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照相館,總會引發(fā)人們許多的記憶和話題。隨便一張出自照相館有些年頭的照片,那布景、那裝束、那表情、那身姿,都會令人砰然心動,即使照片上是我們并不認識的陌生人。
或許很多人的心里都曾經有一座照相館,在那里發(fā)生這過往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并以照片的方式長久地留存。曾經的照相館有點像廟宇教堂,人們莊重地換上最體面的衣服,梳理好儀容,虔誠而嚴肅地走進那間有些神秘的屋子并謹慎地站在照相機的前面。到照相館拍張照片,是件大事,似乎是在完成一個重要的儀式?;閱始奕?、分別聚合,在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人們都想到有必要拍上一張照片,那一刻的樣子,那一刻的情感,安心而塌實地被印在相紙上,牢靠而恒久。
不論親情還是友情,能一起去照相館拍張照片,抑或是把自己在照相館正二八經拍攝的照片送給他人,要包含著怎樣的深情與信任。那些掛在墻上、立在桌上、夾在錢包里的照片,是一種其他形式無以替代的情感寄托。
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攝影史是從照相館開始的。在攝影術發(fā)明僅僅六年之后的1845年,美國人喬治·韋斯特(George R. West)就在香港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商業(yè)照相館。照相館攝影是中國攝影史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視覺藝術具有研究價值的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早期照相館不僅僅是拍攝人像,它還承擔了許多與照相有關的工作,諸如拍電影、充當新聞攝影記者、為報館和商店拍攝及設計廣告等等。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fā)展,曾經傳統(tǒng)意義上的照相館多已退出市場,除少數(shù)像中國照相館、王開照相館、大北照相館這樣的知名老店孤獨的存在,而裝飾考究的影樓在各地此起彼伏著,它們通常只接受婚紗照和時髦男女的寫真,而一般意義上的留影紀念、家庭合影之類早已被隨時帶在身上的手機或卡片相機輕松解決,證件用的標準照,也方便地在街邊或商場里的小方箱子里自行操作完成。曾經親切的照相館,以及曾經的木質座機、手繪布景、塑料花,連同照相館里特有的氣味一同逐漸的消失,記憶中的照相館沒了,但似乎并沒有遠離,它曾經帶給人們的許多美好和特殊意義還在延續(xù),并被人們時常無奈地叨念和懷念。
具有特殊文化內涵的照相館,自然會招來當代藝術家對此線索和題材的興趣,近些年有許多攝影者借用“照相館”的概念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黎朗的《彝人的肖像》,馬良的《移動照相館》,張曉的《關于故鄉(xiāng)》等等。
本期所做這個關于照相館專題的初衷,不僅是對漸漸淡出我們生活照相館的紀念,更多的是要引起大家對照相館歷史文化的了解與關注,由此豐富攝影史的研究。同時,也借此去回憶我們生命中與照片相關的曾經歲月,以及老照相館留下的溫情。
本專題策劃之初,與歷史影像研究者仝冰雪進行交流,彼時他剛好完成了《中國早期照相館》書稿,應本刊要求,他將十幾萬字的書稿簡編成短文為本專題所用,其中的許多史料極為珍貴。
不到30歲的楊威是中央美院試驗藝術系的碩士,年輕的他對老照片、老相館極有興趣并常于研究,他為本專題撰寫的《留影的背后——老照片中的照相館布景》是他多年研究的成果,文中的老照片插圖亦是他個人的收藏。這個研究項目近期將結集出版。
幾年前,在大名鼎鼎的上海王開照相館的倉庫里,意外發(fā)現(xiàn)了許多民國時期的照片,多為電影明星、達官貴婦,照片上的人從氣質、服飾都帶著早已遠去的民國氣質,拍攝手法和技藝也是讓人嘆服,由此可以領略近百年前大上海照相館的腔調?!巴蹰_”作為一家老照相館的典型,在近百年的沉浮中也演繹著中國照相館史的興衰。
并非學攝影的楊威和王旭,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共同創(chuàng)辦了完全民國范兒的白夜照相館,這家非常具有時空穿越感的復古照相館,跨界于當代藝術與商業(yè),通過還原不同時代(特別是民國)照相館中的布景道具以及拍攝方式,為今天的人們拍攝老照片風格的復古照片,希望以此懷念那些已經逝去的帶有溫情的老式照相館,并重拾過去人們在老照相館中拍攝時的儀式感和對自己肖像的正視態(tài)度。另外,白夜照相館作為一個藝術組合,通過常規(guī)經營和項目拍攝結合的形式,將理念的傳達關照日常,也是這兩位青年藝術家以商業(yè)方式介入藝術的一種實驗,也是對創(chuàng)作與生活關系的表達與探索。
在河南永城市供電公司工作的攝影愛好者王勇,憑著個人興趣與敏感,從2011年開始用三年時間走訪了豫魯蘇皖四省23個縣24位上世紀50至80年代鄉(xiāng)村照相師傅,通過訪談等形式,追尋中國鄉(xiāng)村影像足跡,呈現(xiàn)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地域影像文化,特別是民間影像文化狀況。
慣常用裝置、行為等現(xiàn)代藝術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的莊輝和旦兒,以藝術的名義于2008年前后在莊輝的老家甘肅玉門開了一家經營性的“玉門人家照相館”,借用給顧客拍攝的照片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展覽,他們延續(xù)幾十年來這種近乎鄉(xiāng)村照相館拍攝風格的模式,來實驗他們對藝術的理解,也以此言說對社會發(fā)展的自我見解。
曾撰寫過《紅旗照相館》《合家歡——20世紀50-80年代民間相片》《每一聲快門都憂傷》等多部攝影相關著作的晉永權,為本專題撰寫了《照相的度過》,以獨到的觀點闡述了照相以及照相館歷史的文化意義,他的話題從照相館出發(fā),延伸到對攝影、對照片的歷史文化解讀。
曾經的照相館默默地承載著人們許多的情感,幫助人們完成生命中里程碑式的記錄,照相館是有魅力的,它讓我們牽腸掛肚,讓我們在記憶中難以割舍。
感謝為本專題提供幫助的朋友,感謝出現(xiàn)在這些老舊照片中陌生的人們。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