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順清 孫瑋璐
[摘要]女權主義要爭取婦女自身解放,對人的本質的批判以及對女性的本質的確立是其深層次的哲學基礎。女權主義對不同的人的本質理論加以批判,主要包括對西方哲學中人的本質的批判,對馬克思哲學中人的本質的批判以及與后現(xiàn)代主義相關聯(lián)的對人的本質的批判,在哲學批判中來尋找女性解放和爭取自身權益的哲學基礎,同時在對不同的人的本質的批判中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女權主義理論自身的特點。
[關鍵詞]女權主義;人的本質;后現(xiàn)代主義
女權主義作為19世紀中葉在西方社會形成的社會思潮,在當代西方國家中有著較大的影響,這一思潮的初衷就是要反抗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對婦女的剝削和壓迫,同時也要反抗父權制,力圖使婦女爭取到同男子同樣的權益。而要做到這些就要奠定一個哲學基礎來說明婦女 “生而平等”,為此,對人的本質的批判就是女權主義者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一、對西方哲學中人的本質理論的批判
從古希臘哲學到近代哲學,西方哲學中對人的本質的探討的思想連綿不斷,在這種對人的本質的探討中,似乎認為女性的本質與人的本質有完全不同的東西,他們在高揚人的本質同時卻對女性的本質加以否定。這些對女性本質加以否定的學說長久以來被載入書籍而成為了經典,女權主義者要想提升女性的價值,獲得自身的解放,首先就得對這些充滿性別偏見的學說加以批評。
在這諸多的學說中,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具有代表意義,他認為女人是“自然創(chuàng)造”的,“只具有一種功能”的工具[1],那就是繁衍時所起的生育功能。中世紀經院哲學家阿奎那也贊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并把“自然創(chuàng)造”改變成“上帝創(chuàng)造”。
近代哲學中也不乏對女性偏見的學說,黑格爾在其著作《法哲學原理》中,認為女性缺乏“普遍的東西”、不能按“普遍物的要求”行事。[2]黑格爾否認了女性的理性能力,也就剝奪了女性本應平等擁有的權力,因為理性一直被認為是人性中最基礎的東西。所以早期的女權主義者不得不通過論證女性實際擁有理性能力來爭取女性的平等權。它們認為女性理性能力的缺乏是因為她們被限制在家庭范圍之內,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認為“女性本質的東西完全是人為的——某種強制性的壓力在某些方向上的結果”[3]。女權主義者不但認為女性有理性能力,還對理性的屬性加以批判。男性哲學家在提出“理性”概念時,認為理性是絕對獨立而不需要依賴身體的,并進而否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照料。而女權主義者從女性照料他人的生存體驗出發(f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并進而強調女性自身的價值。
二、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對女權主義的影響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理論的探討對女權主義產生了重大影響,以至于后來產生了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權主義,這些都彰顯了馬克思消除女性被壓迫理論的重要影響。
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對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是男人對婦女的關系。在這種自然的類關系中,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guī)定”[4]。在這里,馬克思把男人對婦女的關系說成是人對人的關系,實際上馬克思是對男女平等的提倡。并且馬克思把男人對婦女的關系說成是人對自身的關系,實際上提倡在情感和意志上應該給予婦女更多的關愛。對于婦女受壓迫的根源,馬克思沒有只是簡單的把它歸結為生理的、自然的本質,而是認為這種性別的壓迫是與階級壓迫相一致的,要消滅性別壓迫就要首先消滅階級壓迫,消滅資本主義制度。
對于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做為社會關系是變動的,所以把女性看成是天然受壓迫的這種觀點具有不合理性,人的本質是什么以及婦女的地位怎樣應該隨著她們所處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不存在一層不變的社會關系,這也就否認了西方哲學中把婦女看成是永遠受壓迫的理論。
恩格斯沿襲了馬克思的理論,也認為婦女的本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指出,私有制、階級和階級對立使婦女處于受壓迫地位,她們的地位也會隨著所有制、婚姻制度、家庭形式的變化而變化。
總之,馬克思對性別平等和婦女解放的批判與現(xiàn)實的無產階級運動結合起來,他的人的本質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婦女受壓迫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些理論具有很強的革命性,以至于女權主義者以此為參照或理論來源,去引導現(xiàn)實的女權主義運動。
三、女權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融合
后現(xiàn)代主義對人的本質的探討與女權主義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后現(xiàn)代主義要批判啟蒙以來的宏大敘事,而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論是宏大敘事中影響最大、最基本的部分。與此同時,女權主義產生了許多具體的派別,如黑人女權主義、第三世界女權主義、跨國女權主義等,這些使女權主義呈現(xiàn)出具體化、本土化、差異化等特征。在對共同的批判對象宏大敘事加以批判過程中,女權主義哲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有逐漸走向融合的趨勢。女權主義對人的本質的批判,被納入了后現(xiàn)代主義對宏大敘事大一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的解構與顛覆。
后現(xiàn)代主義背景下的女權主義不同意西方哲學中對人之本質的規(guī)定,她們反對把“婦女”作為統(tǒng)一體,因為在現(xiàn)實中的婦女是有差異的。這些差異包括社會底層女性、勞動婦女、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婦女、女同性戀群體,她們與歐美白人中產階級女性在許多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如果無視這種真實存在的差異,把“婦女”當作鐵板一塊的概念,不但不利于解放婦女,而且有可能形成以“歐洲中心”的抽象化的“婦女”模式,抹殺現(xiàn)實中婦女異質化、多樣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體驗。在“后”學語境下的女權主義從批判統(tǒng)一的“婦女”范疇開始,使種種對“婦女”本質、直至人之本質的探究都面臨一個根本性挑戰(zhàn)、甚而導致崩塌。
后現(xiàn)代視域下的女權主義和后現(xiàn)代哲學同樣都發(fā)源于現(xiàn)代性,都要批判啟蒙話語的宏大敘事。在對現(xiàn)代性中的人的本質、正義、真理、理性、等一系列“普遍主義”范疇的批判中,引發(fā)了女權主義在理論上、實踐的爭議和分歧。在告別宏大敘事和向后現(xiàn)代的轉變中,女權主義者也更清晰自己理論的困境,因為她們是要在對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話語的攻擊中來尋求平等。女權主義在后現(xiàn)代主義向現(xiàn)實的轉向,可以看成是馬克思哲學對傳統(tǒng)哲學變革的一個延續(xù)。在這種延續(xù)中,我們也更清晰的看到了女權主義與人的本質理論的內在關聯(lián)。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顏一,秦典華譯,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3:2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182
[3]阿莉森·賈格爾《女權主義政治與人的本質》[M].孟鑫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8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于稿》[M].人民出版社,2000:80。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 514
作者簡介
1白順清(1978-),男,哲學博士,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2孫瑋璐,女,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材料專業(yè)2014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