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紅 王宏義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得到了廣泛傳播和普及,已經(jīng)滲透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英語全球化這一趨勢給世界語言多樣性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和沖擊。因此,及時采取措施保護世界語言的多樣性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關鍵詞】英語全球化;語言多樣性;語言多樣性保護
1.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人們對于世界共同語言的呼聲日益高漲,主要表現(xiàn)為英語全球化和全球英語化。然而,這一趨勢的不斷發(fā)展也對其他語言的存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全球范圍內的少數(shù)民族或土著語言處于瀕?;蛑饾u消失已成了一種普遍現(xiàn)象,世界語言多樣性的生存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因此,關注和保護人類語言多樣性的生存樣式應引起了人們極大關注。
2.英語全球化現(xiàn)狀
縱觀當今國際,英語已成為世界上最廣泛和最具影響力的語言。據(jù)聯(lián)合國確認,英語已成為世界185個聯(lián)合國會員國中的60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還有一些國家把英語作為半官方或通用語言,因此英語已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得到迅速傳播和廣泛使用。(李麗生,2005,104-107)語言學家Braj Kackru(1983)根據(jù)語言傳播方式和使用情況的差異將英語所及的地區(qū)比作3個同心圓,從內到外分別為核心國家、周邊國家和延伸國家。(李麗生,2005,104-107)核心國家指以英語為母語和官方語言的國家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新西蘭等。周邊國家由英語在非母語背景下傳播的早期地區(qū)組成,這些國家主要是英國的前殖民地如加納、印度、孟加拉、菲律賓、新加坡、南非以及其他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英語在這些國家的媒體和社交中得以廣泛使用,已成為這些國家或地區(qū)主要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延伸國家指英語作為一門重要國際語言而得到充分肯定的國家,主要有中國、加勒比地區(qū)諸國、埃及、印度尼西亞、以色列、韓國、沙特阿拉伯及南美諸國等,英語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作為外語或第二語言得以廣泛傳播與使用。
3.英語全球化對語言多樣性的影響
英語全球化和全球英語化的趨勢,不僅削弱排擠了其它語言,更對文化多樣性造成了極大的挑戰(zhàn)和威脅。因為語言做為最主要的社會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或多或少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歷史及其文化、文學、價值觀、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民族感情等交織在一起。過度強調使用一種語言,往往使其他的語言不斷地削弱、消退直至最終的消亡,同時消亡的還有這些語言所傳承的文化遺產(chǎn)。因此語言不斷地削弱、消退直至最終的消亡,同時也是這些語言所傳承的文化遺產(chǎn)的消亡。正如《語言領域的帝國主義》的作者菲利普森所言,“無論在英國、北美、南非、澳大利亞還是新西蘭,英語傳播都是以犧牲其它語言文化為前提的”。(賀蕓,2006:70- 74)英籍語言學家菲力普森(Phillip son)認為英語在全球的傳播普及是出于政治文化和經(jīng)濟的目的,英語教育阻礙了弱勢民族學生的母語學習,從而嚴重威脅到了他們民族語言的生存。他后來繼續(xù)提出,英語的傳播損害了絕大部分人的母語學習,英語全球化傳播正把其他語言邊緣化,并正有效地替代其他語言。(李麗生,2005,104-107)根據(jù)Ethnologue(the Summer Institutes Publication)的資料統(tǒng)計,如今90%的世界人口使用世界上至少5 000- 6 700 余種語言,但是只有600多種是比較全,而其他90%左右的絕大多數(shù)語言都面臨毀滅的危險。因此,人們曾把英語稱為殺手語言,而愛爾蘭語言的消失正應證了這一“謀殺”現(xiàn)狀。
4.保護語言多樣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語言的多樣性是人類保持語言生態(tài)形式健康活力的基礎,也是文化生態(tài)延續(xù)的前提,保持語言的生態(tài)平衡有助于人類文化的生態(tài)平衡。語言多樣性的消失,也是人類文化成果的消失。如果不保護語言多樣性,整個人類文明也會面臨災難性后果甚至無法彌補的損失。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保護語言多樣性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就目前而言,各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保護弱勢瀕危語言。
1.提高認識。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問題,才能及時的采取行動保護語言多樣性。首先,政府應大宣傳力度,讓每個公民對每種語言都能形成正確的語言態(tài)度,平等對待每一種語言,消除語言歧視;其次,社會應該對語言多樣性的保護投資贊助;最后,公民都應樹立正確的語言生態(tài)的觀念,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己任。
2.維護語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立語言文化區(qū),尤其是弱勢語言文化區(qū)。首先,政府要支持鼓勵多種語言的共同發(fā)展,平等對待每種語言。其次,社會應該兼容并包,為多種語言的生存發(fā)展提供和諧寬松的氛圍。最后,個人應該以自己民族語言為榮。這樣才能全方位的為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充分養(yǎng)料,為語言生存提供合適的土壤。
3.大力扶持各種語言及其文化傳承人。瀕危語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搶救和保護,應當著眼于人的搶救和保護,有了人才有搶救和保護的基礎。處于弱勢和瀕危狀態(tài)的民族語言以及相關的文化之所以后繼乏人,原因之一是學習這種語言沒有出路,難以謀生。因此,需要大力扶植各種語言及其文化傳承人,為語言多樣性提供人力支持和社會保障。
5.結論
世界各國自古以來形成的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多文化共存的格局,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和諧共處,為各民族保持自身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因此在英語全球化這一時代背景下,語言多樣性的保護尤為重要。在語言政策、語言規(guī)劃中強調英語教育非常重要,與此同時,加強本民族語言及文化的學習、保護與傳承必須成為穩(wěn)定的基本國策。這樣才能最終保持語言的生態(tài)平衡,維護語言的多樣性,為語言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動力和源泉。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郭濤.英語全球化的思考[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2):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