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業(yè)沈陽飛機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孫忠海 翟 南 郭志濤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CFRP)的高比強度、高比模量等優(yōu)點使其可以在航天航空業(yè)大幅度減輕機體結(jié)構(gòu)質(zhì)量、改善氣動彈性,提高飛機的綜合性能,因此,先進復合材料在航天航空業(yè)上的應用不斷得到擴大[1]。碳纖維的高硬度、高強度及導熱性差等特點使其成為典型的難加工材料。CFRP鉆孔過程中,刀具磨損嚴重。刀具磨損會造成鉆孔質(zhì)量下降,孔口處出現(xiàn)撕裂、起毛、分層等加工缺陷,孔壁表面粗糙度高;同時,磨損過快將導致刀具報廢,影響加工效率、提高經(jīng)濟成本,使批量加工CFRP成為難題。
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對CFRP的鉆孔加工過程中刀具的磨損進行研究,從而得到結(jié)論:大連理工大學的高航、劉國興等[2]采用電鍍金剛石組合刀具鉆削CFRP,得出金剛石磨粒磨損可分為3個階段,磨損形態(tài)與軸向力相關(guān);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賀虎[3]使用金剛石套料鉆鉆削CFRP,通過對比軸向力和磨損值得出,套料鉆更適合鉆削CFRP;武漢設計研究院的張毅等[4]采用超聲波振動銑削CFRP研究刀具磨損,得出超聲振動條件下,刀具磨損較弱,刀具的使用壽命高,相對于傳統(tǒng)切削更適合復合材料的加工;法國的Iliescu和西班牙的D.Gehi、M.E.Gutierrez等[5]使用金剛石涂層硬質(zhì)合金鉆頭和未涂層的硬質(zhì)合金鉆頭鉆削CFRP,建立了進給速度、切削速度、刀具磨損值和軸向力之間的數(shù)學模型。
鉆削加工中,切削刃的鋒利性隨著切削力、高溫和滑動磨損的改變而改變,刀具磨損依賴于刀具類型、加工材料、切削條件和潤滑劑的選擇。隨著加工時間的延長,刀具的切削刃越來越鈍,工件的加工質(zhì)量也嚴重下降。許多學者證實了切削力是反應加工狀況的高度敏感的信息載體,所以測量切削力是間接測量刀具磨損的一種有效方法,切削力的變化能精確可靠地評價刀具磨損和失效[6-9]。目前,國內(nèi)外普遍使用PCD刀具作為加工CFRP的主流刀具,但是PCD刀具的價格較高,韌性較低,在加工超硬材料時容易產(chǎn)生崩刃。本文通過PCD刀具及硬質(zhì)合金刀具鉆孔CFRP時刀具磨損、加工質(zhì)量的對比說明刀具性能。
機床采用某立式加工中心,軸向力測定系統(tǒng)包括壓電式傳感器YDX-III9702,電荷放大器YE5850、A/D轉(zhuǎn)換器和計算機組成;后刀面磨損的研究設備包括體視顯微鏡、圖像標尺軟件Image Measure及JEOLJSM-6380LV型掃描電鏡。
試驗材料為環(huán)氧樹脂基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以平紋交織形式鋪層,碳纖維體積分數(shù)為60%,厚度為10mm,其具體性能如表1。
表1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性能
試驗選用2種鉆頭(φ12mm整體硬質(zhì)合金麻花鉆、φ12mm PCD麻花鉆)進行單因素試驗來比較鉆削時間、鉆削軸向力及后刀面磨損值VB的關(guān)系。試驗參數(shù):主軸轉(zhuǎn)速2000r/min、進給速度40mm/min。每3個孔測量一次軸向力及VB值。
硬質(zhì)合金鉆頭YG6X試驗結(jié)果如表2所示。由于PCD鉆頭的耐磨性遠高于YG6X,在鉆削開始階段,VB值過小不宜測量,故從第17個孔開始測量其后刀面磨損值VB和軸向力,并適當放寬測量孔數(shù)間隔,試驗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2 YG6X鉆頭的磨損值及軸向力
表3 PCD鉆頭的磨損值VB與軸向力
從表2~3可以看出,后刀面的磨損值VB與軸向力均隨鉆孔數(shù)量的增加而增大。隨即給出硬質(zhì)合金YG6X與PCD鉆頭加工孔數(shù)、后刀面磨損值VB及軸向力之間的關(guān)系對比圖如圖1~3所示。
圖2 加工孔數(shù)對軸向力的影響Fig.2 Influence of hole number on Fz
圖3 VB值對軸向力的影響Fig.3 Influence of VB value on Fz
從圖1、2中可以看出,隨著加工孔數(shù)的增加,后刀面的磨損值VB與軸向力均持續(xù)上升。圖3說明軸向力隨著VB值的增大而增加。工業(yè)中,刀具的磨鈍標準為0.6[10]。但從圖2、3中可以發(fā)現(xiàn),加工第9個到第12個孔之間,軸向力的變化趨勢趨于平緩,達到了正常磨損階段,切削的接觸面積增大,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逐漸減小,后刀面的表面已經(jīng)磨平,因此磨損速度相對變慢,切削過程比較穩(wěn)定,是刀具的有效工作階段;而加工第12個孔時,即當后刀面的磨損值VB達到0.12時,達到刀具的急劇磨損階段,軸向力的斜率變大,使軸向力的增大趨勢更加明顯,軸向力達到177N,因此工業(yè)中加工CFRP材料時,對刀具的耐磨性要求更高。軸向力斜率突變是由于在切削加工過程中,持續(xù)產(chǎn)生的切削熱和切削摩擦力使刀具持續(xù)磨損。隨著刀具的不斷磨損,切削熱和切削摩擦力也隨著增大,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當磨損值達到一定數(shù)值時,即切削熱和切削摩擦力也達到一定臨界點,軸向力突然增大。
使用體式顯微鏡和掃描電鏡拍攝鉆頭表面磨損形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切削刃的后刀面發(fā)生了嚴重的磨粒磨損,CFRP中的碳纖維硬度很高,在切削過程中硬質(zhì)點不停磨損刀具后刀面,對刀具后刀面的研磨作用,在后刀面沿切削速度方向劃出溝痕,形成磨粒磨損。磨粒磨損最嚴重處為后刀面主切削刃的外緣處。相同時間內(nèi),切削刃外緣的切削行程最長,所受到的沖擊力、摩擦力及摩擦熱也最為嚴重,切削條件最為惡劣。CFRP中的碳纖維作為硬質(zhì)點并不是均勻分布在材料之中,切削過程相當于斷續(xù)切削,刀刃處承受持續(xù)的交變載荷,由于硬質(zhì)合金本身的抗彎強度和韌性較差,所以在承受交變應力的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崩刃。
切削刃后刀面的粘附磨損,類似于切削金屬時的積屑瘤。在切削CFRP的過程中,刀具和CFRP的導熱性差,熱量無法及時散出,加工溫度持續(xù)升高,使CFRP中的樹脂軟化,切削過程中的持續(xù)接觸應力,使刀具和材料產(chǎn)生分子級別間的接觸,在接觸點形成強力的粘著,且粘著物不會隨著持續(xù)切削脫落,嚴重影響后刀面的切削能力。
通過對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以得出,PCD鉆頭鉆削CFRP材料時,仍然符合隨著鉆孔數(shù)量即加工時間的增加,后刀面的磨損值及軸向力隨之增大的規(guī)律。同時也可以看出,隨著加工孔數(shù)的增多,軸向力和VB值的變化并不明顯,可以推斷,PCD刀具加工CFRP的效果遠好于硬質(zhì)合金。
使用體式顯微鏡和掃描電鏡拍攝鉆頭表面磨損形式觀察PCD刀具的照片發(fā)現(xiàn),PCD鉆頭主要的磨損形式為磨粒磨損和切屑粘附。PCD刀片在切削過程中持續(xù)承受交變載荷和熱作用,致使PCD刀片產(chǎn)生機械疲勞和熱疲勞,導致PCD表層材料的粘結(jié)晶粒之間產(chǎn)生微裂紋,進而使金剛石顆粒之間的連接狀態(tài)惡化,晶界強度降低,刀具抗磨能力下降。隨著切削時間的增加,金剛石顆粒周圍的粘結(jié)劑被刮除,使PCD顆粒脫落,造成磨粒磨損。PCD鉆頭是將PCD刀片釬焊在高速鋼基體上,而PCD刀片的導熱性強于高速鋼基體,因此PCD刀片附近的高速鋼基體的熱量比較集中,軟化的樹脂粘附在高速鋼基體上。
(1)從數(shù)據(jù)上分析,隨著鉆頭鉆孔數(shù)量的增加,硬質(zhì)合金鉆頭YG6X和PCD鉆頭,鉆孔軸向力及刀具后刀面磨損值VB均增大。PCD鉆頭的上升趨勢較YG6X緩慢,由此說明PCD鉆頭更適于加工CFRP。
(2)YG6X在鉆削過程中會產(chǎn)生磨粒磨損、粘著磨損及崩刃,這主要是刀具導熱性差,較脆且強度不夠造成的;PCD刀具出現(xiàn)磨粒磨損和粘著磨損的形式,但是磨粒磨損程度較慢,且粘著物主要集中在高速鋼基體上,對切削性能影響不大,故PCD鉆頭更適合加工CFRP。
(3)試驗中的數(shù)據(jù)和圖片顯示,PCD鉆頭在鉆削CFRP材料時表現(xiàn)出良好的切削性能,刀具磨損緩慢,磨損形式簡單。
[1] 上官倩芡,蔡泖華. 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發(fā)展及應用.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37(3):275-278.
[2] 高航,劉國興,張選龍,等. 電鍍金剛石刀具鉆削碳纖維復合材料磨粒磨損特征研究.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1,51(5):675-680.
[3] 賀虎,碳纖維復合材料鉆削力與質(zhì)量研究[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
[4] 張毅.超聲振動銑削碳纖維復合材料刀具磨損研究.精密制造與自動化,2010(2):13-15.
[5] Iliescu D,Gehin D,Gutierrez M E,et al. Modeling and tool wear in drilling of CF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2010,50:204-213.
[6] Kim H Y,Ahn J H,Kim S H,et al. Real-time drill wear estimation based on spindle motor power.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2,124(3):267-73.
[7] Oh Y T,Kwon W T,Chu C N. Drilling torque control using spindle motor current and its effect on tool we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4,24(5-6):327-34.
[8] Ertunc H M,Oysu C. Drill wear monitoring using cutting force signals. Mechatronics,2004,14(5):533-48.
[9] Abu-Mahfouz I. Drill flank wear estimation using supervised vector quantization neural networks. 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2005,14(3):167-75.
[10] 王瑞新.PCD刀具鉆削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究. 工具技術(shù),2012,46(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