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利
古代,有些卓有成就的人,有時也難免會有望文生義的遺憾。
宋代著名政治家及詩人王安石,寫了一部《字說》,此書由于缺乏生命力,現(xiàn)已失傳,但在其他書籍中,我們?nèi)钥梢砸姷剿囊击[半爪。王安石由于只是單純從字形表面意義出發(fā)講解文字,故而鬧出許多笑話來。例如,據(jù)明代王世貞編的《調(diào)謔編》記載:王安石講“坡”字的意思是“土之皮”,而“鳩”則是“九鳥曰鳩,其字從九”。這種解釋,在當(dāng)時就受到蘇東坡的譏諷。蘇東坡說:“如果說‘坡是土之皮,那么‘滑就是水之骨了?!碧K東坡又引《詩經(jīng)》的句子“鸤(shī)鳩在桑,其子七兮”嘲諷王安石,他說:“是的,鸤鳩有七個兒子,再加上爹和娘,恰是九個?!丙\鳩就是布谷鳥。
宋朝有個叫陸佃的人,受王安石的影響最大,他寫了一部叫《埤雅》的書,里面望文生義的例子也不少。他說貓之所以叫貓,是因為貓字從苗,貓能滅鼠保護(hù)禾苗,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其實,“貓”字從豸苗聲,貓的名字是由它的叫聲而來。在古人看來,貓的叫聲與“苗”之古音相近,于是以其作聲旁,加以義符“豸”,造出“貓(貓)”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貓,苗、茅二音,其名自呼。
明朝大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積三十年時間寫成了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輝煌論著《本草綱目》,給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chǎn)。書中在考釋名物方面不乏創(chuàng)見,如上述對“貓”得名的解釋就十分精當(dāng),但是也有不少牽強(qiáng)附會之處。例如,他在解釋“葡萄”之名時說:(葡萄)可以造酒,人酺(pú,聚飲)飲之,則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實際上葡萄是個外來詞,它是古波斯語batak的音譯?!锻ㄖ韭浴飞险f:葡萄,藤生,傳自西域……張騫使西域,得其種而還,中國始有。近年出土唐代吐魯番文書中寫作“蒲桃”,南宋刊刻的《全芳備祖》寫作“蒲萄”?!捌咸选迸c“酺飲”的“酺”及“陶然”的“陶”沒有關(guān)系。
寫《顏氏家訓(xùn)》的北齊學(xué)者顏之推,解釋“猶豫”一詞可謂流毒甚廣。他說猶是一種野獸,這種野獸聽到人聲時便預(yù)(豫)先上樹,“如此上下,故稱猶豫”。其實“猶豫”是個聯(lián)綿詞,兩字聯(lián)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猶豫”,古書中又寫作“猶與”或“游豫”便是明證。
這些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xiàn),少有人能及,與他們的成就相比,這些“笑話”微不足道;不過,在讀他們著作的時候,不迷信盲從,帶一點“鑒別”意識,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