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寅
在我的記憶里,兒時在老家過中秋的情景是最難忘。
總覺得小時候的中秋節(jié)更有盼頭。因為在這一天,可以吃到媽媽做的又香又甜的月餅。中秋節(jié)的前半個月,看到街上有賣月餅的,心里就留意起來,用手指掐算著日子,盼望著中秋節(jié)早點兒到來。
到了中秋節(jié)這一天,我格外興奮,快到中午時分,我的兩個姑姑先后提著月餅來我們家看爺爺奶奶。當(dāng)時的月餅品種單一,多為五仁為主(其實,只有白糖和花生米),沒有現(xiàn)在的蛋黃、水果、蓮蓉、肉松和棗泥、蘇式、廣式等。而且當(dāng)時的月餅包裝也很簡單,用白色的薄紙裹著月餅再用紙繩捆扎個十字花就行,包裝紙上印著橡皮大小的桃紅色印章,標(biāo)明品名。也有單個論斤賣,一般八個月餅一斤,如果小一些的,一斤則有十來個,一斤月餅的價錢大概在三到五元之間。跟如今的精美華麗的包裝,一盒數(shù)十元甚至上百成千元顯然是無法比較的。當(dāng)兩個姑姑把月餅放在飯桌上后,我和弟弟們幾個迫不及待地圍著桌子轉(zhuǎn),濃濃的香味鉆進我們的鼻腔,越看越想吃,越聞越流口水,嘴饞的我竟用手指沾沾包裝紙上面的油漬,然后用舌頭舔舔手指。這樣還不過癮,便纏著奶奶要月餅吃。這時奶奶總會告訴我,要等到晚上月亮出來時,對著月亮吃月餅,小孩子的眼睛才會變得更加明亮。于是我們就盼望著天快點黑下來。
吃過晚飯后,月亮悄悄地爬上樹梢,越過圍墻,像孩子天真的臉龐,溫柔的銀光一縷縷地灑在屋頂以及院子的每一個角落。爺爺在院子里擺了一張小方桌,奶奶在方桌上放滿了花生、菱角、栗子和月餅等貢品。我們幾個一改往日在院子里的追逐嬉鬧,靜靜地圍坐在桌子前,等著吃桌上的貢品。
在只能解決溫飽的年代,月餅在當(dāng)時可算是奢侈食品了,我們一個十三口的大家庭頂多買上一斤,而兩個姑姑拿來的月餅,按規(guī)矩,還要返還一半給她們帶回去。因為家里人多,爺爺會用菜刀把月餅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切開后的月餅,金黃透亮,油油的,誘人極了,我們拿著月餅,對著圓圓的月亮,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月餅的香味溢在唇齒,吃了一塊,接著又吃第二塊、第三塊……真的太好吃了,連指間沾滿的油都舔得干干凈凈。當(dāng)時我一邊吃一邊在想,我是對著了月亮吃月餅的,長大后,眼睛一定會很明亮很明亮的,不像爺爺奶奶他們,需要戴老花眼鏡。為了盡量讓我們多吃月餅,爺爺和奶奶還有母親他們每人僅吃一小塊。
有時,我看見母親一個人坐在小矮凳上,托著腮幫,望著天上的明月久久沉思。長大后我才知道,母親當(dāng)時是惦念著在遠(yuǎn)方工作的父親。
月兒在云里穿梭,像在玩捉迷藏,一會兒隱去了,一會兒又露出笑臉。我們依偎在大人的身邊,一邊看著云緩緩地經(jīng)過又大又圓的月兒,一邊聽大人們講著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的神話故事,個個聽得都入了迷,聽著聽著便睡著了……
轉(zhuǎn)眼間,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告別了懵懂少年長成了青年,去了外地求學(xué)、工作和生活,一家人難得再在老家團圓,可兒時過中秋的情景,一直縈繞在我的記憶里,抹也抹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