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有故鄉(xiāng)的人回到故鄉(xiāng),沒有故鄉(xiāng)的人走向遠方?!蔽液軕c幸我有故鄉(xiāng),可以隨時回去,尤其可以回家鄉(xiāng)過年。因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親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經驗和記憶在那里。
我家所在的那個村子,是一個東西兩座大山夾住的狹長谷地。一個村子由十來個“垮子”組成,一個垮子有幾十戶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垮。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群,群里90%的同學只讀到初中就出去打工。經過十七八年的積累,很多同學在城市里有房有車,有的還有了自己的事業(yè)。平時在群里,他們交流得最多的是工作問題、車子問題等,言談中總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個同學忽然在群里說,他已經三年沒回家過年了,另一個同學緊跟著說,他五年沒回家了,接著很多人說起回家的情況。有一個說:不管怎么樣,今年過年一定要回一次家!
回家過年,其實是沒有道理可講的一件事。套用賈平凹的話來說:家鄉(xiāng)對我們的影響,就像烏雞的鳥,那是鳥到了骨頭里面。
回家的交通
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時候,從大西北到武漢,坐的是那種編碼沒有字母只有四個數字的綠皮火車,22小時,通常要晚點兩三個小時。西北往武漢的路線,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運那個擠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好在那個時候,學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體訂票,買得到座位。而站著回家的,幾乎全都是農民工。每次上車的時候,無論有票的還是沒票的,都一窩蜂往車上擠。
我對過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著一個包,提著一個包,與同學一起,從第一節(jié)車廂狂奔到第十幾節(jié)車廂,然后被后面的人推著擠上了車。上車后一分鐘,車就開動了。我記得火車廣播里號召大家發(fā)揚風格,讓站著的乘客擠一擠。大家真的很友好,四個人的座位,擠了五六個。火車過道里人貼著人,想蹲下來都沒有辦法,連廁所里也擠著好幾個人。
過年回家那種路途的遙遠、時間的漫長、競爭的激烈、擁塞以及不安全感,讓我對“男兒有志在四方”的觀念產生了極大厭倦。所以,本科畢業(yè)時,我找工作堅決要回到湖北。后來我就在家鄉(xiāng)隔壁的縣城一中當老師。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網站通告的春運期間的加班車,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動車高鐵。這個安排還是挺人性的,因為說到底,加班車就是為了農民工而加,低價位的車符合他們的需求。
而且,你會發(fā)現,普通火車與動車的氛圍完全不同。
在動車上,相對比較安靜,大家不是玩電子產品就是睡覺,相互間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車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熱烈地交流,還有打牌、吃東西的,做什么的都有,大家都不擔心打擾到別人,也沒有人認為別人的做法對自己是一種干擾。
對比動車高鐵與普通火車,很容易就能發(fā)現這里的階層和生活方式的差別。而且你還能感覺到,底層人的心理,比我們想象的要樂觀得多,健康得多。底層的狀況雖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還是很聽話地活著,這里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還有家園可以退守。
騎摩托車回家的情況,大家可能在新聞里看到了。每年春節(jié),總有摩托大軍回家過年。我的一個表哥,每到過年時就讓他的兒子坐汽車回家,而自己騎摩托車帶老婆回家,路上要兩天一夜。另一個表哥也是騎摩托帶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還是被訛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賠了一萬多塊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這樣沒有了。
失落的聯系
我覺得,當前農村的親情關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輩建立的關系維系著。在老一輩那里,這種關系處在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時空里,但對年輕一代來說,大家的關系早已被現實割裂了。比如,我和我的眾多表哥,小時候一起上山捉鳥,下河摸魚,關系好得不得了,但這一二十年來,他們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讀書和工作,一年最多在過年時見一次,平均下來每年還沒有一次,因為他們不是年年都回家。拜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在親戚家吃飯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現在大家都騎著摩托車拜年,去親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東西,客套幾句,就要離開了。平時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沒有來得及交流。大家拜年,不再是為了親戚間互相走動、饋贈禮物、交流感情,而只是為了完成傳統(tǒng)和長輩交代的一項任務。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系也就慢慢斷了。
更讓人悲哀的是:農村的日常生活充滿著深刻的悲劇。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興起以來,很多農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來與父母團聚的時間,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來天。很多農村老人倒斃在田間地頭,病死在床上,兒女都不在身邊。沒有來得及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成為許多人終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邊的老人搖搖欲墜的樣子,我就覺得心里難受得很。
如果一個人為了生存,連愛父母愛子女的機會都被剝奪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愛社會,愛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錢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的價值?所以我想說:現代生活是一種讓人心腸變硬的生活。
妻子、房子、車子
妻子。這一點主要是針對農村的男青年來說的。在今天的社會,農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婦越來越難。一來,這是由中國男多女少的現狀決定的。而且,農村稍微長得好看點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里去了,愿意嫁在農村的女孩子越來越少。二來,農村青年討媳婦,要具備的物質條件很高,現在普遍的一個情況是:彩禮六到八萬,房子兩套:在老家一棟樓,在縣城一套房。這個壓力,并不比城市青年討老婆的小。
過年的時候,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來了。只要哪一家有適齡女孩子,去她家的媒人可謂絡繹不絕。這在鄉(xiāng)村已成了一門生意,農村說親,幾乎到了“搶”的地步。如果初步說定一個,男方至少要給媒人五百塊,最終結婚時,還要給上千的報酬,有的甚至要給到兩三千。
傳統(tǒng)的農村婚姻,從相親到定親到結婚,要三四年時間,男女雙方有一個了解和熟悉的過程。現在卻不同,年里看對的,過了年,馬上定親,然后女青年跟著男青年出去打工,等到半年過去,女方懷孕了,立刻奉子成婚。
曾聽過一個搞量化統(tǒng)計的學者對農民工的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之一是:農村孩子結婚越來越遲。但我看到的情況恰恰相反:因為女孩子難找,男孩子一到二十歲,父母就張羅著給兒子物色對象,物色好對象之后,既怕女孩子變心,又考慮要到城市討生活的現實情況,就催著孩子趕快結婚??梢韵胂螅涸诂F代社會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中,這樣的婚姻會出現多少問題!事實上,農村離婚的情況,也是與日俱增的。
房子。剛才已經說了,現在農村人娶老婆要房子兩套:一套在家里,一套在縣城。其實縣城的那套房,平時都空著,只是過年時回來住,但對年輕人來說,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種代表。過年時,有的也會把父母接到縣城過年,但父母住不慣,在縣城過了大年,初一就趕回來了。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而在縣城除了那套房,什么都沒有。
但是,為了添置這兩套房,將來給兒子娶媳婦,很多家庭是舉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車子。近些年來,對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農村青年來說,對一種東西的渴求,可能比對房子和妻子更為強烈,那就是車子。車子不一定要多么好,五萬,八萬,二十萬,各種檔次的都有。老百姓不認識車子的牌子,不知道車子的價位,只知道這些車叫“小車”。不管什么小車,關鍵是要有!
在農村,房子是一個媒介,車子更是一個媒介一一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房子不能移動,車子卻可以四處招搖,表示衣錦還鄉(xiāng)。很多二代、三代農民工,當下最大的期待就是買一個車子。尤其對那些好些年沒回家的人來說,他再次回家,必須要有輛車,否則他怎么證明自己?
春節(jié)的縣城,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這些車子絕大部分都是從外面開回來的,與此同步的情況則是:物價飛漲。
知識的無力感
這十多年來,外界對于農村的關注主要集中于農民工身上。眾所周知,他們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無人照料。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農村日子過得較為殷實的,也恰恰是這些有幾個成員在外務工的家庭。(僅僅只有一個成員務工,通常不足以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應該說,他們的辛勞和淚水還是得到了適當的回報。
倒是有兩類家庭,他們處于最困難的境地,卻往往被忽視。一類是孤寡老人。一類是舉全家之力,把子女培養(yǎng)成大學生的家庭。
在第一類家庭中,這些老人的年紀一天比一天大,身體一天比一天衰敗,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日子過得異常艱難。有人會問:國家不是有低保嗎?是的,他們中的確有部分人吃上了低保。在我的家鄉(xiāng),低保的額度是每年八百。
但是,絕大部分這樣的老人,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因為他們處在農村的最底層,沒有人替他們說話。低保名額通常被身強體壯者拿走。甚至,有些村干部為了堵住所謂“刁民”的嘴,不讓他們到鎮(zhèn)上或縣里反映村里的問題,就把這些人變成低保戶,有的甚至全家吃上低保?!坝绣X人吃低?!?,早已成為農村公認的一樁怪事。過年的時候,大家也不再像傳統(tǒng)社會那樣,家家戶戶給這些孤寡老人送點東西。
這里所謂第二類家庭,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
這些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一直都在經受教育收費的最高峰,沒有哪一次能夠躲過。并且,二十多年來,農村稅費多如牛毛,家里一年的收入,不夠交稅。大人內外應付,心力交瘁。最要命的是,作為滿載家庭希望的大學生,畢業(yè)之后勉強找到一份餓不死的工作時,又面臨結婚、買房等種種壓力。
可以說,幾乎每一個農村的80后大學生,都是以犧牲整個家庭的幸福為代價來讀大學的。但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畢業(yè)后沒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讓年邁的父母繼續(xù)陷入困頓。
最近一個博士師兄請吃飯,他說他現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覺很難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每年過年他都回去得很遲,來學校很早。
為什么呢?因為當你一出現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問,就問一個問題:“你現在能拿多高的工資?”所以,他過年回家,基本不出門。這個體驗跟我是一樣的。你要問我過年在家鄉(xiāng)看什么,其實我沒看什么,因為一大半時間是呆在家里看書,看電視,寫東西。
作為農村大學生,當你回到家鄉(xiāng)的時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錦還鄉(xiāng)了,而你連自己的問題都不能解決,你還能做什么呢?沒有人信任你的知識!
說了上面這些,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對于我這樣漂在外的農村大學生,回家過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回家究竟看什么?其實真的沒有刻意去觀察,但是很多事情卻不停地往你心里撞,也就有了很多感受。越看,對鄉(xiāng)村的未來越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