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摘 要:衡山皮影藝術歷史久遠,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然而在以信息為主導的現(xiàn)代社會,衡山皮影藝術遭遇到了傳承乏人,傳播乏新等諸多問題。作者通過實地調研,提出皮影藝術需與數(shù)字媒體技術結合,多舉辦皮影藝術展演及本土媒體的傳播,培養(yǎng)新一代民族文化藝術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等方式,使其更好的傳承、發(fā)展,適應時代的腳步。
關鍵詞:衡山皮影;審美藝術;傳播方式
衡山皮影戲是國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流傳甚廣,遍布衡山縣及周邊地區(qū),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民間藝術家們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四平腔,圓潤甜美,獨具一方特色。其在影型制作上吸收了剪紙、繪畫、雕刻等多門藝術的精華,造型美觀,惟妙惟肖。
1 皮影藝術的傳播存在問題
1.1 傳承乏人
衡山皮影藝術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但文化方面的優(yōu)勢卻掩蓋不住其在經濟上的弱勢。皮影戲演出市場這些年不太景氣,許多民間的皮影藝人只能做臨時性的組班演出,每場戲的收入僅200~600元。目前,只有在二月、六月、七月唱——接祖戲、九月唱——觀音戲的情況下才會邀請皮影藝人演出,觀看演出的觀眾大多為老人和小孩,年輕人鮮有興趣,場面難免落寞。究其原因:第一,皮影戲對表演技藝有較高要求,表演者既要唱,還要舞動皮影,密切配合場上的音樂,這些除了需要師傅言傳身教,更需要勤學苦練,積累大量的實際表演經驗。第二,傳統(tǒng)的皮影藝術受到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青年觀眾越來越少,演出市場的萎縮直接威脅到皮影藝術的生存,這是皮影藝術傳承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zhàn)。第三,傳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唱戲使用的是地方方言,自建戲臺屏幕尺寸小,相關設備不齊全,在聽不懂方言的情況下又沒有字幕,影響人們欣賞的興趣。
1.2 傳播乏新
“兩張桌子搭個臺,兩扇門頁拼個底,幾根竹竿撐起來,上頭蓋只簸箕底,掛起蒙子圍起帳,小小舞臺唱大戲?!边@就是傳統(tǒng)皮影的真實寫照。
一直以來,衡山皮影戲都是二人包打包唱的形式演出,一人在前面督菩薩兼唱,一人在后面打鑼鼓兼唱,手腳并用,弦、笛、嗩吶,二人相繼使用。這樣的演出方式一方面體現(xiàn)了藝人的高超技藝;另一方面也突出其兩個弊端:其一,缺少文化創(chuàng)新,演唱曲子沒有緊跟時代,幾十年如一日。其二,設備簡陋,缺乏傳播必要的一些電腦、攝像機、照相機等設備。
面對這一系列的發(fā)展困境,我們必須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不能一直捧著老祖宗留下的財富沾沾自喜,必須以文化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為出路,才能更好地傳播藝術,這才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尊敬。
2 皮影藝術的傳播方式
2.1 傳統(tǒng)皮影藝術與數(shù)字媒體技術結合
如今,單一的皮影表演藝術已不能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而數(shù)字媒體技術手段卻可以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空間和感官需求。數(shù)字化是一種趨勢,它正逐漸走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學習之中。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為設計藝術者創(chuàng)造提供了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設計語言,表演者需對皮影的形式與技巧進行分析研究,為數(shù)字交互皮影中人物的頭部、身體、雙手和雙腳分別設置控制點,依靠多點觸控平臺,表演者只需觸碰到相應控制點范圍即可對人物進行操控,便可完成人物的移動、轉身、舞劍、點頭等動作。[1]表演者也可以根據(jù)當時環(huán)境與臨時靈感,進行即興創(chuàng)作表演。
圖1是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中心皮影劇目《馬蘭花》其使用活動畫面,模擬電影的切換鏡頭手法,瞬間變換畫面,打破了呆板的格局,給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立體的影視效果。相對于傳統(tǒng)的二維表演畫面,此空間畫面活靈活現(xiàn),有很強的視覺沖擊效果。此次演出讓幕后的皮影表演者走向臺前,與皮影共舞,這也算皮影表演在形式上又一新的突破。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
圖1 人·偶視聽劇《馬蘭花》
2.2 舉辦皮影藝術展演及本土媒體的傳播
經常性地舉辦各種展演活動,不僅有利于促進各地皮影藝術家們相互學習及交流,對皮影的傳播更具積極推進作用。2014年6月28~30日,中國(湖南)貝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皮影藝術交流展示活動在長沙紅色劇院舉行,衡山皮影戲代表作《收姜維》作為代表團體展示演出。同時,還舉行了木偶皮影藝術學術研討會,大家對參演的劇目和創(chuàng)新進行了研討,從理論的高度和發(fā)展的角度對以后皮影藝術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土媒體在整個過程中從多方入手提升傳播效果,為衡山皮影的傳播提供了更大的平臺。
2.3 增加兒童劇目、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進入周邊學校傳播三方并舉
更多的創(chuàng)作寓教于樂的符合兒童趣味的劇目,是衡山皮影藝術的趨勢。因為兒童是皮影藝術未來最大的受眾,以兒童感興趣的文化特色為切入點,循序漸進地增加信息內容深度,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用跌宕起伏的劇情吸引兒童進行接觸,繼而引起小孩興趣使其從小對此耳濡目染,帶來不一樣的傳播效果。
隨著衡山皮影戲的逐漸消亡,老一輩皮影藝人也將淡出演出舞臺,若不加以重視,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專業(yè)人才,皮影藝術的藝術光彩只能被湮沒在昨天。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皮影戲的發(fā)展,并爭取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投入,為藝人提供穩(wěn)定的經濟收入。鼓勵藝人帶學徒,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發(fā)展培養(yǎng)對象,以便皮影戲能夠煥發(fā)持久的生命力。讓皮影戲走進周邊校園,擴大影響力,為其傳承與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以衡山縣岳云中學為例,繼承人王冬林老人曾多次進入課堂為同學們講課,傳授皮影藝術的精髓及其制作過程,引起了同學們的強烈興趣。
3 結語
民族文化傳播作為一種國家軟實力構建手段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面對皮影藝術的傳播問題,唯有集政府、媒體、民間之合力,走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傳播之路,才能打破當前的傳播困境。雖受專業(yè)知識及表達能力所限,但筆者還是希望能為衡山皮影藝術的傳播提供可行性建議,為民族藝術的復興與弘揚盡一份微薄之力。在學習的進程中,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必將迎來嶄新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譚鐵志,戴晶晶.數(shù)字交互設計與皮影文化創(chuàng)新傳播研究[J].藝術教育,2014(03).
[2] 鄧姝琳.湖南皮影造型及藝術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 馮爽.皮影藝術在數(shù)字媒體藝術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2.
[4] 張騫.民族文化傳播與本土媒體的文化使命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報道為例[D].湖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