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
甜甜和安安上幼兒園的時候,都學過一首兒歌,大致內(nèi)容是:你是你,我是我,當我說話時,你要注意聽,因為你要尊重我。當你說話時,我也會看著你,因為我想知道你說什么。如果你是乒,那么我就是乓,只有理解才能合作。
兒歌中強調(diào)的“你是你,我是我”,就是德國人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兩個獨立的人,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相互輕視,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友好相處。即便是父母,也不能取代孩子對于事物的感覺和心情。對待一件事,孩子有孩子的感受,大人有大人的感受。盡管大人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多數(shù)時候都能理解孩子的處境和心情,可以為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但是大人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在一些特殊場所,處理特殊問題的時候,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感覺,他們希望自己做主,自己做決定,做取舍。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感受,傾聽他們的想法。如果可能,應根據(jù)事件的大小,允許他們自己做決定。
孩子們小的時候,需要定期注射卡介苗。每次注射,他們都會覺得很疼,所以每次去兒童醫(yī)院的時候都需要做工作,頗費口舌。
有一次是姐姐先注射,疼得哭了起來。一旁6歲的弟弟勇敢地站起來維護姐姐,他譴責醫(yī)生穆勒先生,你怎么把我的姐姐弄疼了?下次我不來看您了。
穆勒大夫哭笑不得,聳聳肩說:“小伙子,我是無意的,你需要再堅持一下?!?/p>
姐姐注射完,輪到弟弟,結(jié)果弟弟也疼得哭起來。
媽媽安慰他們:“不要緊,注射卡介苗并不很疼,只要你堅持一秒鐘,就一切都結(jié)束了?!?/p>
“什么?不疼?你沒有嘗試,怎么知道不是很疼?我們不是嬌氣的孩子,但這真的很疼。不然你試試?!焙⒆觽冝q解到。
我啞然,看著自己左臂上那塊注射卡介苗時留下的指甲大小的疤痕,卻怎么也想不起來當年的情景。注射卡介苗到底有多疼,我真的記不清楚了。
不久,正好我要去非洲開會,聽說有可能會傳染瘧疾等疾病,我想正好趁此機會去打一次防疫針,順便體驗一下注射疫苗的滋味。于是我特意把孩子們也帶上了。
大夫給我注射的時候,我做出無所畏懼的樣子,想給孩子們一個輕松的表情和態(tài)度。
其實他們看出了我緊張的心情,安慰我:“媽媽,你別怕,堅持一下,很快就會好的?!?/p>
當針頭注射進去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胳臂的確非常酸疼,不僅如此,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依然很疼,幾天之后,痛感還在。
這次輪到孩子們安慰我了:“媽媽,這次你知道了吧?我們不是害怕,而是它的確很疼,對不對?”
“嗯,我終于理解了你們?yōu)槭裁磿?,我終于知道了你們是很堅強的孩子。”
通過這件小事,我發(fā)現(xiàn)一個道理:即便是父母,沒有親自嘗試過,就不能對孩子妄下結(jié)論。平時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是大人,經(jīng)驗比孩子豐富,掌握的知識比他們多,所以一定是正確的,其實父母往往會很主觀,會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強加給孩子。
很多時候,我會追上已經(jīng)出門的安安,讓他多穿一件衣服,孩子不肯,我就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外面很冷,衣服穿少了會生病的。
安安說:“媽媽我不怕冷,再說我不停地運動,上課在教室里,下課要跑著玩耍,我一點也不會冷。”我說:“媽媽覺得冷?!彼f:“我的體質(zhì)比你好,我不覺得冷,我比你更了解我自己的身體?!?/p>
所以即使是冰天雪地,安安也只穿一條牛仔褲、一件襯衣加一件外套。
我很不甘心,堅持說:“你這樣會生病的。”
他說:“我吃了很多奶酪和黃油,熱量很大,不會那么容易生病的?!?/p>
現(xiàn)在,我終于習慣了讓孩子們自己去做選擇,孩子們能知道自己的冷暖就行了,不一定要接受媽媽的觀點。
吃飯的時候,我希望他們多吃一點蔬菜,因為他們兩個偏愛吃肉食。但是無論怎么規(guī)勸,孩子們吃菜都很少,即便告訴他們蔬菜營養(yǎng)豐富,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他們吃得也很少。我沒有別的選擇,只好在做飯上下點功夫,無論做什么菜,我都嘗試把西紅柿、胡蘿卜熬成沫,燉成湯,讓孩子們澆汁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吃到肚子里;平時多包餃子,把各類蔬菜混在肉末里,這樣孩子們就會吃下去了。
父母即便是為了孩子好,也應該在尊重、理解他們的基礎上養(yǎng)育他們。何況,現(xiàn)在孩子們獲取的信息量非常的大,知識面也非常廣。在學校里,在家中,在社會上,有時候他們獲得的信息比家長更豐富。所以我們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高高在上,用過去的理論來說服和教育他們,更不能強迫他們接受家長的想法和理論。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也是獲得經(jīng)驗和社會認知的過程,我們要寬容耐心些,給他們體驗的機會,嘗試失敗的感受,讓他們自己慢慢地獲取自己的經(jīng)驗,從而完成他們自己的成長和蛻變。
同時,做父母的要謙虛,學會從孩子的成長中了解他們的思想和感受,跟他們共同體會,這樣才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更好地與他們相處。
當孩子糾纏于一件小事情,并且感到痛苦的時候,一定是他的人生里遇到了自己無法解釋、無法解決的困惑。這時爸爸媽媽要富有同情心,盡可能地體諒孩子的難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一味把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感覺強加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