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志紅
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因具有投資風險相對較小、收益相對較高等優(yōu)點而受到很多人的青睞。盡管不少人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當成投資,卻未能完全了解它們,從而走進思維誤區(qū)。一些人只獲得較低收益,甚至虧本。那么,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應走出哪些思維誤區(qū)呢?
理財產品和定儲存款相同?
張先生到銀行準備存款5萬元,看到保本型理財產品預期年收益率比定期儲蓄存款年利率高,他便動心了。他認為該產品是銀行產品,應該和定期儲蓄存款差不多,急用錢時可以提前取出來。該理財產品還沒到期,張先生的兒子買房急需用錢,他只好到銀行去取這5萬元。銀行理財人員告訴他,現(xiàn)在還在封閉期,到期才能取這5萬元。
專家提醒 銀行理財產品和定期儲蓄存款是完全不同的理財產品,所以,它們在很多方面是不相同的。如,在風險方面,銀行理財產品高,而定期儲蓄存款存款低;在支取靈活程度方面,銀行理財產品不靈活,而定期儲蓄存款靈活;再有,在起點金額方面,銀行理財產品起點高,定期儲蓄存款起點低。因此,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我們不能想當然,一定要看清詳細條款。
保本保證收益產品就能保本?
孫小姐有10萬元,計劃購買理財產品,但她希望不僅收益高,而且相對靈活,中途可贖回。于是,銀行理財人員根據她的需求,推薦了一款能夠中途贖回支取的保本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然而在孫小姐需要用錢時,雖然能夠提前贖回支取現(xiàn)金,可她連本錢都沒拿回來。
專家提醒 正常而言,一些允許中途提前贖回支取的保本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銀行會附加一定的條件。一般是到期保本保證收益,如果中途提前贖回支取,往往不能保證收益。如此來說,我們在購買銀行保本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時,要慎重對待其承諾,必須明白保本保證收益是專指到期,還是包括提前贖回支取,以免贖回支取本金受損。
預期收益就是實際收益?
2014年,某銀行銷售一款掛鉤海外市場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陳女士看到產品說明書上寫著年預期收益率為6%。她以為這就是實際收益,如果與5年期定期儲蓄存款的年利率相比,該款理財產品的收益則更勝一籌。不過,產品到期后,陳女士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相差很多。
專家提醒: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中,一般會說明該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很多人認為,這種預期收益就是投資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其實,預期收益不等于最終收益,一般來說,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也許會達到預期收益,而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就未必能達到預期收益。
口頭宣傳等于實際承諾?
2013年,趙先生在銀行理財人員的推薦下購買了一款8萬元2年期的理財產品。理財人員介紹說,這款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絕對能達到7%以上,收益比定期儲蓄存款高。到期后,趙先生卻只得到5%的年收益率。他找到銀行討要說法,負責人回復他,銀行是按照協(xié)議辦事,協(xié)議中沒有這條承諾,銀行不會承擔他的損失。
專家提醒:銀行理財人員的口頭宣傳不代表實際承諾,也不代表合同約定。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前,應該仔細研讀理財產品的說明書,絕不能偏聽偏信,更不能把銀行理財人員的口頭宣傳當成實際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