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迎果
【摘要】兩次國共合作,不僅在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對兩次國共合作原因的分析,以期更好的促進國共兩黨在新時期關系的發(fā)展以及通過增強這種關系來更好地處理兩岸關系問題。
【關鍵詞】兩次 國共合作 原因
目前,關于國共合作的著作、文獻期刊數不勝數。關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著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有:黃黎的《國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幾個問題》等;以及關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著作中較為優(yōu)秀的有:蔡迎浩的《試論張學良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等;以及關于兩次國共合作的總體及對比交叉研究的著作:田克勤的《國共關系論綱》等一系列優(yōu)秀的著作。這些著作從不同的視角對兩次國共合作進行總結敘述,不僅重視歷史的概貌,更對掩藏在歷史事件下的深層脈絡挖掘了出來。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零一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于國共合作的認識和反省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悟,得到不同的結論和啟迪。
一、國共合作論述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后,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兩個政黨,一個是中國國民黨,一個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代表著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則代表著廣大工農群眾的利益。兩個政黨的利益取向不同必然會出現(xiàn)無法調和的矛盾。但是由于當時中國所處的歷史大背景,使得兩個政黨有了共同的敵人——封建勢力、軍閥、帝國主義侵略者。為了中華民族的同生存共命運,兩黨走向合作。然而一旦主要矛盾有了一定的緩和,兩黨的破裂是必然??傊?,兩黨之間的合作與分裂,合作過程關系的維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和前途。
二、國共合作的成因淺析
馬克思認為政黨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資本主義階段,逐步形成的階級性的政治組織?;钴S在中國近代政治舞臺上的政黨也不例外,作為中國社會發(fā)展到近代社會的必然產物,同樣有其各自的階級屬性。1905年孫中山、黃興等人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同盟會,后演變?yōu)閲顸h。五四運動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走大到工人中去,領導工人建立了自己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兩黨在主義、追求、政策和方針也必然大相徑庭,兩黨的對立和排斥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由于兩黨同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同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迫,所以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兩黨又可以達成一致的政治基礎。
1.共同的奮斗目標帶來了兩黨合作的凝聚力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兩次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結果,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之下,在共同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基礎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對而言比較一致的政治目標為出發(fā)點而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在為打倒列強、消除軍閥,實現(xiàn)民族民主革命,實現(xiàn)反帝反封這一共同的奮斗目標下展開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是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拯救中華民族這一共同目標下兩黨的攜手。由此可見,共同的奮斗目標是不同性質的政黨結合在一起的根本前提。
2.外界的壓力與威脅提供了國共合作的可能性
中國近現(xiàn)代史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中華民族抵抗外國侵略的歷史。第一次國共合作前的中國是一個飽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國家,這樣的國情使得各個階層都處于帝國侵略者和封建軍閥的殘酷壓迫下。當時,甚至有人繪制了瓜分中國的《時局圖》,足見當時帝國主義侵略者瓜分中國的狼子野心。侵略者的行徑深深地刺痛每個有良知的中華兒女,面對如此情景:“怎樣救中國?如何救中國?”陳獨秀認為:“凡屬民主革命的分子,若但真要革命,便應該集合在民主革命的中國國民黨,使它成為一個有力的革命黨?!钡诙螄埠献髑爸袊幱趪顸h和共產黨連年的內戰(zhàn)中。1931年日本為擺脫本國的經濟危機,轉移民眾視線,緩和國內矛盾,發(fā)起了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在這種嚴重的民族危機下維護國家統(tǒng)一上升為主要的矛盾,兩黨必然會聯(lián)合起來。正如蔣介石在1936年6月30日的日記中感慨道:“嗚呼!國勢至此,何以為人?凡有血氣之倫炎黃子孫,其將何以雪恥其辱!若不圖自立,復有何顏面立于天地之間!” 1936年8月25日發(fā)出了《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我們愿意同你們結成一個鞏固的革命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如像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第一次中國大革命時兩黨結成反對民族壓迫與封建壓迫的偉大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樣,因為這是近日救亡圖存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庇纱丝梢钥闯觯毡厩致哉邘淼目涨暗拿褡逦C使得民族矛盾又一次急劇上升,國共兩黨面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威脅時愿意暫時放下兩黨的矛盾而聯(lián)系起來。
3.國共兩黨的互補促使兩黨必然走上合作之路
共同的奮斗目標是兩黨合作的前提,外界的壓力和威脅無疑是兩黨合作的催化劑,而兩黨之間的互補是兩黨合作的現(xiàn)實基礎。第一次國共合作前,國民黨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大黨。而中國共產黨剛成立,各方面與國民黨都無法比擬,正如陳獨秀說的:“產業(yè)幼稚的中國,工人階級不但在數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質量上很幼稚?!宾那锇渍f:“在目前的中國,僅僅靠如此薄弱的無產階級,尤其是靠上幾十名黨員,是無法完成民族革命的?!庇啄甑闹袊伯a黨要運用自己的先進的理論去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命運,建立國共合作是最好的選擇。國民黨同樣也希望借助共產黨改變其成分復雜、組織渙散,紀律不強等缺陷導致的革命事業(yè)受阻的局面,正如孫中山談到的:“吾黨本其三民主義而奮斗者歷有年所,……固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則以組織未備、訓練未周之故。夫意志不明,運用不靈,雖有大軍,無以取勝?!睘榱送炀葒顸h自身的落敗,同時,也為了吸取新鮮的血液獲得自己的重生。走上合作是其最好的選擇。
除了國共兩黨互相選擇之外,強大的敵人也是國共兩黨走向聯(lián)合的又一重要原因。第一次國共合作前中國面臨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tài)。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無疑統(tǒng)治階級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而第二次國共合作前,日本帝國主義強大的力量,加上其野蠻的滅絕人性的侵略,使得國民黨在諸多抗日戰(zhàn)爭中遭受了一系列的失敗,使得國民黨逐漸意識到聯(lián)共抗日是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東孫,《誰能救中國》[J],東方雜志,第20卷,第12號
[2]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中)[M],三聯(lián)書店.1984年P252
[3]張秀章,《蔣介石日記揭秘》[M](下)團結出版社.2006年P500
[4]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國黨史參考資料》[M],第七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P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