影像必然會連在一起,構成一個環(huán),即愛因斯坦環(huán)。
這就是前段時間,科學家們觀測到的120億光年外的“火環(huán)”星系,它是“愛因斯坦環(huán)”的最好例證,如果愛因斯坦活到今天,看到這張圖后,他應該很高興。
引力透鏡的意義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引力透鏡不過就像個宇宙中的神奇魔術而已,但對于天文學家來說,它非常重要,這是愛因斯坦留給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
作用之一:放大鏡
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知道,處于一個大質量天體后方的光源,其亮度和形態(tài)都會受到放大或者變形。而“放大”的效果非常管用,因為這相當于宇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放大鏡,本來,即使窮盡我們目前望遠鏡技術的極限,也看不到的天體,但是因為引力透鏡,結果被我們看到了。很多系外行星,就是這樣被發(fā)現(xiàn)的。
作用之二:質量測量
光的偏折是由引力帶來的,而引力的大小,又是由物質的質量決定的。所以,引力透鏡在當今天體物理中最拿手的好戲是“質量測量”。幾十億光年之外的星系、類星體等,我們要想直接測量它們的質量真是很難。因為你看到的星系,也許并不是星系的全部,里面的暗物質你是看不到的。
但是,如果其后端有天體的光射來,被星系偏折并射向地球后,被我們看到,天文學家就能根據(jù)光的偏折程度和其他參數(shù)估算出星系或類星體的質量大小了,此方法簡單有效,非常好用。
以上還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引力透鏡是研究宇宙暗物質的好幫手。
除了以上介紹的兩個應用,其實,引力透鏡還有很多,未來還會有更多應用。
看似毫無線索的疑案,最高明的偵探能根據(jù)最細微的蛛絲馬跡,順藤摸瓜,抓到兇手。
把兇手和宇宙的奧秘類比有點不合適,但是高明的偵探和高明的天文學家卻是類似的,宇宙廣袤無邊,無數(shù)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揭開,而引力透鏡,就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好幫手,在尋找系外行星、研究暗物質等方面,它常常就是那“蛛絲馬跡”。
(本文轉自百度知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