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
祖輩有探望權嗎?
江蘇蘇州一讀者來信咨詢:我今年62歲,有個活潑可愛的孫女。半年前兒子兒媳因感情不和離婚,4歲的孫女被法院判給了兒媳。我和老伴非常想念她,經常買了玩具和零食去看望,接連幾次都被前兒媳攔在門外。作為爺爺奶奶,我們有沒有探望權呢?
答:前段時間,在江蘇省首例“隔代探望權”訴訟案件中,最終法院支持了老人的“探孫權”,判決老人在孫子10周歲之前可以每月探望一次,每次探望時間以6小時為限。
這個案件引起了社會公眾的關注和討論,因為探望權的主體是離婚后不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或母,對于未成年人的隔代長輩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否也可以享受探望權,目前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但法律對此也并沒有排斥或禁止。
我國《婚姻法》第38條第1款規(guī)定:“離婚后,不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xié)助的義務?!庇纱丝梢姡覈痘橐龇ā分械摹疤酵麢唷笔腔谟H權即父母子女之間為基礎的,而不是基于親屬權產生的。
在生活中,一旦父母因感情破裂而離婚,如果父方與母方撫養(yǎng)子女的條件基本相同,雙方均要求子女與其共同生活,法院會如何判決子女該歸誰撫養(yǎng)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yǎng)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規(guī)定:如果子女單獨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或外孫子女,可作為子女隨父或母生活的優(yōu)先條件予以考慮。
由此可見,隔代撫養(yǎng)會成為離婚時父母爭奪子女撫養(yǎng)權的優(yōu)勢,法院會作為優(yōu)先條件予以考慮。
在隔代探望權的訴訟中,法院也是從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的審判理念出發(fā),如果老人不存在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情形,那么法院應當賦予老人“隔代探望”的權利。國家也應該通過對現行法律的修訂和完善,來維護和保障老人探望的權利。
未成年人的買賣行為是否有效?
黑龍江哈爾濱一讀者來信咨詢:我兒子今年讀小學四年級,最近迷上了網絡游戲,自作主張從家里拿走了2000元錢,分幾次在一個報刊亭里購買網絡游戲點卡。我認為,商家不應向未成年人出售游戲點卡,找到商家要求退錢。對方卻說,游戲點卡是孩子自愿購買的,點卡本身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已全部刮開,因此他不能退款。請問,這錢到底能不能退?
答:您的問題涉及到未成年人未經父母同意的買賣行為是否有效的問題。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您的兒子就是限制行為能力人,與他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應當由父母來代理。
判斷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lián)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并預見相應的行為后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例如14周歲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果他用壓歲錢購買日常學習用具,這種行為是與他的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的,與他本人的生活也是密切相關的,所以他可以獨立購買日常學習用具,不需要法定代理人代理,也無需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但對于一些重大事項或買賣貴重物品,如果事先沒有得到法定代理人同意,事后法定代理人提出異議,那么他的行為就是無效的?!逗贤ā访鞔_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如果父母不認可這個買賣行為,那么就是無效的,商家應當退款。否則可以向消協(xié)舉報,也可以向法院起訴。
在平時,家長也應當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消費觀念,不要看到別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買;可以告訴孩子,父母掙錢很辛苦,讓孩子珍惜家長的勞動。
(作者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律師)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