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婷婷
摘 要:本文重點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兩個方面,制民之產(chǎn),均田養(yǎng)民;輕稅薄賦,取于民有制;君主應以民為本,興民利,方能得民心。本文就孟子“仁政”中提出的經(jīng)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加以論述。
關鍵詞:孟子“仁政”;均田助耕;輕稅薄賦
孟子認為人本質(zhì)上是善良的,回歸本心即能發(fā)現(xiàn)善,而君主將之擴充即為行“仁政”,并就經(jīng)濟、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一、制民之產(chǎn),均田養(yǎng)民
(1)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 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梁惠王上》頁13)
(2)夫仁政,必自經(jīng)界始?!嚼锒?,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頁89)
(3)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頁4)
首先,使民有產(chǎn)的必要性。在孟子看來,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卻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是只有士人才能夠做到的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因此,對于英明的統(tǒng)治者來說,為了穩(wěn)定社會治安,防止違法亂紀的事情發(fā)生,一定要給普通百姓固定的資產(chǎn),使得百姓上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足以撫養(yǎng)自己的妻兒,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至于餓死。
其次,均田助耕。孟子反對田稅制度,提倡助耕公田。他認為如遇荒年,固定的稅額會給百姓造成很大的負擔。
第一,重新劃分田界。當時社會動蕩,暴虐的君王和貪官污吏打亂了標準的田間限界,在這樣毫無章法的土地之上,實行任何土地制度都是徒勞,只有重新丈量土地,分配給人民,才能保證土地制度的有效實施。
第二,助耕公田。每一方里的土地為一個井田,每一井田為九百畝,其中,周圍的八百畝分給八戶人家耕種,中間一百畝由八戶人家合作耕種,所得收成上交國家,用以保證國家機構的正常運行。
第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城鄉(xiāng)差別的問題采用不同的助耕方法,避免了一刀切而忽視民眾實際的情況。
第四,以助耕的每九戶人家形成一個相對密切的單位,共耕一個井田的各戶人家,平日出入應互相幫助、和睦相處。
最后,不違農(nóng)時,尊重自然規(guī)律。孟子認為在農(nóng)民耕種收獲的季節(jié),政府部門不應該征兵征工妨礙生產(chǎn)。百姓平時的耕種勞作,也不能毫無計劃、毫無節(jié)制,砍伐樹木要有一定的時間,捕魚則不能用太細密的漁網(wǎng),作與息要有條不紊。孟子提倡保護自然環(huán)境,把對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結合在一起,圖謀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樣的思想在當時具有十分超前的意義,時至今日,仍對我們有著指導意義。
二、輕稅薄賦,取于民有制
(1)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孟子·告子下》頁227)
(2)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孟子·公孫丑上》頁57)
(3)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孟子·盡心下》頁264)
賦稅制度是僅次于土地制度的另一關乎民生的重要制度,在孟子的“仁政”思想體系中,曾提出“王如施仁政,省刑法,薄稅斂”的主張。
首先,提倡稅率的適中性。在與白圭的對話之中,孟子說二十抽一是在貉國的做法,貉國不生長各種谷物,沒有城墻、房屋、祖廟,沒有官吏衙署,這樣的小國二十抽一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國這樣有官吏、有社會倫常的大國就不行了。接著,孟子列舉了夏商周時期圣人采用的是什一稅,并認為現(xiàn)今的中國也可大致套用。像貉國這樣的小國施行比什一稅少的稅收是合理的,但像中國這樣的國情,比什一稅少是遠遠不夠的,實行什一稅才恰到好處。在這里,孟子提倡確立稅率應該因地制宜,且強調(diào)稅率的適中性,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
其次,不同稅種,稅制不同。孟子在具體的稅制上,闡述得比較詳細,對于主要的稅種都講述了自己的看法。以雜稅為例孟子提出無雜稅的想法,將重要稅種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取消其他沒有必要的小稅、雜稅,可以有效肅清稅制不明的現(xiàn)狀。
最后,不同時采用多項稅收。孟子曾說,有征收布帛的賦稅,有征收谷米的賦稅,還有征發(fā)人力的賦稅,這些賦稅不是不可以征收,而是不能同時征收。采用了其中一種,其他兩種就不可再收,否則百姓就會承受過大壓力,不能安穩(wěn)生活。這種不同時采取多項稅收的認識集中反映了孟子輕稅薄賦的總體思想。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