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作為人類對世界的感知,藝術表現的是人類自身生活的真實體驗。人體藝術、圖畫藝術以及死亡圖像的藝術,這些生活中的藝術深深影響并震撼著人們,直到今天,縱然大眾還是認為所謂藝術就是美術館中陳列的作品,但是卻全然不知所謂的藝術已經在自己的身邊圍繞,息息相關于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與物。
關鍵詞:藝術;生活;意象;圖畫
藝術塑造并界定人類。人類先祖創(chuàng)造出使世界合理化的意象,制造了協助我們?yōu)樽约憾ㄎ坏囊曈X遺產。這種意象主導人類生活,教導我們如何思考,如何去感覺。這就是為什么每天都處處可見的這些意象、圖畫、象征物和藝術對人類具有如此之深的影響力。藝術作為人類對世界的感知,表現的是人類對自身生活的真實體驗。讓我們從下面幾個方面走進藝術的世界,探索人類藝術的起源。
一、藝術中的人體
人體意象全面主宰我們的生活,人體圖像充斥在我們的大街、雜志之及電視熒屏上。人的形體深深吸引著世上偉大藝術家的心靈,使他們創(chuàng)造出令人屏息的人體形象。然而不論以何種形式,在何處出現,世上最受喜愛最具影響力的人體意象都具有某種共同特點——都不像真正的人體。
在20世紀初期,三位奧地利考古學家領隊在維倫多夫附近展開考古工作并發(fā)現了如今典藏在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中擁有兩萬五千年歷史的人體雕像——維倫多夫的維納斯,作為這座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它有四英寸高,以石灰?guī)r雕刻而成,玲瓏小巧,顯然這座裸體女雕像并不像真人。它夸張地表現了人體的某些部位,如胸部、腹部和大腿,同時完全忽略了其他部位,如手臂和面容。使這些遠古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這種意象的原因,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是人類大腦內的潛在意象。就像近60年前對海鷗的研究一樣,認為來自于腦部受到刺激的夸大本能,對三條紅條紋的木棒比對單紅條紋的要更感興趣。而海鷗的夸大本能并不能在古埃及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得到證實。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埃及已成為全面定居的文明。作為世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人是第一個在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采用人體意象的定居民族。這里的藝術家并沒有夸大身體部位,而是選擇以最清晰的角度去呈現每個身體部位。在卡爾納克大神廟最古老的部分發(fā)現這種“埃及風格”一直延續(xù)并傳承了幾千年。埃及風格千古不變的原因在于他們的意象創(chuàng)作是受到堅持一貫性和秩序的驅動,這正是后人關于埃及文明的文化價值觀。一旦在他們的人體繪畫中看到這種強迫觀念后,就會開始在他們生活中的所作所為里見到它。就如在吉薩的三座金字塔建筑所表現的一樣,它們是由法老王順級而下的階級制度之莊嚴的體現,它們的設計極為嚴密精確,象征在沙漠上所建造的嚴謹秩序。同時也可以在他們的雕像上看到對永恒及秩序的堅持,就像他們的建筑雕像規(guī)模之巨大宏偉,令人贊嘆。埃及人之所以創(chuàng)作這樣的人體意象,不是因為其腦部受到興奮感刺激,而是起因于他們的文化。這或許可以說明意象主宰我們的現代世界是因為它們都反映或代表著人類文化的某個特定層面。我們人類不喜歡現實,我們共有的生物本能偏好夸大的意象。希臘人在達到完美復制人體的寫實巔峰后并未一直持續(xù)下去,他們的文化驅使他們追求真實,但最終卻本能地拋棄了這種藝術。這說明驅使我們意識的動力不只是文化,還有一種性喜夸大的原始本能。這種本能深植在我們的腦中,只是有些文化抑制了它們。于是人類便開始合乎法則地扭曲夸大腦部對于身體的審美反應。隨著現代社會趨向多元化的發(fā)展,我們夸大的事物更有所發(fā)展?,F今那種本能依然存在著,如夸張的漫畫藝術,它將我們引到人體的最終極狀態(tài)。服裝和行銷意象也是一樣,推出一些我們認為總要夸大的特質吸引我們的目光。在科技時代,我們加深了這種渴望。在我們自身對于人體美的崇拜心態(tài)下,我們甚至會對自己那么做,會花費巨資去夸大我們認為迷人的部位。
世界在改變,未來我們可能會和埃及人一樣壓抑這種夸大的欲念。但目前,我們將承載遠古先祖在三萬年前所開創(chuàng)的一切。
二、圖畫藝術的誕生
我們每天都反復做同一件事好幾百遍,那是人類極為賴以生存的能力,我們卻視為理所當然。我們看到一些線條,就能聯想到其意義。我們能夠分辨不同形狀,還可以清楚地了解色彩的安排可以代表什么。辨識意象的能力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能力,無法理解意象的意義,意象便不會問世。我們會失去非常仰賴的事物,生活將變得無以為繼,我們的世界將會無可辨識。但在遠古時代的某個時間點,世界就是如此,沒有意象存在。人類在某個特定時間開始創(chuàng)造圖畫,了解它們代表的意義。那些經典古董繪畫中的駿馬意象圖畫大約是在公元前一百年用來裝飾羅馬庭院的,說明當時的藝術家已經掌握了繪制二維圖像的能力。這幅圖畫占據著庭院的頂部,由數十頭野牛的圖畫組成,畫中的野牛姿態(tài)各異,站著的睡著的跑著的都有。在這一發(fā)現公布于眾后,考古學家們迅速對它們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他們很難相信這些是由史前的野蠻人創(chuàng)作的。但數十年后,一個個類似的發(fā)現接連出現在法國以及西班牙,這些發(fā)現都證實了那些圖畫作品的真實性。越來越多的史前圖畫得以重見天日,無疑表明了史前藝術家有著能與現代藝術家相媲美的自信與繪畫功力。畢加索曾經說過:“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些圖畫時,我們會意識到我們什么也沒有學到。 ”
考古學家們認為數千年前的史前人類創(chuàng)作出圖畫是為了對周圍世界做出反應。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史前圖畫的發(fā)現,他們認識到這個解釋很明顯是錯誤的。因為如今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素材源自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史前人類創(chuàng)作的主題卻幾乎是同一類事物。史前藝術家鐘愛的創(chuàng)作主題是動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動物,只是一些特殊的比如牛、馬以及馴鹿。一位20世紀最初關心洞穴藝術的法國專家Henri Breuil認為,這些洞穴藝術表現的是狩獵,史前藝術家們之所以創(chuàng)作關于動物的圖畫是因為他們相信這對于提高狩獵成功率有所幫助。但隨著近代考古學家對洞穴附近被獵殺動物的骨骼進行檢查后發(fā)現,這些被獵殺的動物并不是史前人類畫的動物,他們吃的動物與畫的動物似乎沒有聯系,所以“狩獵理論”站不住腳。我們不敢想象如果不懂反應,周圍世界某些事物的繪畫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們將面對的只不過是一堆雜亂的線條符號,它們沒有任何意義。人類并不是有天突發(fā)奇想去畫畫,而是我們先熟悉了大腦產生的圖像,然后才把它們畫在了墻上。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看到”的景象永久地保留下來。經過研究最終得出:數千年前從來沒有見過圖畫的人是通過幻象創(chuàng)造出二維圖畫的。史前藝術家們的作品反映的不是自然界,而是大腦產生的幻象。這個理論解釋了我們是如何從一個無畫世界步入有了洞穴圖畫的世界的。
如今我們的世界已經被圖像所主宰,它們正是由數千年前的人類從那些能征服世界的線條、圖形以及色彩中得到的啟發(fā)逐漸演變而來的。
三、死亡圖像的藝術
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數以千計的圖片在以不同的方式對我們施加影響。但是其中有一種圖像特別有感染力,它們使我們在驚嚇的同時也令我們感到舒服,這就是關于死亡的圖像。
我們?yōu)橥稣呓沽⒈?,并把他們的遺照掛于廳堂,像大多數人一樣,我們把家族先人的圖像都收集了起來并樂意處于亡者圖像的包圍之中。因為我們是如此地深愛著他們,我們希望保留著對他們的回憶。但事實上這個舉動的起因不僅僅只是這些。
在19世紀50年代,一隊考古學家在中東地區(qū)的約旦山谷發(fā)現了一些顱骨,這些顱骨被藝術性地裝飾過,并最終推測出在9000年前,這些經過裝飾的顱骨就被保留在人們的家里。這是個不可思議的發(fā)現,因為這很可能意味著這些顱骨就是最早關于亡者的圖像,它們被制作出來就是為了被活著的人所觀瞻。同樣,考古學家們還發(fā)現,數千年前在現在是烏克蘭的地方,古代的藝術家也有這樣的舉動。在如今的東南亞地區(qū)的土著居民對他們死去的先人也有同樣的行為??脊艑W家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生物本能,一種人類的心理傾向。我們人類是唯一一種意識到生物體死亡的不可避免性的生物。我們擁有無窮力量的大腦可以想象出一個我們死亡后的世界的樣子。只有人類明確地意識到他們會死亡的這個事實,為了消除這些意識帶來的恐懼,心理學家認為它是可以通過藝術來達成。藝術所做的就是給我們以控制自然的力量。所以,通過創(chuàng)作出我們先人的圖像,我們或許會認為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
還有另一種關于死亡圖像的存在,它們卻起著相反的作用。他們會引起我們對死亡的更多更可怕的恐懼感。這些關于死亡的圖像不是為了讓人們安心,它們令人苦惱,令人害怕。在調查了人類創(chuàng)造這些圖像的原因后,結果顯示:這些令人恐懼的藝術品是對真實事件的藝術記錄。數千年來,拉美地區(qū)被一系列古文明所統治,包括印加文明、奧爾梅克文明以及瑪雅文明,它們無一例外地創(chuàng)作出了令人驚恐的死亡之圖。太陽神廟是阿芝臺克人最神圣的地方,在神廟的壁畫上的太陽神手中有兩樣東西,手中是人類的心臟,嘴上則叼著一把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祭壇。通過這種死亡藝術手段的應用,他們牢牢控制了人們的心智。而且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圖像令人們感到害怕,心理學家們還相信這些圖像對阿芝臺克人民有著更深遠的影響,令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與社會價值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各種情況下,關于死亡的圖像被用來把人們與某個原因聯結起來。所以,由于我們的祖先在9000年前的壽命很短,死亡的陰影時刻都籠罩在當地居民的頭上,令他們心神不安,為了對自己生存狀態(tài)進行再確認,當地居民對死者進行了藝術性裝飾。
我們周圍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死亡圖像,一種令我們心安,另一種令我們心驚。兩者對人類的思想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就像十字架,它就是能夠以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影響人類思想的一幅圖象。它是一幅可怕的圖像,代表著痛苦、失去與折磨,同時它又是一幅能帶來安慰與希望的圖像。這種結合使得十字架成為了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象征。
這些生活中的藝術深深影響并震撼著人們,直到今天,縱然大眾還是認為所謂藝術就是美術館中陳列的作品,但是卻全然不知所謂的藝術已經在自己的身邊圍繞,息息相關于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與物。
作者簡介:
沈志,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
指導老師:鹿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