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傳說辨真假】 (2)
育兒路上,特別是寶寶出生后的第一年,我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接觸了各種信息——老人的、育兒嫂的、親戚朋友的、專家醫(yī)生的、育兒書的……信息多有其好處,但需要當心,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有時也會把我們引入歧途哦。我們會每期選取一個坊間流傳較廣且較有迷惑性的育兒傳說,請專業(yè)醫(yī)生給予鑒別,并就這個問題深入剖析。
很多家長咨詢:家里的老人早早就給寶寶把屎把尿了,但接觸過一些新的育兒理念的年輕爸媽們,又看到現(xiàn)在很多專家反對這樣的做法,認為會給寶寶帶來過多壓力,甚至會影響寶寶性格的發(fā)展。
【辨真假】到底該不該給孩子把便和把尿呢?這是另一種拔苗助長嗎?
我的看法是:把便和把尿不是一回事,我同意把便、不同意把尿。
為什么呢?這要從孩子排泄尿、便的生理過程談起。
關于排尿
一個正常人排尿的生理過程是這樣的:腎臟生成的尿液經過輸尿管運送到膀胱儲存,膀胱儲存到一定的容量時才能引起反射性排尿。尿液的壓力刺激位于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由牽張感受器發(fā)出的排尿信號經周圍神經系統(tǒng)傳導至大腦皮層排尿反射高級中樞,產生尿意。排尿指令到達膀胱,膀胱逼尿肌收縮,引起尿道括約肌松馳、從而將尿液排出體外。在排尿時腹肌和膈肌的強烈收縮,也能產生較高的腹內壓,協(xié)助克服排尿的阻力,直到尿液排泄為止。
但是小嬰兒的膀胱黏膜柔嫩,肌肉層和彈力纖維發(fā)育不良,埋于膀胱黏膜下的輸尿管短而直,抗尿液返流能力差,易發(fā)生膀胱輸尿管返流。由于膀胱儲尿功能差,而且小嬰兒大腦發(fā)育不成熟,不能刺激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向大腦排尿反射中樞傳遞排尿的信號。隨著年齡的增長,此段輸尿管增長,肌肉發(fā)育成熟,抗返流機制逐漸增強。5~6個月后條件反射逐漸形成,在正常的教養(yǎng)下,1~1歲半可以養(yǎng)成主動控制排尿的能力。
頻繁地“把尿”,多次小便,膀胱儲存尿的功能和排空的功能就得不到鍛煉,不利于孩子的生理發(fā)育。而且“把尿”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尤其是一些家長往往在夜間孩子進入深睡眠的時候拽起孩子就把尿,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1歲以后,多是在1歲半以后,隨著膀胱儲尿功能和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發(fā)育完善,再訓練孩子排尿就比較容易進行了。
實戰(zhàn)經驗:我有兩個外孫。大外孫1歲4個月時,隨著控制尿的能力增強,兩次尿之間可以間隔2~3小時,而且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每次尿之前都會告訴我們“尿……”,隨后帶他來到衛(wèi)生間脫掉褲子,他就順利將小便尿到他專用的尿盆里了,當然還需要我們不斷地表揚和鼓勵,獲得表揚后他再有小便時就更樂意去重復這些行為了。白天我們及時提醒他去衛(wèi)生間尿,基本上就很少尿濕褲子了。但是夜間還是使用紙尿褲。為了夜間也去掉紙尿褲,晚餐時我們很少給他喝湯水了,而且晚飯后就不讓他再進食了,臨睡前尿一次,第二天清晨再尿一次。這樣,2歲時他就完全不用紙尿褲了。便的生理關于機制來談 為什么我不同意把尿:
關于排便
正常人排便的生理過程是:胃和腸道消化的食物產生的廢物形成糞便,當糞便被推入直腸后,直腸被充盈而膨脹;當直腸腔內達到一定壓力時,會將沖動信息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向大腦排便反射神經中樞發(fā)出排便信息,人便有了便意。隨后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的肌肉收縮,增加腹壓、盆腔壓力以及腸腔內壓,肛門內外括約肌松弛,大便就排出體外了。
一般小嬰兒在大便前是有表現(xiàn)的:可能突然表現(xiàn)為眼周圍發(fā)紅、眼神發(fā)呆、身體扭動、嘴角向兩側撇著使勁、甚至放幾個臭屁,這時家長趕快“把便”,一般大便都會排出來,如果江把便與家長發(fā)出的“嗯嗯聲”結合起來,孩子以后只要聽到家長的“嗯嗯聲”就會很快地大便了,很容易地建立排便的條件反射。
許多孩子的大便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這樣就減少了家長的很多麻煩。其實,只要孩子已經能夠獨立坐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訓練坐盆大便了。當孩子成功地在清晨大便一次后,家長就要有意識把排便的時間安排在早晨,每次把便或坐盆的時間掌握在5分鐘左右,不要太久,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也能減少肛門壓力、靜脈回流困難。
實戰(zhàn)經驗:大外孫9個月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訓練他到衛(wèi)生間“坐盆”大便,讓他知道衛(wèi)生間才是排泄的地方。為了讓他及早接受如廁訓練,我給他使用的便盆是一個前面有可愛的卡通造型、可以拆卸的塑料坐盆。坐盆前方豎立著憨憨的、天藍色的小熊頭,十分可愛!小熊頭上的兩只耳朵是雙手可以扶著的把手,每次坐盆就好像騎在小熊身上一樣。每次當他放了幾個屁并大聲叫時,我就知道他要大便了,于是讓他坐盆。第一次的坐盆訓練進展得非常順利,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嘗試,以后就順理成章地一次次堅持下來,通過幾天的訓練,他就已經體會到坐盆大便比大人把便更舒服了,而且坐盆還是一次很有趣的玩玩具的過程,甚至大便結束后還舍不得離開。所以,去衛(wèi)生間坐盆大便也成了他最喜歡做的事情了。小便也就順理成章地通過坐盆解決了。1歲3個月時,開始訓練他坐在兒童馬桶圈上直接到衛(wèi)生間馬桶上大便,雖然還需要大人扶著,但是他感到這樣大便就與大人一樣了,也是一件讓他很自豪的事情。
有必要及早進行如廁訓練
作為擁有多年兒科臨床經驗的醫(yī)生,我一直認為:及早讓寶寶建立排便和排尿的條件反射、進行如廁訓練有助于孩子身心發(fā)展。美國約克懷勒大學心理咨詢教授、教育學碩士、醫(yī)學博士琳達·索娜教授在《嬰幼兒早期大小便訓練》一書中談到:“專家認為,嬰兒具有延遲排便的能力,在2~3個月時就可以根據(jù)提示使用便盆……”如果延遲訓練的話,孩子在以后學著坐便時就不會用力;而且使用一次性的尿褲或尿布如果不及時換的話,污染的尿褲和尿布很容易引起泌尿系統(tǒng)感染和發(fā)生尿布疹。一旦孩子習慣了臟兮兮的尿布的氣味,錯過了如廁訓練的敏感期,以后再訓練就會遇到很多麻煩,因此也就會困難很多。尤其是隨著孩子自我意識和情緒的逐漸發(fā)展,害羞的情緒開始產生,隨之而來的是羞愧感產生,如果到了3歲還在使用紙尿褲和尿布的話,孩子會為此感到羞恥,就會產生自卑感、孤獨、焦慮、膽怯等心理,而且我們臨床發(fā)現(xiàn),3歲以后的孩子發(fā)生原發(fā)性遺尿癥(夜尿癥)和遺糞癥,往往是由于從小缺乏大小便訓練而導致的,所以兒科醫(yī)生尤其是行為兒科學的醫(yī)生,一般都認為應該在嬰兒期進行把便訓練,爭取2歲~2歲半完成如廁訓練。
注意: 家長必須要清楚,大小便訓練需要家長長久的耐心。我的小外孫到2歲半才完全撤掉紙尿褲,即使這樣也會有反復,主要是夜間可能尿床。但是家長不要責備他,不要讓他產生緊張和不安,更不要認為尿床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家長要分析孩子尿床的原因,以后注意改進就是了。
作者簡介:張思萊,原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yī)師,原衛(wèi)生部“兒童早期綜合發(fā)展項目”國家級專家,擅長新生兒專業(yè)、兒童保健、兒童疾病治療以及兒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等,在嬰幼兒早期教育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