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董德龍
(1.中國礦業(yè)大學體育學院,江蘇徐州221116;2.魯東大學體育學院,山東煙臺264025)
體育教育訓練學
我國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劃槳技術特征研究
——基于3種槳頻的分析
張清華1,董德龍2
(1.中國礦業(yè)大學體育學院,江蘇徐州221116;2.魯東大學體育學院,山東煙臺264025)
運用測試、數理統(tǒng)計等方法,完成了對我國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13名)3種不同槳頻(20槳/min,26槳/min和34槳/min)下的技術動作的數據采集與分析,并與國外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的數據進行對比,結果顯示:1)國內外賽艇運動員不同槳頻下的劃距和相對劃距曲線變化特征相似,在同一槳頻下無顯著差異(P>0.05),但在數值上優(yōu)于國內運動員;2)國內外運動員的力值變化并不一致,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的最大下肢力量并不一定隨著槳頻的增加而增加,而國內運動員呈遞增特征,且在不同的槳頻下,兩者的最大槳柄拉力值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3)國內外運動員之間的劃船軌跡重復性相對穩(wěn)定(RP值范圍0.038~0.057),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存在,但國內運動員隨著槳頻的增加重復性系數有增大趨勢,且表現出一定的技術不穩(wěn)定性。結論:建議我國運動員在劃距與槳頻的搭配中,應注重劃距的獲得,同時,加強不同槳頻下的技術穩(wěn)定性和改進軀干的后仰角度。
賽艇運動員;槳頻;運動水平;技術
賽艇運動員需要有好的技術、節(jié)奏和做功能力,其技術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運動成績的發(fā)揮。我國賽艇項目與世界強隊項目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我國男子賽艇項目更是落后。不少研究者已對賽艇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從不同的角度展開研究,早在上世紀80年代,盧德明就對賽艇運動員劃槳技術的運動學和動力學進行了測試研究[1],對劃槳角度、劃槳做功及船速等關系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并與國外運動員進行了相應的參數比較,加深了人們對賽艇運動員劃槳技術的特征認識。隨著現代測量工具的發(fā)展,人們對賽艇運動員技術動作的認識更加全面。曹景偉對我國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槳力-時間曲線進行了測試分析,以35槳/min為測試依據,提出槳力-時間曲線是作為訓練效果的重要評定依據[2]。劉英杰采用專項測功儀(ConceptⅡ)對不同水平、不同級別的賽艇運動員比賽的節(jié)奏策略特點[3]進行分析,并就其不同水平的運動員的節(jié)奏策略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從目前的研究看,對賽艇運動員技術特征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具體項目的運動學或動力學特征的分析,其測試分析缺乏對不同槳頻下技術變化特征的進一步認識,槳頻的不同可能會存在技術參數上的諸多變化,不同槳頻的分析也有助于加深對重要技術參數的了解。筆者將重點考察不同槳頻下賽艇運動員的技術動作特征,以便更加深入認識一些技術上的重要參數。
1.1 研究對象
以13名男子單人雙槳賽艇運動員為測試對象,運動級別均在一級以上,其中運動員年齡為(23.4± 3.5)歲,身高為(189.3±3.2)cm,體重(89.2±6.9)kg。同時,Tomaz給出了5名世界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的測功儀測試數據(測試中的槳頻為20槳/min,26槳/min和34槳/min)[4]。事實上,國外不少研究曾對這3種槳頻進行研究[5-8]),主要用來反映運動員的有氧、無氧乳酸和無氧非乳酸能力。為此,本研究也參照采用了這3種槳頻(20槳/min,26槳/min,34槳/min),并依據Tomaz的測試程序完成測試,以便與之提供的5名國外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的數據特征進行對比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測試法 使用賽艇專項測功儀對運動員進行測試。該測試系統(tǒng)主要由ConceptⅡ測功儀構成,同時通過測功儀上的測力傳感器完成對運動員上肢(FP)和下肢(Fr)拉蹬槳力情況的測試,其中下肢測試肌力數據采集的是左側肢體(左右為對稱)。另外,為了完成運動員運動學參數的采集,配合使用NDI公司生產的Optotrak_Certus動態(tài)捕捉系統(tǒng),在人體不同關節(jié)和槳柄等位置進行標記點(Marker)的粘貼和定位,從而完成對身體不同關節(jié)角度(φ)和劃距(L)的測算(本研究中關節(jié)角度僅分析了軀干變化角度)。最后,將收集的數據利用Matlab軟件完成運動軌跡重復性(RP)的測算,并進一步使用SPSS 13.0完成相關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工作。
涉及的主要測試指標界定如下[9]:劃距(L):本研究主要指劃槳過程中槳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即劃槳幅度。相對劃距(Lr):指平均劃距與運動員身高的比值。
劃槳階段時間比率(R):指拉槳階段時間(Td)與推槳階段時間(Tr)的比值。槳頻:指單位時間內的劃槳次數。最大上肢拉力(FP,max):指一次單劃過程中槳柄所測得的最大拉力值。
平均上肢拉力(FP,avg):指一次單劃過程中槳柄所測得的平均拉力值。最大下肢力量(Fr,max):指一次單劃過程中對腳蹬板所測得的最大絕對值。平均下肢力量(Fr,avg):指一次單劃過程中對腳蹬板所測得的力值的平均值。做功(A):指運動員拉槳一次所做的功值。軀干傾斜角(φ):指的是運動員肩部與髖部的連線在冠狀軸的轉動角度。軌跡重復性(RP):依據國際標準ISO9283(1998)的規(guī)定[10],表示對同一指令位姿從同一方向重復響應n次后實到位姿的一致程度,對某一位姿,重復性可表示為:1)以下式計算且以位置集群中心為球心的球半徑RP之值;2)圍繞平均值a、b和c的角度散布±3Sa,±3Sb,± 3Sc,其中,Sa,Sb,Sc,為標準偏差。本研究在這里采用了第一種軌跡重復性的計算方式,其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1.2.2 數理統(tǒng)計 Matlab軟件包被使用作為數據處理軟件,整個劃槳周期分為拉槳階段和推槳階段。同時,所有的測試數據通過SPSS 13.0進行均值及方差分析(ANOVA),以比較不同槳頻和國內外運動員之間的相關指標差異情況。另外,從方差分析中提取了和P值,用來反映不同槳頻的影響效應。
3.1 賽艇運動員相關測試指標的整體特征
表1給出了國內外運動員技術動作特征的相關指標描述性統(tǒng)計,從中可以看出,國外運動員的劃距與國內運動員無顯著性差異存在,但整體劃距偏小。同時,可以發(fā)現不同槳頻下的相對劃距沒有發(fā)生顯著改變,但可能預示著高槳頻下并不一定具有最大的劃距。
從拉槳和推槳時間來分析,國外運動員的拉槳時間(Td)和推槳時間(Tr)基本隨著槳頻的增加呈遞減趨勢,國內運動員也呈現出同樣的特征,兩者相差不大,本研究發(fā)現在26槳/min時的推槳時間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研究中對國內外運動員每種槳頻下的拉槳時間和推槳時間的比值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隨著槳頻的增加,運動員的這一比值呈現遞增的特點。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從20槳/min時的0.49到34槳/min時的0.76,而國內運動員從20槳/min時的0.54到34槳/min時的0.87。因此,這表現出國內外運動員雖然在同一槳頻下的拉槳/推槳時間比值相對一致,但會受到槳頻的極大影響,國外運動員隨著槳頻的增加其艇速也提高較大,而我國運動員隨著槳頻的增加艇速存在一定的落后局面,這就使每槳劃距成為一個重要的技術參考指標。
從測得的運動員力學指標來看,國外運動員的最大下肢力量的力值范圍在1031~1339N之間,不同槳頻下沒有呈現遞增性變化,20槳/min時的力值最大,但平均力量呈現遞增特點。國內運動員的最大力量和平均力量上均呈現出遞增型特點。上肢最大拉力和平均拉力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表現出遞增的特點,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也表現出同樣的特點;但在不同槳頻下,無論是下肢最大力量,還是上肢的最大拉力和平均力量,兩者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國外運動員明顯優(yōu)于國內運動員。同時,通過LSD方差分析檢驗顯示,國內運動員在不同槳頻下存在上肢最大拉力的顯著性差異,即上肢最大拉力受到槳頻的明顯影響,而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僅在低槳頻(20槳/min)與高槳頻(34槳/min)時存在下肢和上肢拉力上的區(qū)別(包括最大力值和平均力值),這可能暗示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在不同槳頻下力量的分配更加合理。
通常,一些研究通過分析上肢最大拉力/下肢最大力量比值(Fr,m)來衡量國內外運動員的發(fā)力類型。在這里,筆者也對國內運動員的上肢最大拉力(FP,max)與下肢最大力量(Fr,max)進行了相除,以便能夠更加清楚地反應出運動員的用力特點,結果顯示,國內運動員伴隨著槳頻的增加,其比例值隨之增大,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且這一比值隨著槳頻的增加同樣呈遞增趨勢,但變化相對較小。另外,本研究對運動員的做功情況(A)和劃船軌跡重復性(RP)進行了測算,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的做功隨著槳頻的增加而增加,且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經LSD對不同槳頻方差檢驗表明,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在高槳頻和低槳頻下存在顯著差異,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則不存在顯著差異,表明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的做功能力沒有隨槳頻的變化而變化,這在技術上表現出一定的弱勢。同時,在軌跡重復性檢驗上,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也明顯優(yōu)于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
為了能夠進一步考察不同槳頻的影響,筆者對不同槳頻下的各參數進行了方差分析(表2),主要統(tǒng)計了不同參數對槳頻的影響。通常而言,大于0.6代表存在主要影響效應。從表2中可見,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槳頻上的變化造成了不同程度上各變量的變化,對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而言,不同槳頻對拉槳/推槳時間的比值、做功能力、最大下肢力量、平均下肢力量有著更為顯著的影響;而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則在劃槳距離、拉槳/推槳時間比值、平均下肢力量和最大槳柄拉力變量上存在顯著影響,這表明他們在技術上的不同。同時,對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的組間比較來看,各變量存在明顯的組間差異,表明這些變量能夠比較好的區(qū)分運動員在劃槳技術上的差異性。
表2 不同槳頻對各參數的方差分析值)
表2 不同槳頻對各參數的方差分析值)
?
3.2 不同槳頻下賽艇運動員的劃距特征
劃距指比賽中每劃一槳艇移動的距離,即比賽全程距離除以該艇所劃的全程槳數[9]。由于本研究采用測功儀結合視頻分析技術進行測試,所以劃距主要指劃槳過程中槳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即劃槳幅度。從表1中可見,就絕對劃距和相對劃距而言,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與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每種槳頻下的數值基本一致,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的劃距為(1.60 ±0.06)m,國內運動員的劃距為(1.58±0.12)m,兩者無顯著差異(這僅是一種統(tǒng)計學參考,事實上,這種數值上的微小差距必然造成成績上的極大變化)。同時,顯示國內外運動員并沒有隨著槳頻的增加而呈現出顯著變化,但可以發(fā)現26槳/min時的絕對劃距和相對劃距均處于最大值。根據楊銀兒對國內外女子單人雙槳賽艇運動員的實劃測試研究[11],世界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的一槳劃距在(8.17±0.11)m,槳頻為(32.27±0.82)槳/min(包括拉槳前段、拉槳后段、推槳前段、推槳后段),國內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的一槳劃距在(7.60±0.46)m,槳頻在(32.70±2.68)槳/min,且槳頻與劃距存在負向變化關系(表3),雖然本研究的這種負向變化并不是十分明顯(國外運動員:r=-0.146;國內運動員:r=-0.046),但這種負向關系是存在的。
由此可見,世界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的槳頻并不是十分突出,但劃距應該是明顯優(yōu)于國內運動員。本研究也顯示(圖1),不同槳頻下的劃距并不一致,雖然,從統(tǒng)計上并沒有顯示出顯著性差距(可能受樣本量限制的緣故),但中間高兩頭低的現象在國內外運動員之間是明顯的,即過高的槳頻并不具有最大的劃槳距離,而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更加注重劃距的獲得,而不是槳頻,因為槳頻的增加勢必造成劃距的縮短以及體能的過度消耗,不利于運動成績的發(fā)揮。有實驗結果表明[12],通過加速推槳可以使槳頻每分鐘增加1~2槳,但是結果艇速反而下降。因此,對于賽艇運動員而言,保持兩者的合適比例更為重要。
圖1 國內外運動員槳頻與劃距的關系變化曲線
表3 國內、外賽艇優(yōu)秀運動員劃槳技術中的艇速與槳頻、劃距的相關性一覽(r)
3.3 不同槳頻下賽艇運動員的力值特征
為了進一步分析賽艇運動員不同槳頻下的力值特點,筆者對不同槳頻下的槳柄拉力階段特點進行了分析(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的不同槳力曲線呈現出一致性特征,運動員在不同的槳頻下能夠迅速達到最大力量,而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則出現了許多不一致的情況,拉力曲線相對不夠規(guī)則,且運動員最大力值出現于劃距的中間位置。通常而言,根據發(fā)力時機的不同,可以分為3種類型,分別為拉槳開始型、拉槳中間型和拉槳結束型。從這里來看,我國運動員更加貼近拉槳中間型發(fā)力的特點。結合表1獲得的槳柄拉力數據特征,可以總結出,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的槳柄拉力的變化曲線形狀基本一致,但兩者在不同槳頻下存在顯著性差異,且隨著槳頻的增加而呈現增大的特點。同時,研究也表明,隨著槳頻的變化,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并沒有改變他們的發(fā)力特點,各槳頻下的最大力值出現在中間階段,表明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國內運動員在劃槳技術上還是相對穩(wěn)定的。
圖2 不同槳頻下國內外運動員的槳柄拉力階段變化情況
拉槳階段的槳力曲線反應了運動員的發(fā)力特征,是作為技術診斷的重要依據。不少學者從槳力與槳頻曲線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曹景偉曾以比賽強度38槳/min為基準,通過水中測試對槳頻與槳力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圖3),指出隨著槳頻的增加,運動員的最大力量并沒有發(fā)生改變,達到最大槳力的時刻也基本沒有變化,槳柄與船行方向的夾角也基本沒有變化,曲線形狀基本相似,但船速發(fā)生了明顯改變,時間明顯縮短,平均槳力和最大力量時刻的槳柄角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2]。然而,本研究并不支持最大力值不變的結論(可能是由于測功儀測試所致),同一水平運動員在20槳/min時的最大力值與34槳/min時的最大力值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整體的槳力——時間曲線輪廓是一致的。
圖3 同一位運動員不同槳頻下的槳力曲線[2]
3.4 不同槳頻下的槳柄運動軌跡特征
運動軌跡能夠反映出運動員技術動作的穩(wěn)定性特征,通??墒褂密壽E重復性這一指標來反應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具體概念說明見研究方法部分)。國外許多學者就賽艇運動員的軌跡重復性進行了研究,Tomaz以34槳/次為例[13],通過測功儀測試了專業(yè)與非專業(yè)賽艇運動員的軌跡重復性指標(測試10次劃槳的軌跡),指出專業(yè)與非專業(yè)運動員的劃船軌跡重復性存在極大差異,專業(yè)運動員表現出明顯的穩(wěn)定性程度。本研究對不同槳頻下的運動員軌跡重復性進行了曲線繪制(圖4),結果顯示,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和國內優(yōu)秀運動員的劃槳軌跡呈現比較規(guī)則的特征,隨著槳頻的增加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拉槳階段和推槳階段表現出一定的周期循環(huán)現象。
同時,通過對重復性參數的計算(RP,表1),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的軌跡重復性優(yōu)于國內運動員,但每種槳頻下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表2,主要是受樣本量的影響)。但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在不同槳頻下的軌跡重復性基本一致,穩(wěn)定性優(yōu)于國內運動員。因此,我國賽艇運動員的劃槳軌跡雖然沒有表現出受槳頻的影響,但穩(wěn)定性要弱于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
圖4 賽艇運動員劃槳軌跡曲線圖
表4 不同屬性運動員軌跡重復性獨立樣本T檢驗
3.5 軀干傾斜度
賽艇運動員中運動員不同身體姿勢的變化,對于劃槳技術動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不少研究者就賽艇運動員的軀干傾斜角度進行了分析,任喜平曾對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采用SIMI視頻分析系統(tǒng)進行了不同關節(jié)角度的研究[14],指出世界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的軀干關節(jié)角度活動范圍為(93.19±20.92)°,并進一步指出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拉槳結束時槳葉出水角度非常相似,然而,入水時槳的角度有較大差異,認為這種差異主要是由于運動員軀干前傾度的不同及槳葉入水角度不同而引起的,并非肩、髖關節(jié)的原因。余繼英研究顯示,推槳結束進入拉槳階段時,上體前傾約20°~30°,拉槳結束時的身體姿勢是上體后倒約20°。正如諸多研究者認為(如Lamb)的,軀干傾斜度是最重要的技術動作參數之一,對于運動員改進技術動作有著重要的意義[15]。為此,筆者在這里也進一步驗證了不同槳頻下在拉槳階段開始和結束時的軀干傾斜角度,圖5顯示了不同槳頻下的軀干傾斜角度。從圖中可以看出,國內優(yōu)秀劃艇運動員軀干的平均傾斜角度為-31.60°和43.96°,表現出后仰較大的技術特點。因此,國內的運動員在劃槳開始階段和結束階段的軀干傾斜角度沒有隨著槳頻的變化而變化,但與國外運動員比較后仰角度偏大。
圖5 賽艇運動員劃槳開始和結束時的軀干傾斜度
1)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與國內運動員的劃距和相對劃距雖然在統(tǒng)計學上無顯著差異,但明顯國內運動員存在一定的弱勢。同時,研究表明兩者均沒有隨著槳頻的增加而增加,但3種槳頻下呈中間高兩頭低的現象,即劃距在26槳/min時出現了最大值,這表明艇速的增加并不一定完全依賴于槳頻,而更加可能依賴于劃距。
2)不同槳頻下運動員的最大力值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隨著槳頻的增加基本呈現增加態(tài)勢,這種特征對于上肢拉力表現得最為明顯,且發(fā)力特點屬于中間發(fā)力型,我國運動員與世界運動員之間存在力值上的顯著差異。
3)運動軌跡重復性(RP)能夠進一步反映劃艇動作的技術穩(wěn)定性,從對國內外運動員的軌跡重復性來看,技術還是比較穩(wěn)定的,兩者無顯著差異。但國內運動員的軌跡重復性系數隨著槳頻的增加有增大趨勢,且表現出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
4)身體姿勢往往對運動員的劃槳技術有著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的傾斜度范圍約100.55°,國內運動員的傾斜度范圍約104.44°,表明我國運動員后仰角度過大問題相對突出。
[1]盧德明.賽艇劃槳技術的運動學與動力學測試研究[J].體育科學,1988(4):65-71.
[2]曹景偉.我國優(yōu)秀賽艇運動員槳力——時間曲線特征[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4):281-283.
[3]劉英杰,郜衛(wèi)峰.不同級別、不同水平女子賽艇運動員2000m測功儀比賽節(jié)奏策略的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2):83-89.
[4]Tomaz C,Roman K,Bostjan V,et al.Differences between elite,junior and non-rowers in kinemat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during ergometer rowing[J].Human Movement Science,2013,32(4):691-707.
[5]Mcgregor A H,Bull A M,BYNG-MADDICK R.A comparison of rowing technique at different stroke rates:A description of sequencing,force production and kinema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2004,25:465-470.
[6]Smith R M,Loschner G.Biomechanics feedback for rowing[J].Sports Science,2002,20:783-791.
[7]Page P,Hawkins D.A real-time biomechanical feedback system for training rowers[J].Sports Eng,2003,6(2):67-79.
[8]Pudlo P,Pinti A,LEPOUTRE F.Experimental laboratory appatatus to analyze kinematics and 3D kinetics in rowing[J].Sports Eng,2005,8(1):39-46.
[9]中國賽艇協(xié)會體總網.賽艇技術術語及涵義[EB/OL].http://rowing.sport.org.cn/jjkj/kyjc/2004-09-10/37326.html,2004.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工業(yè)機器人性能規(guī)范及其實驗方法(GB/T12642-2001)[S].2002.
[11]楊銀兒.國內外賽艇女子輕量級優(yōu)秀運動員劃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07.
[12]楊銀兒,潘慧炬,應春意,等.國內、外女子賽艇單人雙槳劃槳技術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4):126-128.
[13]TOMAZ C,ROMAN K,MARKO M.The measurement setup for real-time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rowing on an ergometer[J].Measurement,2011,44:1819-1827.
[14]任喜平,潘慧炬.優(yōu)秀女子賽艇運動員劃槳動作的運動學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1):98-101.
[15]Lamb D H.A kinematic comparison of ergometer and on-water rowing[J].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89,17:367-373.
責任編輯:郭長壽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Rowers in China:Based on the Different Strote Rates
ZHANG Qinghua1,DONG Delo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Jiangsu,China;2.P.E.Dept.Ludong University,Yantai 264025,Shandong,China)
The use of test,mathematical statistic method to complet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owers(13)at three different stroke rates(20 stroke/min,26stoke/min,34stroke/min),and compared with the foreign elites,the results show that 1)stroke length and relative stroke length of different levels rowers have similar curve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stroke rate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ame stroke rate(P>0.05),but value of the stroke length is more longer than chinese elite athletes;2)the force of China and foreign athletes is inconsistent,the maximum leg strength does not necessarily increase with the stroke rates increasing for foreign elite athletes,while the china athletes was increased at different stroke rates,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vel athletes(P>0.05);3)trajectory repeatability is relative stability between athletes of china and foreign and china athletes(RP range 0.038-0.057),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the two,but the trajectory repeatability of china athletes show some instability with stroke rates increasing.Conclusions:Suggested that our athletes in the stroke length and with plasma frequency,should be excellent on stroke distance is obtained,at the same time,it should to strengthen technical stability of different plasma frequency and adjusted trunk angles.
rowers;stroke rate;sports level;technique
G861.4
A
1004-0560(2015)03-0095-06
2015-04-13;
2015-05-0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4YJA890020)資助。
張清華(197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與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