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來指的是沒有文字的堅石或樁,起作用之一是作為一種下葬工具。古時候往往用大木來引棺材入墓,這種大木的稱呼就是“豐碑”。這種特殊的葬禮規(guī)格,起初適用范圍有嚴(yán)格限制,后來普遍百姓也學(xué)著用起來“豐碑”,也就是在墳前立起石頭。
“勞燕”最慣是“分飛”
“勞燕”代指的是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和“辛勞”沒有半點關(guān)系?!皠凇焙汀把唷狈謩e朝著不同的方向飛去,“分飛”是“勞燕”最常見的姿態(tài),而不是“紛飛”。
“七月流火”非天熱
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氣熱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氣日漸轉(zhuǎn)涼。七月是指農(nóng)歷,火是指恒星大火星,流是指西沉。祖先早在幾千年前觀察到,每年夏末秋初,大火星會落向夜空西方,是指天氣逐漸轉(zhuǎn)涼的征兆。
“衣冠禽獸”是褒義
“衣冠禽獸”一語來自于明朝官員服飾。據(jù)說沒有記載,明朝的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當(dāng)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quán),政治腐敗,“衣冠禽獸”開始有了貶義。
(來源:文史百科微信公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