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乾波
【摘要】 本文主要根據(jù)短波通信的特點以實例分析的形式介紹了短波頻率的預測方法,提出了如何恰當?shù)胤峙涠滩ň€路工作頻率的原則,為實際工程中解決短波波段用戶擁擠、干擾嚴重等問題提供了較好的借鑒。
【關鍵詞】 短波通信 電離層 頻率預測方法
一、前言
短波通信是指利用波長為100~10m(頻率為3~30MHz)的電磁波通過電離層的反射所進行的無線電通信。因此在短波天波通信中,工作頻率是不能任意選擇的,否則就不能建立可靠的通信。它不僅是為了保證現(xiàn)有通信線路的質量和可通率,而且也是新設計一條通信線路時決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同時也為區(qū)域內(nèi)的頻率管理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
二、電離層特性
短波傳輸?shù)慕橘|—電離層由圍繞地球,處于不同高度的四個導電層組成,分別為D、E、 F層。其中D層是最低層,也稱為吸收層,F(xiàn)層是短波的主要反射層。F層又有F1層和F2層之分。F1層位于地球上空170Km~220Km 高度處,僅在夏季的白天存在,F(xiàn)2層位于地球上空225Km~450Km高度處,白天和夜間都存在。在夜間F2層的電子密度較白天減低了一個數(shù)量級。若要保持晝夜短波通信的暢通,工作頻率必須晝夜更換,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夜間的工作頻率要遠遠低于白天的工作頻率。
三、幾個參數(shù)的定義
3.1 最高可用頻率(MUF)
在實際通信中,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電波的最高頻率,稱為該線路的最高可用頻率,記為MUF。需要指出的是,MUF是指在給定的通信距離之下最高的可用頻率,若通信距離變了,對應的MUF值也將發(fā)生變化。MUF和電離層的電子密度有關,因此所有影響電離密度的因素都將影響到MUF的數(shù)值。
3.2 大圓距離
所謂大圓距離,是指包含通信兩點及地球中心的平面與地球表面的交線。它是通信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通常認為電離層與地球表面是同心圓,因此在計算通信兩點間的距離時,必須以大圓距離的長度來計算。
四、短波頻率預測方法
4.1 F2層最高可用頻率的預測
F2層MUF預測的依據(jù)是全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所提供的頻率預測資料。預測資料含有 (太陽黑子數(shù)的滑動平均值)為10、100和150三種情況下的288張MUF預測曲線。要確定某月晝夜24小時的MUF需要已知以下參數(shù):(1)該年該月太陽黑子數(shù)的預測值 (由全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提供);(2)通信線路的大圓距離;(3)反射點的地理位置;(4)反射點的地方時間(地方時)和北京時間(北京時)的時差。
以上四個參數(shù)知道后,就可以根據(jù)月份和該月份的 預測值和反射點的地理位置,例如在6月, 預測值為136,反射點的地理位置為(117°E,33°N),則可選7月,= 100和= 150,緯度為30°N≤λ<35°N的2張曲線。根據(jù)已求得的地方時和大圓距離,可從中查得對應于=100和=150的兩個該時間的MUF,分別用(MUF)100和(MUF)150表示。再根據(jù)將 已知值的MUF換算為 預測值的MUF的算圖,即可求得與預測值 值(136)相對應的(MUF) 136,此即為在一條具體線路上,6月某時的MUF預測值。按照上述方法分別求得晝夜24小時的MUF。
4.2 E層最高可用頻率的預測
E層的高度除臨近日出日落的短暫時間內(nèi)略高外,其層底高度常位于地面以上約110km處,最大電子密度的高度約130km。其臨界頻率 在夜間小于0.5MHz,而在白天于成比例(為太陽天頂角)。隨太陽周期變化。由于夜間E層電子密度稀薄,因此在E層最高可用頻率的預測中,只計算白天的MUFE,夜間不予考慮。對于E層MUF的預測,通常采用逼近實際值的半經(jīng)驗公式式中≤150;= 3.4;= 0.49;= 0.00167。由于E層高度比較穩(wěn)定,因此E層一跳的最遠距離為2000km,此時MUF(2000)E = 4.78 根據(jù)上面兩式即可求出= 2000km時的E層最高可用頻率。通常為避免繁雜的計算,可根據(jù)以上兩個公式繪成曲線每條~MUF(2000)E曲線以太陽天頂角 為參變量。在利用曲線求MUF(2000)E時,首先要求得該月份反射點各地方時的太陽天頂角。根據(jù)太陽天頂角查圖,就可以求得相應的MUF(2000)E。然后再利用求任意距離的E層最高可用頻率的算圖,求得 <2000km內(nèi),任何大圓距離 的MUF。按照以上方法分別求出北京時5:00~20:00各個鐘點的MUF,并繪制成曲線,。若考慮到白天利用E層反射,還可以在9:00~15:03之間選用15.3MHz。
五、結束語
頻率預測是進行頻率管理的基礎,它為以后的頻率選擇和信道預置提供依據(jù)。由于長期頻率預測是根據(jù)太陽黑子數(shù)及季月時間來預測電路的最高可用頻率,所以工作頻率難以跟蹤電離層的變化,因而影響短波通信效果。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將是實時頻率預測,該技術對于保障高質量的短波干線通信將起很大作用。
參 考 文 獻
[1]沈琪琪,朱德生.短波通信.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5
[2]短波場強計算(國內(nèi)地區(qū)).全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辦公室,19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