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梅蘭竹菊”號稱花中“四君子”,是古今君子的氣質凝結和精神寄托。千百年來,“四君子”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陪伴了一代代的華夏兒女。梅的高潔,蘭的優(yōu)雅空靈,竹的虛心有節(jié),菊的冷艷清貞,“四君子”以其獨特的品質載入史冊,成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的根植于中國人的心中。
關鍵詞:花中“四君子” 梅蘭竹菊 文化象征
傳統(tǒng)的花中“四君子 ”
所謂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蘭、竹、菊。它們是花鳥畫中最為廣泛的題材,我國古代流傳的很多作品都是以它們?yōu)轭}材,并有畫家作詩題畫。由此可見,梅蘭竹菊是很受古代的文人墨客及畫家所喜愛的。那么為什么我國古人會稱它們?yōu)椤八木印蹦兀课覀兌贾?,“君子”一詞是我們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格的,它出自《易經(jīng)》,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讀書人的道德品質,后來被儒家學派不斷完善,指的是有修養(yǎng)的人。
我國古詩中有著大量描寫梅花的古詩,如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從詩句中,我們可以了解梅花的獨特之處在不畏嚴寒與冬雪,開于寒冬臘月、百花之前,它猶如君子威武不屈的人格魅力。它的高標孤詣,幽香襲人,集剛勁、堅貞、俏麗、希望于一身。因此它是當之無愧的畫中“君子”。
蘭花,人們想到空谷幽蘭的形象,它生長在深山野谷,無人自香,所以具有淡雅的美。元代詩人吳海在《友蘭軒記》中寫道:蘭有三善:國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無人而不芳也。夫國香則美至也,幽居則祈雨人薄也,不以無人而無芳則守固而存益深也。三者君子之德具矣”,由此可見蘭的淡雅、高尚、堅貞不渝的品質被世人所喜愛,并稱其為花中“君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偶爾東西南北風”,清代畫家鄭板橋的這句千古佳話把竹子的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描寫的淋漓盡。“竹生空野外,梢云聳百尋。無人賞高節(jié),徒自抱貞心”,則表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卻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堅貞品質。在文人的眼里竹是高雅的象征,是文人身份的象征,同時也是“君子”的象征。
菊花開于百花之后,不與百花爭艷,給我們一種清麗淡雅恬然自處的感覺。
東晉詩人陶淵明有詩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閑適安逸的田園生活,所以菊又被稱為隱士之花。南宋大學士鄭思肖曾經(jīng)說過“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來歌頌菊花不俗不媚。如此清麗淡雅不俗不媚,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亦是當之無愧的的“君子”。
我國古人對梅蘭竹菊稱贊由來已久,有所共識。它們的芳香逸致、風骨清高、不媚世俗,洗滌著人們身上的污穢之態(tài),使人們胸襟開朗,品格高尚。在它們內在的品格上加以比喻,把它們稱為“君子”是實至名歸的。
作為國畫主要題材的“四君子”
梅花一身傲骨,蘭花空谷幽香,竹虛心有節(jié),菊花冷艷清貞。從整體上來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孤高傲然,淡泊其中,不做媚俗的世態(tài)。就像作畫一樣,一幅好的作品不只是內容跟技法的表現(xiàn),更重要的是畫的韻味及畫背后作者風度與修養(yǎng)的流露。好的藝術是具有人性與靈性的??梢姟八木印痹谖娜搜劾镎加兄蝗莺鲆暤牡匚?。
國畫歷來不強調造型,而注重神韻與韻律的表達,注重畫者的主觀表達,這就形成了我國文人喜歡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寄托自己的情感。把花草樹木原有的意義拓展成象征人格精神的化身。國畫大師崔子范在談到各國藝術的差異時指出:“中國人的藝術,注重哲學和文學的入畫”。中國畫所追求的不是對外界事物的模仿,而是具有高度哲學的人生境界?!八木印弊鳛閲烁形镉髦镜南笳鳎俏娜嗽佋姾屠L畫的最常見的題材?!八木印彼鶕碛械母呱衅犯?,使它們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中國畫繪畫創(chuàng)作中必不可少的題材。
“四君子”的文化象征
梅、蘭、竹、菊“四君子”是大自然中的草木;草木本來是沒有君子小人的分別的,但是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對它們的欣賞、品讀,對“四君子”就有了多種的見解,以至于文人墨客用不同的形式贊美“四君子”。
疏點粉黃色欲動——梅
在梅的身上,讓人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它嬌艷的外表,而是它象征的堅貞不屈、凌寒傲雪、堅強無畏的文化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氣節(jié),成為中華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梅在不同的人眼里有著不同的文化象征,如在宋代具有愛國情懷的陸游眼里,它所象征的就是不畏嚴寒、遺世而獨立的形象。他在《卜算子·詠梅》中寫道:“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相爭,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痹娙藢⒆约旱那殂嘿x予梅花的身上,塑造出了受盡風吹雨打的摧殘,化為泥土,卻依然芳香如故的清高雅潔的君子形象。借梅花來抒發(fā)自己的傲世獨立的品格。
在元代畫家王冕的筆下,梅卻有著多層的象征意義。王冕精于墨梅,他的梅花瘦硬清妍,給人一種蓬勃向上的感覺。王冕的《墨梅圖》用單純的水墨跟清單野逸的筆法,生動表達出了梅花的冰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的孤高傲岸的情懷。他筆下的梅花,反映了當時不同階級人的精神狀態(tài),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顯示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達與統(tǒng)治階級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出愛國主義的熱情。
梅,迎風而開,傲而不俗。在梅花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下,它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和人格價值。這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堅守的品質。
滿天浮動古馨香———蘭
蘭以“幽”著稱,幽而不病。終年長青,幽香高潔,它的清麗脫俗不僅有深山隱士的氣質,還是一種文化通性,具有不沽名釣譽,遠離塵世污濁、保全好人格的品質。古人愛蘭、詠蘭、畫蘭,就是通過蘭花來闡發(fā)自己的精神品性。
蘭最早載入歷史典籍是作為懷才不遇的知己形象。相傳孔子周游列國10年,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在從衛(wèi)國回魯國的時候,看到蘭花獨自開在山谷中,觸景生情,便說:“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猶如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笨追蜃影烟m花比作賢臣,說自己生不逢時,得不到重用,只能像蘭花與眾草一樣的鄙夫為伍。
蘭花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象征著文人道德高雅、堅守節(jié)操,淡泊名利,所有愛蘭、詠蘭、賞蘭的人,都從蘭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質和價值。
素節(jié)凜凜欺霜秋——竹
我國養(yǎng)竹歷史悠久,竹在“四君子”中也是最早被認可的,在我國文化的發(fā)展與精神文化的形成中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因竹與我國的詩歌書畫藝術、園林藝術及人民的生活有著很深的淵源,我們把竹給我們帶來的文明稱之為“竹文化”。人們把虛心謹慎當做竹的品節(jié),把堅貞不屈當做竹的品格,把無私奉獻當做了竹的風骨,把高風亮節(jié)當做成竹的靈魂。竹的精神文化內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一生作品多數(shù)都與竹子有關,他食竹、居竹、種竹、賞竹、畫竹,可以說竹伴隨著他的一生?!笆輨殴赂?,是其神也;豪邁凌云,是其聲也;依石而不囿石,是其節(jié)也;落于色相而不至于梗概,是其品也”,寫出他畫竹的目的,表現(xiàn)了竹的清高孤直。
竹,“未曾出土先有節(jié),至凌云處尚虛心”,這是竹所固有的自然屬性。竹的虛心自持、堅韌不拔的品格,一直受到人們的禮贊。古人用竹以比德,并借竹銘志、借竹表節(jié)。竹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和獨特,影響著國人的精神與品格。
妙手丹青攝菊魂——菊
菊,艷而不嬌,傲然凌霜,甘于寂寞,獨自開在花葉飄零的深秋季節(jié),具有傲霜挺立的風骨,凌寒不調的氣節(jié),義讓群芳的的品德,從而受到人民的喜愛。
菊花在文人的眼里不慕榮華,“菊花晚節(jié)香”是其獨具風骨的形象。在百花凋零、秋風蕭瑟的深秋季節(jié),再為秋天平添了一份生機。白居易曾用”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來贊賞菊花。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隱居山林,與菊為伴。而菊花幽香和傲然的身影,滋養(yǎng)了陶淵明的淡薄、超然、孤傲的高尚氣節(jié)及閑適的生活。正是這樣他才寫出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超俗而又膾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說冬梅斗霜傲雪,是一種不屈不撓的英雄,春蘭生于空谷,是一種遺世獨立的隱士,那么菊就兼有了梅和蘭的品質,兼有了英雄與隱士的兩種品格。
結 語
梅蘭竹菊“四君子”自古以來就為文人贊賞不已,比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悲歡離合,象征著士大夫沉浮的人生。君子總是孤獨的,梅蘭竹菊,以其淡雅的品質,默默地陪伴著他們,“四君子”便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梅的高潔傲岸,蘭的幽雅空靈,竹的虛心有節(jié),菊的冷艷清真,是文人對高雅精神的向往,表現(xiàn)了文人對大自然的美的感受,對生命的贊美。梅蘭竹菊是國人托物言志的象征,他們在“四君子“中負載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從而使“四君子”脫離原有的自然意義,成為人格的象征和比喻。
孔子曾經(jīng)說過“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的名言,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的品性,花草樹木一直被比喻成君子的美德。歷代文人受他的影響,把“與梅同疏、與蘭同芳、與竹同謙、與菊同野”作為他們的精神寄托和人生的價值追求。我們應該把“四君子“的精神傳承下去,把“四君子“的傲、幽、堅、淡的品質根植于我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環(huán)境里,我們應該靜心品讀“四君子”,給心靈一個洗禮,用一顆平靜的心來面對社會的悲與喜。不為功名利祿而喪失自己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張書珩,張勇.梅蘭竹菊繪畫藝術[M].北京:遠方出版社,2006
[2] 安立志:梅蘭竹菊文化[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2
[3] 張書珩,鄢愛華.揚州八怪繪畫藝術[M].北京:遠方出版社,2006
[4] 秦夢娜.中國繪畫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5] 黃民杰.梅蘭竹菊題畫典故[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
[6] 張偉生,孫敏.梅蘭竹菊詩書畫攬賞[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7] 李子青.梅蘭竹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代俊鳳,安徽師范大學13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國畫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