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兵
【摘要】目的:對比髖關節(jié)置換術和傳統方法治療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遠期治療效果。方法:選取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為30例。對照組予以傳統方法治療,觀察組予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遠期治療效果。結果:術后2年、3年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優(yōu)良率分別為567%、5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67%、300%,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治療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與傳統治療方法相比,髖關節(jié)置換術具有較好的遠期治療效果。
【關鍵詞】骨質疏松;髖部骨折;髖關節(jié)置換術;遠期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34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1-0059-02
臨床上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比較常見,在老年人群中高發(fā),手術為此病主要治療手段,且效果客觀,但傳統切口內固定術伴有諸多缺點,比如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高、創(chuàng)傷大等,再加上老年患者具有較差的耐受力,一旦手術治療不當,將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近年來,治療該病時髖關節(jié)置換術得到廣泛應用,但對其遠期效果尚不明確,在本次研究中,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予以傳統方法與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遠期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女性14例,16例男性;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86±23)歲。觀察組女性15例,15例男性,年齡57~68歲,平均年齡(672±2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予以傳統方法治療,即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從患者的實際病情出發(fā),其中4例患者予以伽瑪釘固定術,8例患者予以動力脊螺旋釘固定術,9例患者予以小切口加壓空心釘固定術,9例患者予以經皮穿釘螺紋針固定術;觀察組予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同樣從患者的實際病情出發(fā),制定治療方案,即骨水泥固定的假體治療,其中18例患者予以半髖關節(jié)置換術,12例患者予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比較兩組患者的遠期治療效果。
13療效評定評估方法為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標準:其中90~10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可;低于70分為差。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2年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術后2年的優(yōu)良率分別為567%、5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67%、300%,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在治療及康復期間,觀察組中有3例患者出現并發(fā)癥,均表現為患肢深靜脈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而對照組中有9例并發(fā)癥患者,其中1例表現為壓瘡,2例表現為泌尿系統感染,2例表現為肺炎,4例患者表現為靜脈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早期治療中,由于對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缺乏認識,再加上內固定器械短缺,致使多數患者選擇保守治療,進而引發(fā)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來,臨床上不斷深入研究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治療方法,髖關節(jié)置換術得到廣泛認可,可以有效避免再次損傷發(fā)生,其優(yōu)點表現為:①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②術中出血量少,可以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助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③固定效果好,有效避免再次骨折發(fā)生。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予以傳統方法治療,觀察組予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結果顯示:術后2年、3年觀察組優(yōu)良率分別為567%、5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67%、300%,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髖關節(jié)置換術具有更好地遠期治療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整個治療過程是在X線C臂機下完成的,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以防對關節(jié)組織再次傷害,不僅準確度高,還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與此相反,傳統的內固定治療,會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大大削弱了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嚴重影響總體治療效果。因此,為了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應該進一步加強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規(guī)范化操作,使其更加完善、有效,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將會進一步降低。
在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治療中,極易發(fā)生并發(fā)癥,主要包括泌尿系統感染、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壓瘡、肺部感染等。其中泌尿系統感染發(fā)生率高,主要原因為留置導尿時間長、長期臥床等,積極對癥治療后,可很快痊愈;再次是肺部感染,對于老年患者而言,肺功能已經大大減退,而骨折后需要長期臥床休息,極易出現肺部感染,同時術中使用麻醉藥物、創(chuàng)傷等,也對肺功能具有一定影響,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護理期間,各科室應加強聯系,積極治療。此外,深靜脈血栓也比
較常見,一般極易在術后3~7d后出現,在早期治療中,醫(yī)生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缺乏認識,導致患者出現血栓脫落,最終發(fā)展成為肺栓塞,致使患者死亡,因此,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應該盡量減少對髖部軟組織的損傷,對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具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同時在治療期間,患者的積極主動配合功能鍛煉也極為關鍵。
綜上所述,治療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時,與傳統治療方法相比,髖關節(jié)置換術遠期治療效果更好,不僅操作簡單方便且具有較高的準確度,不僅能減輕患者痛苦,還能降低家庭及社會負擔,有助于總體治療效果的提升,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參考文獻
[1]周迎鋒,劉曉潭,路坦,等.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動力髖部螺釘內固定術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針內固定術治療高齡不穩(wěn)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對比研究[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4,19(11):662-663.
[2]梁浩標,袁智文,張懿,等.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陳舊性髖部骨折[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5,12(2):884-885.
[3]陳戎波,范少地,胡萬華,等.人工關節(jié)置換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3,26(10):119-120.
[4]張壽,陳文遠,邢勢.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治療方法選擇與療效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3(7):445-446.
[5]曾國鑒.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及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的比較[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4,12(1):711-712.
(收稿日期:201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