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實踐中本無“排毒”一說,這個日益流行的概念更多是商業(yè)化運作的產物。要想遠離病痛、獲得健康向上的生活,積極鍛煉與合理膳食是惟一的法則。
在各色商業(yè)廣告狂轟濫炸下,要做到不被“排毒”這個概念誘惑,確實需要定力。擦去榨汁機的灰塵或是去“洗腸”前,你該了解真相:整天心無旁騖地想著沖刷掉體內雜質,以使內臟器官變得清爽?很遺憾,這只是個圈套,是為了向你推銷產品而炮制的。
你的體內無“毒”可排 艾扎德·恩斯特是英國??巳卮髮W榮譽教授。在他看來,“排毒”(detox)的本來含義是指用特殊方法治療成癮者,但如今,它更廣為人知的內涵成了“一種被無良商家、庸醫(yī)和江湖郎中篡用的道術,目的就是推銷據說能清除人體內堆積的毒素的偽醫(yī)術”。
如果毒素確實在體內以無法排泄的方法累積了起來,你可能早已一病不起?!敖】档能|體依靠腎、肝、皮膚,還有肺來分解毒素。目前尚無確知的方法——絕非通過排毒治療——能使健康人體內正常運作的器官工作得更好?!倍魉固卣f。
很多營銷圍繞“毒素”展開,稱你吃掉或吸入了有毒物質。問題在于,誰也說不清這些毒素究竟為何物。2009年,英國慈善機構“科學常識”調查了號稱有排毒功效的15種產品,范圍涵蓋膳食補充劑、冰沙和洗發(fā)水;當科學家要求制造商提供支持相關功效的證據時,沒有一家能解釋明白,“排毒”到底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說給出毒素的名稱。
即便如此,商店的貨架上仍充斥著標有“排毒”標簽的產品,你可以購買排毒藥片、袋泡茶、面膜、浴鹽、香波……瑜伽、度假勝地和健身房也都承諾能幫你排毒。你可以花錢體驗排毒療程,而且也減輕了體重,但這跟毒素沒關系,只因你把自己餓了一個禮拜。
另一個例子是結腸灌洗術。它的鼓吹者會告訴你:有害的結塊排泄物已在你的大腸內隱藏數月甚至數年,不斷釋放導致疾病的毒素。不幸的是,沒有任何醫(yī)生曾看見過這些神秘的結塊,反倒有很多警告指出:不要輕易接受此類治療,它可能造成腸穿孔。
恩斯特抨擊道:“這是對百姓的犯罪式剝削,旨在迎合反科學卻普遍存在的謬見,提供使人簡單擺脫原罪的秘方。這樣的愿望很好,但事實上,它從未存在?!?/p>
微量毒素可刺激免疫力 大多數人念叨“排毒”一詞時,最常見的背景是,他們剛度過了一個花天酒地的周末。營養(yǎng)學家凱瑟琳·柯林斯指出,“如果你(酒)喝得太多,這可能給你提供了一次重新檢討自己飲食習慣的機會。但是,覺得自己的內臟需要‘清洗的想法非??尚Α!?/p>
其實,少量和偶爾飲酒可能會起到保護作用。人口學研究表明,禁酒主義者和過量飲酒者,平均壽命都比適量飲酒者和少量飲酒者要短。
柯林斯說:“我們知道少量飲酒似乎有益處。也許是它的鎮(zhèn)靜效果使你放松,或是因為它迫使肝臟分泌出大量蛋白酶,來中和體內的其他毒素。這就是為什么政府的健康指導手冊不說‘別喝酒,而是說‘喝酒吧,但要適量?!?/p>
“要適量”這句格言適用于更多意想不到的對象,比如被譽為“超級食物”的西蘭花。它確實有益于肝臟,但它并非救世主,而是跟所有的蕓苔屬蔬菜一樣含有氰化物。食用它,就等于服下了微量毒藥。跟酒精類似,這會令你的肝臟分泌酶來對付其他毒素。
柯林斯對超級食物的概念不以為然。在她看來,“排毒”的終極方式是不吸煙、堅持鍛煉并采用健康平衡的飲食法,使你的身體特別是免疫系統得以穩(wěn)定地發(fā)揮功能。
都是無知與成見惹的禍 既然有了科學解釋,為什么我們依然覺得有必要“懲罰”自己以變得健康?
倫敦的心理學家蘇珊·瑪尚-海考克斯表示,回答這個問題需審視歷史。近20年,健身機構大量涌現,加之公眾健康意識提升,引發(fā)了美容和飲食行業(yè)的大發(fā)展?!芭哦尽碑a業(yè)便是由此而生的副產品,其中涉及大量資本運作,也有大量生意人由此賺了大錢。
倫敦城市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彼得·艾頓認為,現代人很容易受各種噱頭影響,我們生活在信息如此泛濫的社會中,很樂意把責任推諉給其他貌似聰敏的人。他說:“即使要真正搞懂一瓶洗發(fā)水,你也得有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但普通人意識不到這些,如果排毒聽上去有道理,且在概念上又似曾相識,我們就很樂意接受它?!?/p>
歸根結底,很多消費決策是在無知和假設下做出的?!叭藗冋J為世界是有規(guī)則的,世界上存在有良心的機構,確保我們免于犯下任何錯誤?!卑D稱,很多與“排毒”有關的營銷策略都在暗中培養(yǎng)類似想法。加上從眾心理驅使,消費者不“上鉤”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