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稅改革,主要是為了籌集地方財政收入,還是為了房地產調控或調節(jié)收入,思路不同,方案差別也會很大。
盡管已經經過12年的討論和不同形式的試點,房地產稅改革仍懸而未決,而其中房產稅的改革更為引人關注。財政部財科所前所長賈康稱,房產稅要走完立法程序或者修改或者確立稅法之后才能考慮實際開征問題。
百姓態(tài)度不一
賈康表示,關于房產稅,至少有幾種態(tài)度:
第一種就是對稅收不接受。任何經濟體內普遍的民眾情緒就是會傾向于這一點,但這并不能夠達到一個現代社會的理性水平。
第二種是認為房產稅實行起來,要有一系列的前提,比如透明化政府稅務支出。
這種想法,有其非常合理之處,但是回歸實際,這又可能走到一個理想化的極端:中國要實現非常高水平的市場完善、政治清明、各個方面看政府履職完美、績效很高,才能開征房產稅嗎?
第三種態(tài)是拖延。我們體制內的很多官員手上有多套房。比如地方官員往往是在原來分配的住房商品化之后,又有機會搞集資的改善房,名義上是個人出錢,實際上只是象征性地出一點兒錢。對這種既得利益的問題怎么消化。
第四種是認為可比照美國的具體操作方案,普遍征收。但是照搬美國普遍征收模式卻沒有出路,因為這樣的一個改革方案社會不會接受,只會毀了這個改革。
第五種是不照搬美國模式,關鍵是必須在中國考慮怎么樣設計來做出一個社會可接受的“第一單位的扣除”。
技術上沒有問題,大家都知道現在不動產登記制度正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落實,到2018年完成。但執(zhí)行起來以后社會接受不接受?
另外一個方案,是認為干脆把第一套房扣掉,但第一套房扣掉后,容易造成另外一種不公平:第一套房有的是40多平米,有的是400多平米,怎么擺得平?
即使是這樣,還有人說這會激發(fā)中國的離婚潮:父母兩個人如果假離婚,各自有一套房,按第一套房不繳稅的辦法,實際上就變成這個家庭兩套房都不用繳了。
此外,還有人認為可從第三套房開始征。在激烈爭議里邊,我們現在看著,原來好像很遠的這個稅,在中國還是正在一步一步走近。
立法過程緩慢
關于開征房產稅,官方、學界、業(yè)界有不同的說法。我國為何要醞釀開征房產稅?
中國房地產稅改革專家組成員與顧問曲衛(wèi)東表示,國際上來看,房地產稅為地方稅,主要用于城市基礎設施維護、安保、消防、教育等公共服務開支。
我國上述公共服務支出目前主要來自企業(yè)繳納的商品流通環(huán)節(jié)的稅費,未來通過房地產稅改革,面向個人或家庭征收房產稅,籌集部分基礎設施維護、安保、教育等開支的收入,是稅改的需要。
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很多方面要國際接軌。比如我國產品價格中稅費占比較多,主要由于當前企業(yè)產品流通或使用環(huán)節(jié)的稅負較重,這種情況難以持續(xù)。
要想保持經濟發(fā)展活力,需要降低企業(yè)稅賦,部分原來由企業(yè)承擔的,應轉而由個人直接承擔,這要通過房產稅改革來實現。
對于工商企業(yè)經營用房地產,我國其實是有“房產稅”,只不過需要改革?,F在的制度安排是,針對房產部分,開征房產稅;針對土地,開征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房”和“地”是分開的,這兩個稅種構成了現在的“房地產稅”。
現行的房產稅暫行條例,對個人出租的房屋,有租金收入的房子是納入征稅范疇;但對個人所有非營業(yè)用房產,是免稅的。
因此,改革的第二個目標,是在條件和時機成熟的時候,恢復對個人擁有的住宅房地產開征房地產稅。
現在,房產稅的推出雖然有難處,但落地是可以實現的。比如,在不動產信息不全的情況下,仍可通過“新房新政策,老房老政策”,在部分信息充分的地區(qū)先行試點,再逐漸完善房產稅的政策和制度。
香港的房產稅制度的完善,花了200多年時間,我國房地產稅開征和完善也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任何新稅種的開征,都會有反對的聲音。房產稅的立法,要確定好規(guī)則,房產稅收多少,用于哪些財政支出,是否有面積起征點和減免政策,是否會對家庭構成很大負擔,這些內容都要仔細研究。
我國房產稅肯定是從低起點開征的,隨著家庭居民收入的增長,逐漸過渡到比較合理稅負水平。
立法把規(guī)則明確之后,還要求財政預算和支付更加民主、透明。作為納稅人,繳稅之后怎么用,納稅人應該有知情權,應該知道交的稅用在什么地方。財政收支做到公開透明,能說服一些居民認可房地產稅。
房產稅的出臺,可能會影響房地產投資收益。因為當房產供應方相對弱勢時,投資者可能要自掏腰包來支付房地產稅,這會使得投資收益下降;但若是供不應求的市場,房產稅能成功轉嫁給承租人。
應當強調,房產稅能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若沒有房產稅,房屋空置成本很低;有了房產稅后,能加大房屋的供應。
(《華夏時報》、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