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竹筱
沉默相對,赤岸青山。
從極繁忙的初四生活中抽身去買一本學習資料的我,還沒從卷子中緩過神來,那滿眼明亮的太陽讓習慣白紙黑字的我有些不適。
這段時間像在被迫潛水,無論你有多厭倦,嗆了多少次水,卻還是要浮沉漂流,等待靠岸。
先聽到一陣笑,一群小學生吵嚷著從書店擠出來,幾個小女生拿著新一期的漫畫打鬧著,我突然就無比嫉妒,像一只困在河中小島的獸,看到對岸同伴歡欣地享受自由,憤怒、不值、委屈一下涌上來。
我一直羨慕對岸的青山綠水,云卷風聲。
周末我回姥姥家,正在趕作業(yè),上五年級的表弟對我說:“姐,我一直覺得你很幸福。”我奇怪地望向他,他又說:“姐現(xiàn)在學習累,但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你可以一邊寫作業(yè)一邊啃堅果……
我啞然失笑,小孩子的河岸讓人遠望不能企及,失去了那份時光、那種心境,幾歲的差距就讓我們的追尋如此不同。
而我突然明白,之前我們都朝彼此的對岸不斷張望,偶爾考慮橫渡卻被現(xiàn)實阻隔。
我看到的對岸是輕松寫意,是擁有一上午鬧騰的時光,表弟看到的對岸是美食優(yōu)待,是物質得到極大滿足的優(yōu)越感。
對岸給予我們的是眼界的束縛,倘若誰掙脫枷鎖跳到空中看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彼此的對岸都有不乏味的刺激,兩個相望的對岸是兩個圓,大家都在圓里抱怨自己的缺失,艷羨對方的大把時光。
或許幾年后表弟想感受的體會將成為現(xiàn)實,而我或許已有資格閑閑散散,成為我想成為的人。岸的界限將不會如此明顯,一代代的困惑,一代代終將抵達的對岸。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自己的岸要自己去渡,想要的對岸要自己去爭,沒有誰的對岸,表里如一般光鮮。
文章標題“對岸”頗有深意,可以解讀為一種生活的目標,或一種人生的抵達。文中,作者處處采用對比手法,揭示對岸的真諦。先是將自己與歡笑嬉鬧的小學生對比,較為淺層地流露出作者對輕松生活的羨慕之意;再是將自己與表弟對比,更進一步地剖析了“對岸”的深刻內涵。其實,所謂“對岸”的束縛,都是相對而言的,你所不屑和想要掙脫的生活,或許正是他人所歆羨和神往的。文末,作者轉入辯證思考,最終客觀地認清了“對岸”的實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對岸”需要泅渡,并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僅此而已。
【適用文題】你是自己的風景;擺渡人生;珍惜擁有……(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