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嘉穎 王雨薇 薄玥 陳兆鵬
幾度流離幾度波折
1922年,在南洋華僑的捐助下,復旦有了自己的第一塊土地,建起了奕柱堂。這是復旦大學的第一棟樓房,兼顧辦公和藏書,也是復旦數(shù)十年變遷的見證者,如今的校史館。奕柱堂附近的建筑,按照傳統(tǒng)的品字形布局。在復旦初生的時期,學生在簡公堂里聆聽世界的聲音,在相輝堂里度過青春韶華。
在之后的十四年中,復旦大學依靠民族資本的捐助一點一點擴建,有了子彬院、寒冰館、景萊堂等建筑,還向私人購買了燕園,發(fā)展成千人規(guī)模的文理商綜合性大學。
然而,居滬不易。復旦在建校百余年的歷史中,也曾幾度流離。
1936年三?二五復旦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因與軍警正面沖突,復旦幾近關停,并計劃將除新聞系和經(jīng)濟系等與上海門戶地位關系密切的科系外的所有院系,全部遷往太湖畔。不曾預料的是,就在當時復旦土木系勘測校址時,抗戰(zhàn)爆發(fā),復旦與大夏大學合并,西遷至重慶??箲?zhàn)勝利后,經(jīng)交涉要回邯鄲路校址,校區(qū)一度擴張至如今的四平路一帶。
自建校始,邯鄲校區(qū)的復旦沿著最初的方向,應著名字的由來,向日月升起的東方伸展。沿著光華大道,也可以看到一百年來復旦建筑以及校園布局的變化。
校史館的錢益民老師拿起桌上的校史,輕輕撥開卷首幾頁,展開一副老地圖:“解放前校區(qū)就到我們校訓墻為止,然后不斷地往東擴、往東擴。毛主席像西側(cè)的化學系樓和理科圖書館等,都是學習五六十年代蘇聯(lián)的,紅墻白磚?!?/p>
對稱軸線
錢老師強調(diào),校園布局的另一特點是對稱。解放前,格局基本圍繞相輝堂前的大草坪;后來,以毛主席像為軸線。令錢老師遺憾的是,毛主席像前的河浜被填平成了望道路,“現(xiàn)在看來很可惜,如今只有燕園曦園幾個園林以供觀賞,除去這便只有大草坪了”。山水是一地之靈氣所在,人文歷史氣息、文化底蘊所顯現(xiàn)之處,沒有山水確是一種缺憾,幸而校園中多嘉木華卉,與四處穿行的貓,靈動而富生氣。
1980年代的復旦,比起如今,更加安靜,更加空曠。“以前復旦里人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碧岬接∠笾械膹偷?,1980年代就讀于復旦的肖巍老師馬上想到了這一點,“也沒有太高的建筑,當時最高的建筑就是物理樓,很開闊,空地比較多?!被貞浧甬敃r的校園,肖老師充滿了感慨。除卻建筑的簡潔與校園的空闊,那時的校園活動也不像現(xiàn)在這么豐富,學習氛圍卻比較濃厚。信息傳遞不夠發(fā)達,大家對知識都很熱切。如今的復旦,東輔樓門前的空地、本部排球場、學生活動中心,在校園的每一角都活躍著復旦的學子。
到了1990年代,隨著校園面積進一步擴大,學生人數(shù)進一步增加,學校的布局與風貌也發(fā)生了變化?!?990年代,我第一次到復旦,第一感覺就是綠?!眮碜試H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的陳超群老師的復旦記憶里總有一抹不曾淡去的顏色,“校園的綠化非常好,處處可見古老的大樹。當年的學生宿舍還是老房子,站隊似地排成一排,特別有歷史感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那時的復旦肅穆而溫和,古樹蒼翠,磚瓦青白。那時的學生淡定而悠然,抱著一摞書,穿梭在密蔭遮蔽下光影斑駁的小路上。
日月光華
進入新世紀,復旦在建筑布局上也做出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改變。自2000年始,光華樓開始規(guī)劃建設,校園內(nèi)許多老樓因此而被拆除,校園體育場也不復存在。如今每一個復旦游客所看到的是高聳的光華樓與蔥綠的光草,卻只有那些駐守于此的老師們知道,被光華樓遮蓋的老校園是何模樣。
錢老師進入校史館研究的時候,正值復旦百年校慶,目睹了校區(qū)東北角的足球場變成了今天的光華樓,標志著新世紀成為復旦的主題建筑。
新世紀與舊時代因千禧年的到來而更迭變換,可是深夜的樓道上,中文系同學還是會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物理男還是在翻動一頁又一頁的高數(shù)大物。1999年進校的中文系的金理老師想起當年大家對樓道那頭的理工男投去的憐憫眼神,會心一笑,“當時是和物理系住在一棟樓,晚上還會熄燈,但是走廊里的燈還會亮著,大家就把桌子、椅子、要用的東西都搬出去,坐在樓道里。我們會不解物理系同學為何要如此辛苦,他們恐怕也會想為何我們?nèi)绱俗杂蔁o用?!?/p>
那時大家的生活自由而隨性,因此,宿舍樓真正成為了同學們互相結(jié)識、交流與幫助的空間,“后來我們都搬到了北區(qū)。當時北區(qū)還不是留學生公寓,一開始都是不愿意的,因為相比較太遠了。當時北區(qū)與本部中間還隔著一條鐵路,感覺像是與校區(qū)隔離了一樣,明顯沒有在本部的那種學習的氛圍了?!苯鹄砝蠋熮D(zhuǎn)而一笑,“搬過去卻發(fā)現(xiàn),條件真的很好,樓里就有熱水供應。因為和鐵路離得近,火車經(jīng)過時還會感覺到震動,當時趴在宿舍里看火車成了一種特殊的日常?!鄙顓^(qū)的分散布局所導致的差異,卻使得復旦的生活文化更加多樣。金理老師一開始的宿舍在9號樓,就是現(xiàn)光華樓所在區(qū)域,7號樓再向北一排,中文系四個年級的男生都住在那里。大二時,因為光華樓的修建,那一區(qū)域的宿舍樓都被拆除,本部學生宿舍被縮減;當年赫赫有名的絕情谷,也因光華樓的建設而被拆除,成為一代復旦學子的記憶。那時,絕情谷在兩幢宿舍樓間的一塊綠化帶上,是水泥的。是校園里的分手圣地,如果有天你的男\女朋友突然說,去一下絕情谷吧,那八成就是分手的前奏。
無法丈量的情誼與風骨
作為開放式的大學校園,復旦多年來的一大特色便是校園外各式的小飯館。不同于我們所熟悉的阿康、阿貓一條魚等等,舊時的復旦學子有著屬于自己的聚餐圣地,那些大大小小的餐館零星分布在復旦的東西南北,留下了獨屬那一代復旦學子的的記憶。
“我做輔導員時,和九個學生一起喝酒,最后喝了七十幾瓶啤酒,還稱兄道弟的,于是就有了我們‘十兄弟,我年紀最大自然當了老大。從那之后,他們就不叫我老師了,改叫超哥。隨后,整個班都叫我超哥,再后來連學院老師都開始這么叫了。”陳超群老師回憶起這件事滔滔不絕。
飯店之小正是復旦師生圍爐闊談的必要條件。一轉(zhuǎn)頭,熟悉的人就在隔壁桌,隨即拉著凳子坐到一起;不熟悉的人,偶爾一句攀談,一次碰杯便迅速熟絡起來,把酒言歡。如今,多年不見的校友偶爾聚會,提到當年暢飲闊談的小飯館,也每每會心一笑。關于那段恰同學少年的時光,自有千般不言的默契在其中。
陳老師心里又總有不變的復旦一面,“最美的是青磚碧瓦走過百年的宿舍樓,最有韻味的是曦園和燕園,但最愛的永遠是二教與三教,因為那里有太多的文化底蘊?!币雇硗ㄏ粤暿依锕P尖觸紙的沙沙輕響好像還在等著清晨英語課上的朗朗笑聲,盡管當年略有滄桑感的墻體已被粉刷一新。
(《復旦人周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