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蕭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阿廖沙的童年是苦澀的,季羨林的童年是灰黃的,而我的童年卻是“色彩斑斕”充實而快樂的。
小時候,父母大多時間會陪在我身邊。但一到了農(nóng)忙時節(jié),他們都會在地里,回來時,無非是給我做做飯。但是,父母不在的時候,并不代表沒有快樂,我會經(jīng)常和小伙伴們?nèi)ァ耙安汀?,尋找我們自己的“樂趣”?/p>
我們的“野餐”并不提前準備食物,而是在秋天的田野中“就地取材”,像什么烤玉米,燒土豆都是我們常吃的。
那時,我們正讀小學三四年級,每逢周末放假或哪天放學早我們就去“野餐”。我們共四個人,每次“活動”都是“分頭行動”。 一個人去買打火機,兩個人去找玉米、土豆,一個人去找一片空曠的地方。大多時候,我們都會選在離連隊稍遠的北溝河沿兒上。等這些事情做好了,我們就在連隊里找個大一點兒的柴禾垜。一個人 “望風”,另外三個開始刨柴禾。由于一個人背一大堆柴禾目標大,所以我們?nèi)齻€就把衣服脫下來,把柴禾放在上面包好。然后左手提著柴禾包,右手還抓一把,急匆匆地趕回“野餐”地點。
稍作休息后,我們就把玉米穗粗端插上結實的細木棍,用打火機點著捆綁好柴禾,把玉米穗放在火上面烤。柴禾最好是豆秸或是蒿桿,這樣火硬,燃燒的柴禾朝向風口,這樣紅紅的炭火烤出的玉米不糊不竄煙非常好吃。有時風向琢磨不定,也會弄得我們滿頭滿臉灰。玉米一面烤好后再把它翻過來。當空中飄散出香甜的玉米味,我們便迫不及待地開始品嘗“勞動果實”,把滾燙的玉米從炭火中取出來,反復摔在地上,除去玉米穗上面的炭灰之后,我們個個狼吞虎咽很是開心。這時手上臉上都被抹成黑乎乎一片。我們顧不上這些,香甜的玉米味道現(xiàn)在想起來還止不住流口水。玉米吃完我們將一部分炭火移到事先挖好的淺坑里,一般是半米見方,深十厘米左右。把土豆扔到炭灰上,再把其余炭火埋在上面,再蓋上干土,土厚些。上面平鋪上一層干柴草后,我們就爭著躺在上面,不一會兒,熱乎氣上來,仿佛躺在火炕上,那個舒服,那個愜意。一覺醒來,扒開“火炕”弄出早已熟透的土豆,掰開冒著熱氣,面面的,甜甜的,咬上一口,那個酣呀……太陽落山,我們才想起該回家了。
回到家時,免不了一頓打。雖然挨了打,但還是很高興。
我的童年沒有奢華的玩具,只有和小伙伴們在一起開心的回味,雖然淘氣,雖然讓父母總是很擔心,但那卻是我記憶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感謝它讓我擁有了一個充實而快樂的童年。
【簡評】作者通過回憶童年時與小伙伴一起“野餐”的經(jīng)歷,抒發(fā)了自己對童年生活的懷念與熱愛之情。文章以質(zhì)樸簡潔的語言真真切切地記述了烤玉米、燒土豆的過程,讀罷如臨其境。
指導教師: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