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四川地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開展旅游紀念品設計教學,構建現(xiàn)代設計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從而有效地提高旅游紀念品設計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體現(xiàn)地方高校教學特色,對地方高校建設、地方經濟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都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地域文化 旅游紀念品設計 教學
[本文為四川省高等教育“質量工程”課題《藝術設計專業(yè)綜合改革》子課題《以地域文化為背景,旅游紀念品設計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成果]
旅游購物作為旅游六要素中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其活躍程度對景點旅游收入的影響極大,因此增強旅游紀念品的研發(fā)力度,增加旅游紀念品的種類和數(shù)量并提高其質量,提高購物在旅游消費中的份額,是旅游行業(yè)面臨的迫切問題。為了更快更好的適應這一社會需求,我校在產品設計專業(yè)中開設了《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其目的就是以特色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素質全面的旅游紀念品設計人才,為旅游行業(yè)的發(fā)展添磚加瓦。旅游紀念品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形式,能促進游客對旅游地的文化認識和文化認同。游客在購買旅游紀念品的時候,除關注其工藝性以外,更注重紀念品本身所透射出來的文化象征和社會意義,因此,旅游紀念品的文化內涵決定它的市場前景,文化特征越明顯越獨特就越受人們的歡迎。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以往的設計教學過分偏重于技能、技巧和形式美方面的培養(yǎng),忽視了相關人文素養(yǎng)和地域文化知識的學習,造成學生設計作品天馬行空卻缺少底蘊,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不明顯,大大偏離了課程的教學要求。我們認為,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發(fā)展的趨勢下,將獨特的、多姿多彩的、具有歷史傳承意義的地域文化資源與《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教學相結合,用以解決《旅游紀念品設計》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明確旅游紀念品設計的文化內涵及發(fā)展趨勢,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旅游紀念品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尊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增強他們對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這對培養(yǎng)具有原創(chuàng)能力的藝術設計人才,構建新型教育模式和促進藝術設計的發(fā)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我校的文化背景
我校所處的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受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民族文化傳統(tǒng)、社會變遷和多次大規(guī)模移民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時代差異、區(qū)域差異和民族差異較大,地域資源、民族分布、文化和經濟環(huán)境等差異性明顯,本土性與包容性并舉的文化特征,覆蓋到民間信仰、地方語言、生活習性、文化遺產等方面。四川是道教的發(fā)源地和中國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儒釋道在此三教合一,沉淀出不同的文化種類,出現(xiàn)過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三國文化、文昌文化、夏禹文化、岷山文化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四川歷史上是連接我國西北和西南民族的大走廊,民族眾多,是漢、藏、羌、彝、摩梭等文化的交匯之地,文化交流融合頻繁,各族文化多元且保存良好,映射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表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及精神生活方式 ,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起居飲食、喜慶節(jié)日、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學藝術。四川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擁有雄秀幽險神奇瑰麗的自然景觀,是不可多得的自然遺產。四川人民創(chuàng)造了品類繁多、形態(tài)萬千的民間手工藝,蜀繡、蜀錦、漆器、扎染、年畫、竹編、少數(shù)民族工藝等傳統(tǒng)手工技藝,直至今天仍然在當?shù)厝罕姷纳钪邪l(fā)揮著重要作用,以活態(tài)的形式發(fā)展傳承,凸顯著地域文化的重要內涵。四川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藝術為旅游紀念品設計教學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無窮的設計素材。
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設計
教學體系”的課程實踐
作為地方高校,我們的學生大部分來自于四川,因此,我們課程實踐的內容是要求學生以四川文化為背景,進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設計。實施步驟如下:
(一)地域文化的導入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經濟文化大潮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強烈的沖擊,使現(xiàn)今的高校學生自小接觸到的是現(xiàn)代高科技的文明,對民俗傳統(tǒng)活動參與較少,缺少對傳統(tǒng)民俗生活的體驗和地域文化較深層次的感受。因此,課程教學實踐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了解地域文化。首先講授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空間意義,對四川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和地域視覺造型特征進行歸納和總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引導學生關注各種文化現(xiàn)象,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田野調研,體驗民俗生活,并在學校周邊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館、旅游景點、民俗文化街中選取合適的考察對象,使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傳統(tǒng)文化,了解四川地域文化的特點。學生只有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素材,對地域文化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可能領會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產生設計的靈感。其次,給學生分析國內外優(yōu)秀設計作品范例,對旅游紀念品設計的造型特點、審美心理、空間環(huán)境、市場定位進行分析,讓學生意識到一個地方特有的地質地貌、歷史文化、民風民俗、人物事件等,都是旅游紀念品設計的素材和靈感來源。
(二)文化元素的篩選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龐雜寬泛的系統(tǒng),而旅游紀念品則是具體的設計,要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就必須對紛繁復雜的四川傳統(tǒng)文化進行系統(tǒng)、完整的識別、梳理和篩選。學生們經過調查、總結和分析,挑選出以下代表四川的文化元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藏羌彝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漢畫像磚、年畫、皮影、川劇等。這些文化元素還可以根據(jù)地理位置、民族、風格、歷史年代的不同再進一步細化。例如,藏族、羌族、彝族三個民族,都生活在青藏高原邊緣的高寒山區(qū),受各自文化、歷史、生活方式的影響,三個民族的刺繡工藝在材質、色彩、針法、圖案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博大精深,異彩紛呈,都是地域性特征鮮明、發(fā)展?jié)摿Υ笄易R別性強的文化遺產,均可作為文化元素成為旅游紀念品設計的素材。教學中讓學生對各種文化元素進行深入地發(fā)掘,深層次地把握其深層結構,避免文化元素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的表面化、片面化呈現(xiàn),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化的完整性。
(三)視覺符號的提煉與抽取
在設計中文化元素是以視覺符號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涉及到風格、造型、色彩、材質、工藝技巧等方面。以彝族刺繡為例,它濃縮了彝族的民俗風情,傳遞著彝族的文化,記載著彝族的記憶,其圖案、色彩、技法都融入了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沉淀和豐富的文化意味,是具有視覺審美形象和強烈文化感染力的元素符號。彝族刺繡圖案有自然具象圖案、抽象幾何圖案和人文圖案三大類,其中火鐮紋、太陽紋、馬纓花、羊角紋、葉紋、波浪紋、齒紋最為常用。彝族刺繡色彩以黑、紅、黃為主色,再搭配綠、藍、紫、白,色彩鮮艷對比強烈,令人過目不忘。針法上多采用十字繡、貼花、盤花、鑲繡、鎖繡等等,繡法靈活多變,視覺效果突出。讓學生將這些最具彝族特色的視覺符號抽取提煉出來,運用到彝族旅游紀念品設計中,有助于彝族文化信息的完美傳達,令彝族旅游紀念品設計的地域性特征更加明顯。
(四)視覺符號的運用與再設計
指導學生以現(xiàn)代設計理論為指導,依照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運用形式美法則,將提煉與抽取出來的視覺元素運用歸納、分解、重構、組合、轉換、簡化、變異、擴展、延伸等方法進行再設計,將多種造型元素揉合在一起,在造型、材質、功能等多方面加以拓展,利用新的視覺符號、設計語匯和設計創(chuàng)意,設計出既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要求的旅游紀念品。
目前,很多彝族刺繡產品采用的是二方連續(xù)或者四方連續(xù)的構圖,這種構圖形式基本上屬于滿繡,既費工費時,還因不夠時尚而不能被大多數(shù)城市消費人群所接受,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市場和效益。我們鼓勵學生以彝族刺繡圖案元素為切入點,改變傳統(tǒng)構圖,運用現(xiàn)代構成理念使其更具有時尚感、設計感和藝術性。在彝族色彩的基礎上考慮到流行色元素,調整色彩的比例和組合關系,使其既符合潮流又不失民族特色。在材質運用上更要大力拓展,運用棉、麻、絲、毛以及各種人工合成的新型面料和具有最佳搭配效果的繡線,使彝族刺繡產品的材質變化更加豐富,以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要。除服飾用品外,彝族刺繡產品功能類型還可擴展為刺繡畫、家居飾品、汽車用品、玩具等方面,在保留傳統(tǒng)文化意趣的基礎上,進行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多元化創(chuàng)新設計,使設計成果具備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時代色彩,從而使彝族刺繡能為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愛,同時,彝族刺繡能通過旅游紀念品得到宣傳、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將地域文化資源作為對地方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教育資源的必要補充,充分發(fā)揮其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價值,為旅游紀念品設計教學提供新的途徑。指導學生學習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能改變在以往學生設計作品中地域文化特征不明顯的弊端,提升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設計理念,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yǎng)素質全面、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強的旅游紀念品設計人才。高校是作為培養(yǎng)藝術設計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傳授、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陣地,將地域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學,是拯救、傳承和發(fā)展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路徑,對于地方高校建設、地方經濟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都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帥立功.旅游紀念品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毛若,毛曉紅.巴蜀文化對李白浪漫主義詩風形成的影響[J].新西部,2010(08)
[3] 楊瑞洪,劉曉平,唐平,張青.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基礎[J].遼寧美術出版社,2009(08)
[4] 陳希赟,袁宣萍.彝繡之美——金澤工藝館收藏彝族刺繡品研究[J].絲綢,2013,50(10)
[5] 楊柳.彝族刺繡的時尚化研究[J].藝術百家,2013,135(07)
[6] 楊渝坪.彝族服飾中刺繡紋樣藝術特點及美學價值[J].學術論壇,2012,256(05)
[7] 張筱蓉.楚雄彝族刺繡的再設計[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2, 4:90-92
作者簡介:
王永清,樂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四川美術學院畢業(yè)。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藝術,旅游紀念品設計與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