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海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孩子會有一個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物品,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孩子們的“戀物”情結。14歲的女孩瑜瑜,就一直戀著那個伴了她14年的小枕頭,幾乎是分分秒秒惦記著它,睡覺時也要抱著它才能安心。這是不是戀物癥?家長很頭痛,要不要請心理醫(yī)生幫助孩子矯正行為呢?
瑜瑜戀著小枕頭
瑜瑜媽媽和丈夫婚后第二年就生下了瑜瑜。父母視她為掌上明珠,疼愛有加,盼著她快些長大,還商量好以后要更加努力拼搏進取,爭取為小瑜瑜打下良好的經(jīng)濟基礎,為她提供更好的生長、學習環(huán)境,擁有一個更加光明的前途。于是,瑜瑜媽媽產(chǎn)假還沒歇完,就回公司上班了,把孩子留在家里由婆婆照看;瑜瑜爸爸也更加賣力工作。兩人早出晚歸,為了孩子的將來全力打拼。
一晃三年過去了,小瑜瑜上幼兒園了。剛送幼兒園的第一天中午,幼兒園老師就急匆匆打來電話,說午睡的時候小瑜瑜想自己的小枕頭,沒有小枕頭她就不睡。這個小瑜瑜喜歡的小枕頭就是從小陪她睡覺的小枕頭,刷刷洗洗都已經(jīng)很破舊了。沒辦法,媽媽連午飯也顧不上吃,趕緊回家取了小枕頭給女兒送去。從第二天開始,小瑜瑜每天上幼兒園都帶上自己的小枕頭,放學回家再帶回來,一直帶了多年,從未間斷。每次外出,比如去親戚家做客、旅游、出國等,也都要隨身帶上小枕頭,否則她肯定會哭鬧,不肯睡覺。期間,媽媽曾無數(shù)次嘗試給她更新枕頭,比如給買同款的小枕頭,但都會被她敏感地察覺出來,哭鬧著不讓更換丟棄。到了瑜瑜上初中的時候,瑜瑜媽媽實在忍受不了小枕頭的破舊,就偷偷地裝在袋子里扔到垃圾桶,想不到她竟然發(fā)瘋似的從家里奔向樓下垃圾桶尋找,最后拿著那個臟兮兮的小枕頭,塞進自己的被窩里。
現(xiàn)在瑜瑜已經(jīng)是14歲的初中生了,仍然無法割舍那個小枕頭,睡覺時仍把它摟在懷里。她也因此常常被同宿舍的同學嘲笑,因為小枕頭經(jīng)過十幾年的縫縫補補全是補丁,上面還印滿各種小動物,很小并且已經(jīng)破舊不堪了。但盡管如此,瑜瑜依然對小枕頭情深意切而不肯舍棄。瑜瑜的父母很擔心。于是請教心理專家,這種情況是屬于戀物情結、戀物行為,還是變態(tài)行為?怎樣才能讓瑜瑜戒掉對小枕頭的依戀?
專家點評
一個孩子的成長要經(jīng)歷絕對依賴母親(或撫養(yǎng)者)、克服分離恐懼,到相對獨立的過程。其間需要一個無條件愛他,陪伴他,充分地照顧和滿足他各種需要的撫養(yǎng)對象,因而,只有在心理上可以充分安全地依賴母親,才能發(fā)展出分離和獨立的能力。當孩子很小還不能承受與母親分離的時候,他們?yōu)榱瞬槐环蛛x的恐懼所吞沒,會本能地尋找一個替代性的物品來安慰自己,比如小毯子、洋娃娃、玩具,也可以是聲音、照片、母親用過的物品等,心理學上稱這些物品為“過渡性客體”,是孩子從依賴到獨立的需要。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在不得不暫時和孩子分離時,應該主動送給孩子一個可以安慰的替代品,幫助孩子忍受分離的挫折。
小枕頭就是瑜瑜用來安慰自己的“過渡性客體”,到了14歲仍無法割舍與放棄小枕頭,是她為安撫內(nèi)心不安全感的一個無奈的補償性選擇。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她過早地與母親分離有關。孩子在0~3歲的階段對分離焦慮尤為敏感,一個“足夠好的媽媽”,要對孩子敏感的需要給予及時的回應和滿足。瑜瑜母親還沒歇完產(chǎn)假就外出為孩子的將來打拼,早出晚歸,對于還處于不能夠承受分離的年齡就被迫與母親分離的瑜瑜來說,可能給她帶來了難以承受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大多數(shù)孩子會自己放棄對過渡性客體的依戀。強行打斷不可取,父母一般不要進行干預。對于年齡很大還未放棄者,則要反思孩子焦慮的到底是什么,通過與孩子的溝通和互動方式以及父母的回應方式等,來幫助孩子獨立成長,必要時可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客觀而言,瑜瑜的這種表現(xiàn)屬于戀物行為,但尚未達到成“癖”的程度。戀物行為是指對某種特定物品的依戀,并不是病態(tài),在嬰幼兒中尤其常見。依戀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通過與父母舒適的身體接觸,孩子可以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松。此時如果缺乏安全感,或者依戀無法從父母那里得到滿足時,會開始轉向“戀物”,尤其是柔軟的物品,如枕頭、小熊布偶等,它們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孩子的內(nèi)心需要,成為替代品。戀物行為通常會隨著成長慢慢消失,而瑜瑜已經(jīng)14歲,卻仍舊有這一“習慣”,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戀物行為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但“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家長必須予以關注的。媽媽要嘗試增添瑜瑜獲得安全感的途徑,建立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梢越o予瑜瑜更多的陪伴,經(jīng)常性的擁抱以及“我在你身邊,我很愛你,你很安全……”這樣的暗示。依戀物對孩子有重要意義,不可隨便將其丟棄??梢栽O置一個情境,鼓勵瑜瑜將小枕頭移送給更小的、需要照顧的孩子,從而感悟自身成長,同時也要讓瑜瑜有機會與所“戀”之物完成告別。
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很多方法都可以幫助瑜瑜調(diào)整行為,建議媽媽可以尋求專業(yè)的幫助。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矯正也是關鍵,應選擇孩子壓力較小的階段來矯正。
相關鏈接
描畫依戀物
對于孩子的心理來說,依戀物有以下一些特點。
1.在眾多的同類物品中,他只喜歡其中的一個。比如同樣的毛巾,他只要他的那一條,即使破舊得已經(jīng)不成樣子,他依然對這塊毛巾情有獨鐘。
2.每天都離不開,隨時要帶著它,吃飯、睡覺、玩、外出等,有的孩子上幼兒園也要帶上;孩子對依戀物親吻、聞氣味。
3.無論依戀物多么破舊不堪,孩子都拒絕更換新的,即使是完全一樣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