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紅
結了婚之后,她才知道自己犯了一個不可挽回的錯誤:婚前推崇的所謂“性格互補”、最佳組合,竟被婚后活生生的現實生活擊得體無完膚、潰不成軍甚至粉身碎骨!
他們倆都很幸運,剛一走出大學的校門,便找到了稱心如意的工作。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他倆都是“新新人類”。像很多年輕人的生活軌跡一樣,他們共同走過了相識、相愛、相知、結婚的整個“進化”過程。在談婚論嫁時,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性格外向,做事雷厲風行;而他卻是性格內向,做事從來都是不急不慌、穩(wěn)穩(wěn)當當的。她曾把性格不合會影響婚姻生活質量的擔憂說給閨蜜死黨聽,死黨引經據典地說:“性格互補”恰恰是婚姻幸福的秘訣之一,還舉出了著名的“齒輪理論”,說夫妻雙方就是齒輪的上下兩個輪子,只有上下兩輪緊密地咬合在一起,齒輪才能轉動。
她相信了,于是就挽著他的手,懷揣著美好的夢想踏上了紅地毯。
婚后的鍋碗瓢盆生活很快就褪掉了諸多的浪漫色彩。當她從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醉人氛圍之中走出來時,赫然發(fā)現生活中出現了很多的不如意:他整天惜字如金,不肯跟她多說一句話,家里家外大事小事都需要她親自出頭露面去打理,她儼然是家里的“外交部長”;而他卻令她驚訝地鉆進廚房,津津有味地研究上了“煎炒烹炸”。古語云:“君子遠庖廚”,整天和菜刀、鍋鏟打得火熱的男人還算是男人嗎?她心里老大瞧不起,時間一長,就忍不住和他吵幾句。他起初像干牛糞一樣不起火,后來也忍不住和她吵,于是,吵架成了家里的“固定節(jié)目”——三天不吵架,第四天頭上準吵。
隨著吵架的不斷升級,兩人開始“較勁”,家務、事務、社交等等,哪方面都“較勁”:你說買東,他偏買西;你讓她買河魚,她偏去稱蘿卜。鄰居們很感慨,說現在的年輕人啊,總也尿不到一個壺里去!
吵來吵去,較來較去,倆人都感到疲憊不堪,身累,心也累,家中了無生氣;有時,倆人竟然面對面在沙發(fā)上枯坐而不言半句!
夫妻近乎于陌路。日子過到這個份上還有什么意思?但是,倆人誰也沒有想到“離婚”二字,因為他們心里都清楚:彼此感情尚在。
后來,單位派他去省里參加了一個“家庭與社區(qū)建設培訓班”。兩周后,他從省里興致勃勃地回到家中。
小別勝新婚。晚上,他挽住她的手,說:“老婆,以后我們別再吵架、別再較勁了,好嗎?回想一下,我們以前爭來吵去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毫無原則性可言,真的沒有必要分出個青紅皂白的,再說了,生活中哪兒有絕對的對與錯呢?用那些不值一提的事情來破壞咱們的心情,何苦呢?”
她把頭埋在他的懷里,幸福地哭了——他不在家的日子,她想了很多,剛才他說的一番話,正是她想說而未說出口的。
夫妻就像一趟黃瓜架,相互支撐著才能營造出了一方綠色天地。如果哪一方傾斜或倒掉了,那么整趟黃瓜架也就會像大廈一樣轟然倒掉了,多么富有生機的綠色天地也就不復存在了。明白了這層道理,生活中我們就會遠離很多不必要的爭吵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