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華
小蒜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蔥屬植物,又名野蒜、小根蒜等。野生的小蒜,主要生長在山坡濕地,田邊草叢中也比較常見,可食用。西北地區(qū)常有用小蒜包包子、餃子的習俗,味道鮮美。小蒜性味辛苦溫,具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的功效。外形與大蒜相似而較小,與大蒜顯著不同之點是其鱗莖細小如薤,僅有1個鱗球,不如大蒜由多個鱗瓣合成。鱗莖作為“薤白”入藥。薤白的鈣、磷等無機鹽含量極高,經常食用有利于強健筋骨,特別對于成長期的兒童和缺鈣的老人有良好的營養(yǎng)價值。
1 ?盆栽時間
小蒜的繁殖能力很強,繁殖也容易,用挖來的小鱗莖繁殖最理想。早春的3—4月和秋季的8—9月,最為理想,但是條件成熟的可四季栽培。
2 ?盆土準備
小蒜的適應能力很強,對土壤條件要求不高,一般的田園土均可,但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或腐殖土為最佳。播種之前要施基肥,不論是新栽的,還是翻盆的都要把好土壤處理關,即土壤要細但必須保持良好的通透性,撿掉大的雜物及石粒,每盆(盆的大小以市售的洗臉盆為例)施腐熟有機肥2~3kg、尿素15~20g、磷肥10~15g作基肥。與準備好的土壤充分混合,若土壤過于黏結則適當混合一定數量的細河沙之后上盆。
3 ?播種
小蒜用鱗莖繁殖最理想,選擇個體大小均勻、無病斑、無損傷的作種鱗莖,個頭偏大的最為理想。播種之前要曬種(曬繁殖材料小鱗莖)。把準備播種的小鱗莖放在自然光下晾曬幾小時,不停地翻動,直至小鱗莖表皮發(fā)蔫。采用穴播法,播種之前用小的園藝鏟或其他能開穴的工具在盆內均勻(密度以播后株距3~5cm為宜)開深度為5~6cm的坑穴,隨機播下3~5粒小鱗莖,摁實土壤即可。澆透底水,土壤濕度保持其含水量30%~40%為宜。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7~10天即可萌芽出土。
4 ?栽后管理
1)把好盆內土壤溫度關。盆內土壤溫度至關重要,溫度是影響鱗莖能否正常萌發(f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早春盆栽的。春季盆栽的,要增加增溫設施??梢栽诘叵峦诨饻显鰷厝∨>唧w做法是在地下挖深度為15~20cm、寬度一般為35~40cm、長度根據栽培規(guī)模而定的人工加溫床(火道)。總的要求是加溫床的深度要保證點火后燃料能充分燃燒,內壁泥墁平整,裝滿細碎秸稈等,封嚴以防冒煙。將播種好的栽培盆擺放在機瓦上,點火后,觀察室內氣溫在5℃左右時,用曲管地溫計測量盆土溫度,若在0℃以下就要持續(xù)加溫,否則會影響鱗莖的正常萌發(fā)。為了能保證其如期萌發(fā)成苗,加熱開始后用塑料薄膜將栽培盆整體包嚴,以起到保溫作用。有暖氣條件的更好,用來加熱的管道必需要保證栽培盆能安全擺放在其上,并充分加熱。盆的處理同前所述。
2)盆膜管理。開始加熱的2~3天內,主要做好盆膜內附著水珠的彈落及排潮工作,排潮時用牙簽或細鐵絲等在盆膜的適當位置刺扎小孔即可。
3)水分管理。幼苗長至高3cm左右時可以撤去盆膜。室內溫度在6~7℃時,結合氣象預報,若不出現降溫天氣就再不加熱,適當通風換氣。盆內土壤含水量必須在50%~60%。
4)刈割第一刀。盆栽小蒜與野生的取食不同,最大的區(qū)別是野生的是挖取其植株的全部食用,其繁殖是靠在挖時彈落的小鱗莖來繁殖,所以繁殖系數比較低。而盆栽的其取食法類似于韭菜的取食法,即刈割莖葉食用。食用部分以其葉片為主。等其葉片長至20cm左右時就可以刈割食用。刈割時刀口距地面1~2cm為宜,否則會影響植株以后的正常生長。以后的刈割要求同第一刀。
5)移盆出戶。等室外氣溫升到12~13℃時就可以將盆移到室外,若室外采光條件有限,則盡量能使其接受早上的光照,特別是9:00—10:00的光照最為理想,最有利于其生長。
6)澆水松土。盆在室外,加之氣溫不斷上升,會使得盆土缺水,所以要勤查,缺水就澆。澆水1~2天后就松土,松土以1~2cm深為宜。這樣能使土壤通透,濕度適宜,有利于小蒜根系生長。
7)遮陽或移盆。到了盛夏季節(jié),若氣溫在25~26℃持續(xù)不變或偏高時,就要采取遮陽措施或移盆進戶,確保小蒜生長不受高溫危害。伏天過后,若氣溫有所下降,或接近其最適宜生長溫度(22~23℃)時,可以撤去遮陽措施或移盆出戶。總之,溫度是影響其生長的制約因素,如果高溫持續(xù)不降時,就要將盆移入陰涼處避暑,確保其生長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