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軍,周曉虎,程高佑
(陜西省樓觀臺實驗林場,陜西 周至 710402)
秦嶺北麓笻竹引種栽植試驗研究
李作軍,周曉虎,程高佑
(陜西省樓觀臺實驗林場,陜西 周至 710402)
陜西省樓觀臺實驗林場笻竹引種栽植試驗研究結果為,從移栽后第二年開始,隨生長年限的增加,笻竹發(fā)筍率、單穴成竹數(shù)、單位面積成竹數(shù)、平均根莖、竹苗高度等逐年上升,栽后5a左右即可郁閉成林,叢形優(yōu)美,觀賞價值較高,可用以園林綠化和盆栽,適宜在相同或相近生態(tài)環(huán)境地區(qū)推廣應用。
樓觀臺試驗林場;笻竹 ;引種; 栽培技術
笻竹(Qiongzhueatumidinoda)為竹亞科笻竹屬優(yōu)良觀賞竹種,也是我國珍稀竹種之一,混生性,叢態(tài)優(yōu)美,稈形奇特,主要天然分布于我國西部金沙江流域的云南,四川的一些縣(市),總面積據(jù)統(tǒng)計為2萬hm2,通常大面積集中成片生長于山上部到山脊的常綠闊葉林或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下,垂直分布1 560~2 200 m。陜西省2001年開始引入,由陜西省樓觀臺試驗林場在進行“觀賞竹引種栽培試驗研究”時實施,期間對其生態(tài)適應性、生長狀況、觀賞價值、栽培技術等進行了試驗研究,總結如下。
試驗地位于秦嶺北麓的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海拔510~525 m,屬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夏秋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13.2℃,極端最高氣溫42.4℃,極端最低氣溫-20.2℃,年平均降水量675 mm,無霜期225 d。試驗地土壤屬山前沖積褐土,pH值6.5~7.5,為全懇圃地,土層深厚(大于60 cm),平坦疏松肥沃,腐殖質含量高。
2.1 試驗材料
試驗用笻竹為2001年4月從四川省林業(yè)學校引進,為母株移植苗,數(shù)量20兜(85株),平均胸徑0.6 cm,竹高0.95~1.38 m,留枝3~5盤,土球直徑15~25 cm。
2.2 試驗方法
2.2.1 種苗栽植 2001年4月栽植,密度為0.33 兜·m-2,共栽植 60 m2;移栽前1年秋季土地深耕、施肥(農(nóng)家肥)、整理,清除雜草、雜物;栽植成活1個月后每周澆水一次,直至高溫天氣結束。
2.2.2 生長與適應狀況調(diào)查 2002年春季進行越冬率調(diào)查,對所有試驗材料逐個進行觀察、登記。
生長調(diào)查,在試驗地中隨機選取、設置10個1.5 m×2 m固定樣地;自2002年開始,每年調(diào)查發(fā)筍率,單穴成竹數(shù),單位面積成竹數(shù),新竹高度、生長情況等。
3.1 適應與抗逆能力
經(jīng)栽植后第二年春季調(diào)查,笻竹在陜西省樓觀臺試驗林場越冬率為100%,以后幾年觀察結果也是越冬率在99%以上,低溫-10℃初顯凍害,采取防寒措施或第二年開春后可恢復正常生長。初步表明笻竹在陜西秦嶺北麓可以安全越冬,母株及新竹均能安全越冬越夏。
據(jù)觀察,笻竹的適生條件為年平均氣溫10~20℃,年降水量500~1 200 mm,年平均相對濕度50%~80%,地面坡度偏斜,以山腳、山谷、避風向陽,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機質及礦物營養(yǎng)元素含量較高的濕潤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為佳。
3.2 生長發(fā)育周期
笻竹在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4月上旬開始發(fā)筍,為出生初期,4月下旬發(fā)筍量大,為出筍盛期,6月中旬出筍結束。在自然條件下,但是笻竹對溫度要求極為嚴格。栽后前二年,行排二芽,發(fā)筍長竹積累營養(yǎng),逐年新竹數(shù)和竹的胸徑,呈遞增優(yōu)勢。栽后4~5 a郁閉成林。
3.3 生長狀況
由表1看出,笻竹在樓觀臺栽植第二年開始發(fā)筍,單穴成竹數(shù)為2個,平均根莖0.4 cm、竹苗高度70 cm,以后隨生長年限的增長,發(fā)筍率、單穴成竹數(shù)、單位面積成竹數(shù)、平均根莖、竹苗高度等逐年上升;2006年達到栽植種苗要求,竹林郁閉成林。
表1 笻竹栽植后生長狀況
3.4 觀賞與利用價值
笻竹叢態(tài)優(yōu)美,稈環(huán)隆起而呈一顯著的圓脊,根如兩圓盤上下相結合,中有環(huán)形縫線似的淺溝;葉片狹披針形,長5~14 cm,寬0.6~1.2 cm,枝葉纖細,叢性較強,叢栽或盆植觀賞效果極佳,也可用以大面積園林綠化。
3.5 栽培技術要點
3.5.1 細致整地 全面開墾,梯形整地,深度50 cm以上,除去石塊、樹根等。挖穴40 cm×40 cm×50 cm(長×寬×深),穴沿等高線水平排列。
3.5.2 增施基肥 全面施肥與局部施肥相結合,全面施肥在整地時進行,施入腐熟有機肥22.5~30.0 t·hm-2,局部施肥在栽竹前進行,每穴施腐熟有機肥2~3 kg。
3.5.3 選擇母竹 選用良好母竹是栽植成活的關鍵因素,應選擇1~2a生,粗細適中,枝葉茂盛,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竹苗;每兜2~4株,完好無損;母竹留枝3~4盤,去掉竹稍,以減少水分蒸發(fā);帶土移植,“螺絲釘”(即鞭莖與竹稈基部相接處)牢固不松動;長途運輸時,用編織帶包扎土球,注意枝葉遮陰,噴水保濕。
3.5.4 科學栽植 栽植時間宜在竹子處休眠狀態(tài)、筍芽活動微弱、竹液流動少、鞭根積累養(yǎng)分多的早春,我國北方以3月為佳;采用母竹移植法。栽后踩實,保證母竹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從土壤中吸收足夠水分。栽后澆透定根水,以后適時澆水。
3.5.5 松土施肥 疏松、深厚、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竹子發(fā)筍和生長。松土能改良土壤性狀,但深度不宜太深,否則會傷及鞭根,一般以5~10 cm左右為宜,也可采用竹林覆土法增加土層厚度。施肥結合松土進行,一年施肥3次,第一次在發(fā)筍前,即2-3月,氮肥為主,以提高竹筍質量,供給母竹生長所需養(yǎng)分;第二次在成竹期,即7-8月,由于大量發(fā)筍,新竹生長,老竹換葉,竹子開始行鞭而消耗大量養(yǎng)分,施用速效磷鉀肥或速效有機肥,以促使竹林恢復和竹鞭生長;第三次在筍芽分化期,即10-11月,此時是吸收養(yǎng)分和積累養(yǎng)分的重要時機,施用有機肥(如豬、牛廄肥)為宜,如溫度低于-10℃,地面需覆蓋保暖物(如稻草)越冬。年施肥量不低于有效氮90~120 kg·hm-2、有效磷45~75 kg·hm-2、有效鉀75~120 kg·hm-2。
3.5.6 結構竹林調(diào)整 實踐表明,笻竹生長以密度21 750株·hm-2左右,其中1~4 a生各占25%,葉面積指數(shù)4.8以上,空間分布均勻為宜。母竹栽植后,應加強撫育管理,經(jīng)5~6 a可出圃利用,同時采取擇伐,適時砍去被壓、受損、死亡等非正常生長株。
多年陜西省樓觀臺實驗林場笻竹引種與栽植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笻竹在陜西秦嶺北麓可以安全越冬、越夏,生長繁殖正常,栽后5a左右即可郁閉成林,叢形優(yōu)美,觀賞價值較高,既可用以園林綠化,也可用以盆栽,適宜在相同或相近生態(tài)環(huán)境地區(qū)推廣應用。
Adaptability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Qiongzhueatumidinoda
LI Zuo-jun,ZHOU Xiao-hu,CHENG Gao-you
(LouguantaiForestExperimentalFarm,Zhouzhi,Shaanxi710402)
Qiongzhueatumidinodawas introduced for cultivation in Louguantai Experiemntal Forest Farm.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bamboo began to grow from the second year of transplantation and number of bamboo shoot,bamboo per pit,bamboo per unit area,average stem diameter,and bamboo height all increased with the years.After five years,bamboo come into close canopy,with high value of ornamentation.
Qiongzhueatumidinoda;adaptability;cultivation techniques
2014-12-11 作者簡介:李作軍(1977-),男,陜西紫陽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竹類研究及森林資源保護等工作。
S722.7
A 文章編號:1001-2117(2015)02-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