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偉
[中圖分類號] S5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11-0173-01
黑河43號是嫩江縣主栽大豆品種之一,本文僅就優(yōu)質(zhì)大豆品種黑河43的栽培技術進行闡述。
1 品種主要特征特性
大豆品種黑河43號由黑龍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黑河分院選育,原代號黑交00-1152,品種審定編號為黑審豆2007011。亞有限結莢習性。株高75厘米左右,無分枝,花紫色,尖葉,茸毛灰色,成熟時莢也呈灰色。籽粒圓形,種皮黃色,種臍淺黃色,有光澤,百粒重20克左右。蛋白質(zhì)含量41.84%,脂肪含量18.98%。中抗灰斑病。在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種植,需≥10℃活動積溫2150℃左右,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shù)115天左右。
2 選茬與整地
2.1 選茬
種植黑河43號大豆要盡量避免重迎茬,最好與小麥、玉米等其它非豆科作物實行輪作期3-5年。種植地塊要地勢平坦,耕層深厚,土壤肥力高。
2.2 耕翻整地
麥茬要在小麥收獲后及時進行伏翻整地,玉米茬要進行秋翻整地,深度25厘米。翻后要及時進行耙耢作業(yè),整平耙細,達到待播狀態(tài)。壟作地塊要起好壟。
3 施肥
化肥要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jù)土壤化驗值進行科學配方施用。一般中等肥力地塊采取壟三栽培時每畝施用尿素3公斤左右,磷酸二銨9公斤左右,氯化鉀4公斤左右。采用大壟密植栽培模式時,施肥量要比壟三栽培增加10-15%。在大豆初莢期每畝噴施磷酸二氫鉀0.1-0.13公斤,促進大豆鼓粒,有很好的增產(chǎn)作用。
4 種子處理
種子播前要進行精選,剔除癟粒、病斑粒、蟲食粒、小粒及雜質(zhì)等。種子凈度要達到98%以上,種子發(fā)芽率85%以上。種子質(zhì)量達到二級標準。為預防蠐螬、地老虎、根蛆、根腐病等苗期病蟲害的發(fā)生,選用35%的多克福大豆種衣劑按藥種比1:60-80進行拌種,拌種后的種子要等陰干后再播種。
5 播種
5.1 播種時間
地溫與土壤水分是決定大豆適宜播種期的兩個主要因素。通常當土壤5-10厘米深的土層內(nèi),日平均地溫8-10℃時,土壤含水量為20%左右,播種較為適宜。一般情況下,5月上中旬是黑河43播種的最佳時間。這一時期播種可以充分利用早春的“返漿水”,做到搶墑播種。
5.2 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要根據(jù)具體的栽培模式很確定。采取壟三栽培時畝保苗2-2.2萬株左右為宜,采取密植栽培方式時畝保苗2.7-3萬株左右為宜。
5.3 播種深度
播種深度以鎮(zhèn)壓后3-4厘米之間。播種質(zhì)量要達到播深一致,覆土嚴密。播種后要及時鎮(zhèn)壓。
6 田間管理
6.1 及時中耕
黑河43號大豆生長過程中一般要進行2-3次中耕作業(yè)。:第一遍在大豆第一片復葉展開時即6月初,進行深松,深度25厘米左右為宜。第二遍在大豆株高25-30厘米時即6月20日左右,深度8-12厘米;第三遍在大豆封壟前6月末或7月初,深度8-12厘米。
6.2 化學除草
6.2.1 播后苗前土壤封閉處理化學除草。在大豆播種后出苗前5-7天進行土壤封閉處理化學除草,通常情況下每公頃用90%乙草胺1.7-1.95升+75%噻吩磺隆25-30克,或用90%乙草胺1.7-1.95升+15%噻吩磺隆150-220克。
6.2.2 苗后莖葉處理化學除草。在大豆出苗后,雜草2-4葉期進行大豆田苗后莖葉處理化學除草,根據(jù)田間雜草種類、數(shù)量及雜草的苗齡等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除草劑。一般每公頃用25%氟磺胺草醚水劑1500-2000毫升+12.5%烯禾定1000-1500毫升(5%精喹禾靈1000-1500毫升);或者用48%異惡草松乳油750毫升+25%氟磺胺草醚水劑750-1000毫升+12.5%烯禾啶1000-1500毫升。
6.3 大豆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屬昆蟲綱鱗翅目小卷蛾科。以幼蟲蛀食豆莢,被害豆粒咬成溝道或殘破狀,造成大豆品質(zhì)降低,產(chǎn)量下降。于8月中旬每公頃用2.5%功夫乳油0.225-0.3升,或2.5%敵殺死乳油0.24-0.36升等菊酯類農(nóng)藥進行防治幼蟲。藥液對水進行葉面噴施。
6.3.1 蚜蟲和紅蜘蛛。當發(fā)生蚜蟲和紅蜘蛛危害時,要采用殺螨劑進行防治。每公頃用用10%的吡蟲啉1500克、或者用35%賽丹乳油1000-1500毫升,或者用1.8%阿維菌素制劑150毫升兌水噴施,蚜蟲和紅蜘蛛易產(chǎn)生抗藥性,進行多次防治時,藥劑要輪換使用。
6.3.2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在低洼易澇地塊發(fā)病重一些。防治苗期病害采用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用種重量0.3%的藥量拌種。防治莖葉和豆莢上的病害要在大豆花莢期,當葉片30%以上出現(xiàn)病斑時,每公頃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公斤,或者用40%多菌靈膠懸劑1.5公斤,或者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克兌水噴施。在病害初發(fā)期和莢期各噴一次。
6.3.3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是真菌病害,一般在七月下旬之后發(fā)生。主要為害地上部燥,田間有明顯的發(fā)病中心。雨水大的年份發(fā)生重,地勢低洼和重茬地發(fā)生重。氮肥施用過多,大豆密度過大發(fā)病率高。
發(fā)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復方菌核凈1000倍液,或者每公頃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克,或;25%施保克乳油1050毫升,對水噴霧。一般于發(fā)病初期防治一次,7-10天后再噴一次。
6.3.4清除田間大草。在化學除草和中耕除草過程中往往會有一部分雜草沒有被防除掉,到大豆生育后期,這些殘留的雜草長勢比大豆繁茂,植株高大,與大豆爭光、水、肥等資源,嚴重影響大豆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到7月末或8月初,必須人工拔除蘭花菜、蓼吊子、蒼耳、節(jié)骨草、牛毛草、黃香蒿、刺菜、灰菜等大草,以保證大豆田間的通風、透光良好,促進大豆成熟和增產(chǎn)。同時,也能減輕后茬作物田間的草害。
7 適時收獲
于大豆完熟期進行機械聯(lián)合收割。為了降低收獲損失,確保豐產(chǎn)豐收,收獲前要對收獲機械進行認真檢修,杜絕機械帶故障收獲。當葉片全部落凈,豆粒歸圓時,即可進行機械聯(lián)合收獲。割茬高度要適中,不高不低5-6厘米為宜,不留底莢,不留馬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