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雨
近日,一條“干服泡騰片致死”的報道引起轟動。據(jù)報道,小牧浩因為感冒發(fā)燒到某醫(yī)院就醫(yī),打完點滴后,牧浩媽媽從標明“口服”的“娃娃寧泡騰片”盒子里拿出一粒直徑約6毫米的藥丸給牧浩服下。服藥后10秒左右,牧浩的手腳突然抖動起來,緊接著開始劇烈地咳嗽,嘴唇也慢慢變成了青色。經(jīng)醫(yī)生切開氣管后取出已經(jīng)化為一攤水的泡騰片殘漬,但牧浩最終卻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搶救無效死亡。
寶寶死因可能是異物卡喉
報道出來后,引來多方關(guān)注。多名醫(yī)生表示,直徑僅6毫米的泡騰片即便是干服,其本身在喉管分解窒息的可能性也很小,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噎住了,這種情況與異物卡喉的情況是一樣的。臨床上經(jīng)常遇見一些由花生米、杏仁核、果凍、玩具零件、硬幣等卡喉的患兒,異物卡喉導致呼吸堵塞,大腦缺氧,才會引發(fā)意外。
切記:泡騰片不應(yīng)直接口服
專家指出,不同劑型的藥物服用方式不同,服用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該事件中的泡騰片是含有泡騰崩解劑的片劑,泡騰片遇水可產(chǎn)生氣體(一般是二氧化碳),使片劑快速溶解,例如維生素C泡騰片等。如果不小心將泡騰片口服,會在口腔及胃腸道迅速釋放大量氣體,刺激黏膜,甚至造成意外。正確的做法是將泡騰片溶解在溫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口服。
溫馨提示:服用泡騰片需注意
1.要現(xiàn)喝現(xiàn)泡,放置過久,溶解于水中的藥物會因氧化而失效。
2.用水不能超過80攝氏度。水溫過高會使藥物有效成分部分或全部失效。
3.不能用茶水或飲料泡服,因為會產(chǎn)生化學反應(yīng),生成有害的物質(zhì)。
4.兒童要在家長的看護下服用,切莫讓兒童自行服用。
5.嚴禁直接口服或含服。
6.本品保管中密閉不嚴、受熱或受潮,泡服時出現(xiàn)不溶物、沉淀、絮狀物等,不宜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