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萍
(昆明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云南昆明650228)
滇池底棲動物群落演變趨勢
李婭萍
(昆明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云南昆明650228)
綜合了 “十一五”期間滇池底棲動物現狀調查數據,查閱歷史資料,結合不同時期的變化趨勢,對其群落演替進行了研究,并對群落衰退的原因進行了淺析。
底棲動物;群落演變;群落衰退;滇池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海拔1885m的高原面上,受納盤龍江、寶象河等21條入湖水源,湖水出口南流轉北注入金沙江,是云貴高原湖面最大的淡水湖泊。平均水深4.5m,面積為330.0km2,屬于高原構造型亞熱帶石灰?guī)r富營養(yǎng)型湖[1]。
底棲動物是生活在水體底部的肉眼可見的動物群落。在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方面,底棲動物長期生活在底泥中,對于環(huán)境污染及變化回避能力低,因此,其群落結構特征能較為直觀地反映水質的變化,它們也成為一類常用的水體指示生物。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滇池富營養(yǎng)化程度的日益加重[2],底棲動物群落結構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綜合了 “十一五”期間滇池底棲動物現狀調查數據,查閱歷史資料,結合不同時期的變化趨勢,對其群落演替進行了研究探討。
底棲動物監(jiān)測點位有10個,草海2個點—斷橋、草海中心;外海8個點—暉灣中、羅家營、觀音山東、觀音山中、觀音山西、白魚口、滇池南、海口西。每年3月、5月、7月、11月各監(jiān)測1次。
定量標本采樣用彼得遜采泥器,采泥器在樣點中采得的樣品為底棲動物與底泥、腐屑等混合體,采用孔徑為40目的金屬篩對混合體進行篩選,獲得的標本固定在40%~70%的酒精中進行分類鑒定。
將樣品帶回實驗室清洗后撿出標本,把每個樣點所采集的底棲動物按不同種類準確地統(tǒng)計個體數,再用濾紙吸去底棲動物體表固定液,置于電子天平上稱其濕重,根據采泥器開口面積計算出1m2內的數量,包括每種的數量和總數量,底棲動物的種類鑒定到屬[3]。
選取滇池2006—2010年,即“十一五”期間的底棲動物群落結構進行分析,探討滇池最近5a的底棲動物演變趨勢。
滇池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尾鰓蚓和羽搖蚊幼蟲,部分點位的優(yōu)勢度達到100%。生物量變化范圍在0.5331~20.4655g/m2,“十一五”期間底棲動物生物量呈現倒“V”字型變化趨勢。2007年生物量達到最大值,是2010年的20倍。從2007—2010年底棲動物生物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很多采樣點位已處于無底棲動物地帶 (見圖1)。
草海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羽搖蚊幼蟲,優(yōu)勢度達到100%。生物量2006—2007年2年均值為23.2832g/m2,呈現上升趨勢,2007年是2006年的5倍。但是2008—2010年連續(xù)3年在草海均未采到底棲動物樣品。
外海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尾鰓蚓和羽搖蚊幼蟲,生物量變化范圍在1.1768~4.0624g/m2,“十一五”期間底棲動物生物量呈現倒 “V”字變化趨勢,生物量5a年均值2.1933g/m2。2007年生物量達到最大值,是2010年的7倍。2008—2010年底棲動物生物量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圖2)。
3.1 滇池20世紀50年代—21世紀初底棲動物演變趨勢
20世紀50年代,滇池水體中的底棲動物主要以腹足類和雙殼類軟體動物為主。方格短溝蜷的群體數量在滇池中占有很大比重,椎實螺科的云南蘿卜螺普遍分布于全湖,螺螄屬有6種,其他螺類10種[4]。經過近20年的發(fā)展,20世紀70年代末,在滇池水體中已很難發(fā)現淡水海綿、腔腸動物,原來遍布湖體的云南蘿卜螺僅在深水區(qū)可少量發(fā)現,螺螄屬也只能發(fā)現2種,黑螺科的方格短溝蜷更是難覓蹤影。同為滇池優(yōu)勢種群的米蝦,也因水體污染、環(huán)境改變和漁業(yè)引種等原因,數量減少,導致該種群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滇池絕跡[5]。
20世紀80年代草海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尾鰓蚓、水絲蚓和羽搖蚊幼蟲,生物量為80~2974個/m2;外海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羽搖蚊幼蟲,生物量為656~13136個/m2。根據1992—1995年的監(jiān)測結果分析,滇池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尾鰓蚓、前突搖蚊幼蟲和羽搖蚊幼蟲,生物量為24.06g/m2,結構趨向單一化。
2000—2005年,草海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水絲蚓和羽搖蚊幼蟲,生物量5a年均值是5.34 g/m2,較20世紀80年代末期明顯減少。外海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水絲蚓和尾鰓蚓,生物量5a年均值是4.96g/m2。
3.2 滇池2000—2010年底棲動物種類演變趨勢
選取滇池2000年、2005年、2010年各個時間節(jié)點的底棲動物群落結構進行分析,探討滇池10a來底棲動物演變趨勢。
從圖3可看出,草海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羽搖蚊幼蟲、尾鰓蚓、水絲蚓、顫蚓。生物量變化范圍在0~9.7441g/m2,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0年在草海未采到底棲動物樣品。2000年是2005年的3倍。
外海底棲動物優(yōu)勢種主要為羽搖蚊幼蟲、尾鰓蚓、水絲蚓、顫蚓、前突搖蚊。生物量變化范圍在0.5331~4.8694g/m2,2000年、2005年變化不是很明顯,2005—2010年呈現下降趨勢,2005年是2010的9倍(見圖3)。
10a間,草海底棲動物種類、數量減少,充分反映了水體已嚴重污染或異富營養(yǎng)的實際狀況;外海很多點位已處于無底棲動物地帶,軟體動物類(螺絲)已多年不見蹤跡,生物的變遷從另一個側面預示著滇池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
綜合歷史數據,滇池的富營養(yǎng)化對底棲動物群落的組成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總的趨勢是腹足類和雙殼類軟體動物由占有較大比重,到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消失。而耐污的搖蚊幼蟲和水棲寡毛類分布廣,數量增加。近年來滇池底棲動物種類稀少單一,且分布不均,物種多樣性減少。
(1)藍藻暴發(fā),水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
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工業(yè)廢水和農田灌溉用水流入滇池,加速了水域的富營養(yǎng)化程度,原有的水功能基本喪失。
昆明四季如春,有充足的陽光、適宜的水溫,水體異富營養(yǎng)化,水體流動性差,生態(tài)平衡遭受嚴重破壞,導致藍藻的大暴發(fā),水面形成“綠油漆”的狀態(tài)。不僅降低了水體透明度,減少了光強度,而且水中的溶解氧被大大消耗,造成魚蝦、螺螄等水生生物的死亡,底棲動物除了耐污種外很難存活。
(2)沉水植物的減少甚至消失,也是底棲動物衰退的重要原因。
20世紀60年代,滇池沉水植物眾多,海菜花群落、馬來眼子菜群落、狐尾藻群落、蓖齒眼子菜群落和蘆葦群落蓋度占全湖的70%以上[6]。90年代,沉水植物群落結構簡化和退化速度加快,海菜花、輪藻等原來的優(yōu)勢種已絕跡,取而代之的是耐污的鳳眼蓮群落、喜旱蓮子草群落和水葫蘆群落[7]。
沉水植物是底棲動物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地,其高度的空間異質性為底棲動物躲避天敵,逃避風、水流危害提供便利,也為其提供攝食、繁殖和活動場所,使其生境更趨多樣化[8]。因此,滇池沉水植物的消失也是底棲動物衰退的重要原因。
(3)底泥遭受污染,溶解氧降低,底棲動物生存環(huán)境遭到破壞,生物量減少甚至消失。
有機物含量低的與富含有機物的淤泥底質相比,寡毛類的數目在后者中要多一些[9]。滇池藍藻暴發(fā)、水生動植物死亡等大大增加了底質有機物的含量。本文調查的搖蚊幼蟲和水棲寡毛類在滇池中分布廣,數量增加,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富含有機物的淤泥底質中,溶解氧濃度低,甚至缺氧,底棲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惡劣,豐度將明顯下降。溶解氧成為底棲動物生存的限制因子,多數底棲動物因適應不了這種生境而慢慢消失,耐污種的搖蚊科和寡毛類成為優(yōu)勢種,當缺氧更為嚴峻時,搖蚊科的耐污能力相對要差一些,寡毛類成為惟一的優(yōu)勢類群。如果長時間缺氧,底棲動物將完全消失[10]。這也是造成滇池很多采樣點位已處于無底棲動物地帶的重要原因。
[1]楊一光,楊桂華.滇池自然地理概要 [J].云南大學學報,1985,7(增刊):1-5.
[2]倪兆奎,王圣瑞,金相燦,焦立新,李躍進.云貴高原典型湖泊富營養(yǎng)化演變過程及特征研究 [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
[3]國家環(huán)境保護總局.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 [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
[4]張璽.云南昆明湖泊及其動物的研究 [J].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集刊,1948(4):11-24.
[5]王麗珍,劉永定,陳亮,肖邦定,劉劍彤,吳慶龍.滇池底棲無脊椎動物群落結構及水質評價 [J].水生生物學報,2007,31(4):590-593.
[6]曲仲湘,李恒.滇池植物群落和污染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7-15.
[7]余國營,劉永定,丘昌強,徐小清.滇池水生植物演替及其與水環(huán)境變化研究[J].湖泊科學,2000,12(1):73-80.
[8]Sauter G,Gude H.Influence of grain siz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ubificid oligochaete species[J].Hydrobiologia,1996(334):97-101.
[9]GraneliW,Solander D.Influence of aquatic macrophytes on phosphorus cycling in lakes[J].Hydrobiologia,1988(70):245-266.
[10]Famme P,Knudsen J.Anoxic survival,growth and reproduction by the freshwater annelid,Tubifex sp.,demonstrated using a new simple anoxic chemostat[J].Comp Biochem Physiol:Part A:Physiology,1985,81(2):251-253.
Changes of Zoobenthos Communities in Dianchi Lake
LIYa-ping
(Kunm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Kunming Yunnan 650228,China)
The changes of zoobenthos communities in Dianchi Lake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data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nd previous historic data.The driving forces leading to the declinewere analyzed.
zoobenthos;community change;community decline;Dianchi Lake
X52
:A
:1673-9655(2015)06-0001-03
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