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廣場舞與保健品:
“中國大媽”的寂寞和恐懼
2013年,“大媽”(Dama)作為一個新詞被錄入牛津詞典,時至今日,熱度不減。
在大眾傳媒上,大媽通常被塑造成這樣的形象。她們席卷國內外各大城市的廣場,在諸如《最炫民族風》等的勁爆音樂聲中翩翩起舞;她們出入國外的高檔商場與國內的社區(qū)超市,以買打折雞蛋的速度搶LV,也以買LV的熱情挑選雞蛋;她們出沒于早晚高峰的公交車上,在上面擇菜、搶座,與別人爭吵……
當大媽被戴上固化的“臉譜”后,仿佛一下子跟世界對抗起來。
很長一段時間里,用在大媽身上的詞語都是負面的——黃金市場被套牢,她們被嘲諷為“貪小便宜卻因為不懂市場而失敗”;早晚高峰乘坐公交車,她們被指責為“占用公共資源”;一早進入超市搶新鮮蔬菜和打折商品,她們被嘲笑為“不改小市民心性”;隨著音樂跳起廣場舞,她們又被口誅筆伐為“擾亂公共秩序,跳得既土又傻,毫無美感”。
1900年,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描摹了老年人消極的人生狀態(tài):“生平親友,皆在墟墓;起居飲食,待命于人。今日且過,遑知他日?今年且過,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氣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彼岩粐M挠枭倌?。
他們之中,有人在公交地鐵的座位前貌似身體虛弱,在斑馬線的紅燈前居然腳步飛快;有人習慣在還剩最后三秒紅燈轉綠燈之前,就推著嬰兒車上的孫子孫女過馬路;有人自恃閱歷豐富和老謀深算,貪圖高息回報,瞞著家人大額投資,屢屢上當受騙;有人不信銀行不信警察不信報紙不信兒女,只信那通讓他們把錢轉出來的神秘電話;有人以幫兒女的名義,強行剝奪兒女照看和教育自己親生兒女的權利;有人在以自身為例,教兒女雙面人格,陽奉陰違,迎上欺下,保全自己;有人“以身作則”地為下一代做著貪官的榜樣,置子女于恥辱之中;有人激勵兒女為國效力——考公務員,然后心安理得地享受兒女濫用公權和貪污腐敗的“成果”。
他們塑造了這個世界的強權、不公、霸道,然后繼續(xù)享受這個被遮蔽的世界。有人年輕時強勢過,老了不惜以干擾他人的方式,繼續(xù)在公眾場合宣示存在感。
所以,他們怕死,怕失去擁有的一切,怕再也沒有了這個寂寞的人生。木心說:“中國的公園,許多人在那里練氣功,抱住樹,晃頭。那是怕死,沒有別的意思,窮兇極惡地怕死?!北憩F(xiàn)為極度怕死,每天測十次血壓,搶購一切真真假假的保健品。
羅素說:“對于年輕人來說,害怕死亡倒可以理解。那些年輕人有理由害怕在戰(zhàn)場上喪命,想到自己享受不到生命所賦予的種種美好事物會感到痛苦,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對于一個已經(jīng)飽嘗過人生的歡樂與悲哀、已經(jīng)完成了他力所能及和應做的工作的老年人來說,仍然貪生怕死,那未免顯得有些怯懦和不夠體面了。”
板車游遍全國:
出走與遠行里的生命尋找
唐代詩人薛能說:“一想流年百事驚,已拋漁父戴塵纓。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fā)欺人故故生?!?/p>
在對青春的留戀中,對生命的體悟中,對自身命運的垂憐中,一個人的生命長度,在做最后的掙扎。于是,你看到了他們如孩童般純凈的舉止,卻又滿是蹣跚的皺紋,夾雜無法言說的內心之痛。
貧困、疾病、失能、孤獨是老年人難以擺脫的四大難關;他們已成定勢的思維和行為趕不上社會轉型,難免發(fā)生觀念沖突和行為摩擦,其中干擾或傷及他人的行為,更激起社會中青年群體的共憤。
面對生命死亡的精神抵抗,一直在潛流中暗藏。
當前,中國人的壽命普遍延長,退休后的生活還有許多年,老年人有了自己更多的休閑娛樂時間。他們不僅需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也需要琴棋書畫詩酒花。
近年來,老年大學的火爆程度絲毫不遜于一些名牌大學,招生一度爆棚。老年人不僅爭先恐后報名,甚至已經(jīng)學成的畢業(yè)生還“賴”在學校遲遲不肯離開。
除了老年大學,不少社區(qū)還出現(xiàn)了居委會組織的興趣班和老人們自發(fā)組織的學習小組。目前,濟南各大公園成為老年人活動的聚集地。
“在農村的熟人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老人們三五成群湊在一起,便可以打發(fā)時間、交流情感,但在城市這個陌生人社會,這種情況便極少出現(xiàn)?!鄙綎|大學教授馬廣海說,以往的社交方式出現(xiàn)了改變,很多老年人會感到孤獨,特別對于一些跟隨兒女來到城市的老年人來說,在老年大學結識新朋友的機會便顯得彌足珍貴。
向內的精神寄托,向外的出走,構成了人的基本需求,老人也同樣如此。
單縣52歲兒子徒步拉80歲父親游全國;男子用板車推86歲老母親游泉城歐樂堡夢幻世界,讓年邁且腿腳不好的母親第一次見識到了游樂場的熱鬧;年近六旬的兄弟倆,拉著由板車改造的“房車”,載著81歲的老母,從黑龍江要一路走到臺灣旅游;兩個月時間,61歲的聶昇元和妻子開著房車從泰安出發(fā),“南巡”抵達??凇?/p>
青島一家專門生產房車的企業(yè)營銷經(jīng)理介紹,購買房車的有三大群體,第一便是中老年人群,“在我們去年的房車銷售總量中,退休之后的中老年群體占了六成,他們主要購買40萬左右的家用型房車。”
話語權缺失:他們用一生來面對這個世界的絕望
中國人從未喪失敬老尊老助老的傳統(tǒng),倒是缺乏對老人一視同仁的觀念。
多年前,輿論的主流是上一輩人斥責下一輩人是“垮掉的一代”。如今,下一輩人長大了,輿論的主流變成斥責上一輩人“為老不尊”。
熟練掌握著信息時代話語權的年輕人、中年人,剛剛撂下老媽盛滿的飯碗,就跑到網(wǎng)上對“大媽”口誅筆伐。
然而,勤儉其實都是為了孩子。有人說:“一大早超市還沒開門,一些老人就在等著了。”大媽說:“勤儉了一輩子,這些實惠的東西也是給兒孫買的?!?/p>
他們精神空虛卻無人陪伴。有人說:“這些東西一看就是三無產品啊,老人家怎么總上當?!贝髬屨f:“那些推銷保健品的小姑娘,說的話比親生兒女還要貼心?!?/p>
他們需要交流。有人說:“廣場舞影響別人休息,重要的是,這舞土爆了?!贝髬屨f:“這既能鍛煉身體,又是社交平臺。”
公交搶座、倒地訛人(無人敢扶)、廣場舞大媽——被稱為老人的“三大痼疾”。其實,在和年輕人掌握的大眾傳媒做“斗爭”的過程中,老人是先天的失語者;有老人倒地訛人的案例存在,但似乎撞人想逃避責任的年輕人更多。
當信息平臺被一個人群主導時,那么信息焦點難免是這個群體眼中的焦點、信息中的利益偏好難免是這個群體的偏好、信息評判中的價值觀難免反映這個群體的價值觀。
一條“老人跟姑娘搶座位,坐姑娘腿上”的新聞,幾天內就有3萬跟帖,痛罵“為老不尊”。一條“老翁給生病女青年讓座,稱年輕人也不容易”的新聞就只有一百來條跟帖。同樣的,“老人送公交讓座年輕人蛋雕”、“老人給讓座乘客發(fā)紅包 內有2元錢和感謝卡”也得不到太多的關注。
試著找尋一下善待老人的理由:誰都會老;人孰無過;不能以偏概全以點代面;不少老人自尊自愛自強,堪稱人生榜樣;他們年輕時為社會作出了貢獻;他們老了還在為社會發(fā)揮余熱;他們老了還在為下一代服務(提人生忠告、付房款首期、幫帶孫輩);老有老的難處;年輕人的問題不比老人少;社會也有責任。
我曾多次進入養(yǎng)老院,看到那些喪失了所有記憶,孤獨面對一張床鋪的老人,還會有任何批判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忘記了對我付出了一生的愛”,“媽媽不記得我了,她有了一個新的、孤獨的世界”,“世界上最愛我的那個人去了”……
他們經(jīng)歷“文革”,也親手送給了我們一個改革開放的世界。他們曾經(jīng)以泯滅的人性向更老的老人“開炮”,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懺悔,“山東老人為文革寫大字報批斗老師道歉”等等新聞逐漸見諸報端。他們?yōu)樯鐣?、為兒女付出的一生,充滿了坎坷、艱辛、被壓榨的絕望,他們是我們的父親母親,這個社會的黑暗和光明,無數(shù)次輪番重塑他們的人生,也必將在我們的人生里留下根深蒂固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