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
一直都認為“感同身受”是一個滑稽的成語,《新華字典》上的解釋:指雖未親身經(jīng)歷但感覺就同親身經(jīng)歷過一樣。而我覺得,感受就是感受,經(jīng)歷就是經(jīng)歷,這兩者按照哲學的劃分,前者是唯心的,后者是唯物的,在本質(zhì)上是不同的。
像我這樣的普通中學生,學過很多魯迅的文章,從《少年閏土》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祥林嫂》到《拿來主義》,哪篇文章不是在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指出人們生活的苦痛?語文老師告訴我們,從第幾段的第幾行中可以看出社會、生活、人們的怎樣怎樣,可以讓讀者感同身受,可見魯迅先生用詞的犀利、準確。首先,我絕沒有貶低魯迅先生以及語文老師的意思,只是單純地覺得“感同身受”因不可能而可笑。我們不出生在那個年代,其實我們并不了解也不清楚那個年代的黑暗。我們想象不出祥林嫂所承受的那種肉體和精神的折磨,我們只會感嘆她真可憐。我們無法真正感受那個年代,那個社會人們的無奈、恐懼和悲痛。
就如我們看一部好電影,看完之后我們會說這部電影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受益良多?!缎ど昕说木融H》是一部經(jīng)典電影,我們從中可以知道主人公的智慧、堅強以及對人生的不放棄。但他被誣陷謀殺自己妻子時的憤怒與無奈,他的人生從天堂墜入地獄的絕望,在獄中對于自由遙遙無期的痛苦,都是我們所不能感同身受的。
考試考砸時的懊惱,親人逝去的悲痛,強顏歡笑的苦澀,這些只有自己能體味,別人無法感同身受。正如《舌尖上的中國》中的一句話:歷史對旁觀者是一段故事,對親歷者是切身的喜悅和感動。
坦率地說,作為一名文科生,我非常不喜歡語文閱讀題。也許是我的偏執(zhí),我認為語文閱讀其實就是逼著我們對假設在同一地點、時間發(fā)生的同一件事去“感同身受”,而且我們的感受必須和作者八九不離十,否則,對不起,高分就要和你說再見了。我認為閱讀是一種享受,作者的感受只能是一種參考,一種看問題的角度。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從小便被教育要多讀散文、詩歌,以使自己的文筆優(yōu)美,可是比起這些我更喜歡讀歷史。因為在我看來史書比散文、詩歌更為客觀,讀者也能從中獲取不同的感悟,而散文、詩歌的主題則很多已被定義下來,讓我有一種被逼著感同身受的感覺。
如果世界上有感同身受這回事,男人就能體會女人分娩時的劇痛,健康人便能體會病人受疾病折磨時的痛苦,富人就能體會窮人生活的艱辛。可是事實往往是,男人依舊不因生孩子的痛而理解女人,健康人仍可能因生活惡習而變成病人,富人依舊過著花錢如流水的生活直到自己變窮。
我想盜用《風月》的一句話:世界上其實根本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針不刺到別人身上,他們就不知道有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