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小姐
為什么道理我明明都懂,卻還是沒有成為學霸呢?
我仔細想了一下,我跟所認識的各路學霸們的顯著差異在哪里,發(fā)現(xiàn)他們大多比較理智,尤其具有全局意識,具體表現(xiàn)就是,即使是他們不感興趣的科目,他們也能考得很好,他們感興趣的科目當然就考得更好了。
而我呢,總是很任性。就拿大學來說吧,如果遇到我感興趣的科目,無論它是必修還是選修,無論它占的學分高還是低,我在這門課上都是絕頂?shù)娜脤W生,上課坐第一排,積極跟老師互動,筆記做得十分詳盡,以百分之一萬二的精力做作業(yè),考試高分飄過。如果遇到我不感興趣的科目呢,我就是個無法無天的混混。要是碰上不統(tǒng)計出勤的時候,還會懶癌發(fā)作干脆翹課。作業(yè)應付一下,考試也臨時抱抱佛腳了事兒,只要不掛科就可以了。
分析到這兒,我覺得我和學霸之間的本質(zhì)差距在于:動機。
相信很多學霸每個學期開始都會給自己設立一個具體的目標,比如期末要考全班第一,比如這個學期要繼續(xù)把平均績點維持在4.0,比如學年結(jié)束要拿國家獎學金,如此這般。這些目標都是非常直觀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數(shù)字可以衡量,它們的實現(xiàn)往往也就需要有高分作為依托。
但是我的目標一般都不會這么定。我最在意的是,希望自己在學校里真正有所得。這個“有所得”包含的范圍就很廣,往往是一些需要敘述的經(jīng)歷,一些珍貴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瞬間??赡芎芏嗄曛笪疫€是會記得,我為了找到選題坐在臟兮兮的地上和流浪漢聊天的故事,我的寫作課教授帶著我們?nèi)嗳ソ加蔚墓适?,我為了完成作業(yè)歪打正著采訪到了自己仰慕的記者前輩的故事,諸如此類。
所以,對我來說,分不在高,夠用就行。這種心態(tài)在一些學霸看來可能是無法想象的,簡直是不思進取,但換個角度來說,無非就是人各有志唄。
從根源上來說,能不能成為學霸也和家庭背景有密切的關系。曾經(jīng)也聽聞一些學霸朋友感嘆過,成績不好在家就沒有地位呀。不禁讓我想到《生活大爆炸》里的Leonard。雖然他是物理博士,智商高達173,博士論文還曾經(jīng)拿過年度論文獎,可是還是被他的科學家母親嫌棄,認為他的研究沒有原創(chuàng)性。唉,看來有的時候,學霸也是逼出來的。
我有的時候覺得我爸媽三觀就特別正,從來也沒給我灌輸過什么一定要考前三前五這樣的觀念。我記得初中高中的時候吧,每次跟爸媽匯報成績,我爸就說,不錯不錯,有研究表明,社會上大部分成功人士在念書的時候都不是排第一第二的,中等偏上就最妥當了。天知道他這句所謂的“研究表明”是不是瞎編的,但反正把我哄得挺開心,一直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狀態(tài)里悠然自得。那時候什么比賽都參加過,唱歌啊、跳舞啊、講故事啊、朗誦啊、英語劇啊、歷史劇啊,總之就是一門心思地在不務正業(yè)。
后來我仔細一想,不務正業(yè)這碼事兒肯定是家族遺傳。我爸,一個學物理的,結(jié)果整天不安分地喜歡寫作,當過自由撰稿人,還特別喜歡玩攝影、練書法,據(jù)說還混進過體操隊;我媽,一個念幼兒教育的,結(jié)果玩得一手好樂器,口琴鋼琴手風琴,又作曲又唱歌還跳舞,后來竟然跨界去考了電臺主持人。他們年輕的時候生活這么豐富,這么多姿多彩,想必也沒什么閑工夫潛心學習當什么學霸。但說句實話,生活本來就很廣闊,即使沒當成學霸,剩下的選擇也很多呀。
理想中的我,從來就不需要用學霸的標簽來定義自己。所以,現(xiàn)實中的我,也就順著自己的性子,走了一條不同的路。
以上,就是我沒有成為學霸的全部原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