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勝 徐若虹 王健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宗教熱持續(xù)升溫,大學生信仰危機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依據(jù)文獻資料和調研數(shù)據(jù)闡述大學生宗教信仰現(xiàn)狀,分析信教大學生宗教信仰成因,在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無神論教育,面臨現(xiàn)實困境與危機大學生群體的生命教育等方面探索教育引導途徑:加強對大學生黨團員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加強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無神論教育引導;加強對面臨困境大學生群體的生命教育引導。
關鍵詞:大學生;信仰;教育引導;途徑
中圖分類號:G4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7-0187-02
近年來,“宗教升溫”蔓延全球,因宗教問題而產生的國際紛爭與矛盾更引起世界關注的目光。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曾出現(xiàn)過“大學生宗教熱”現(xiàn)象。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學生的宗教熱度仍然居高不下。這反映了當代青年大學生群體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困惑與思考,同時更需警惕其附帶一定政治色彩的影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國家教育體制在育人方面的頂層設計,在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等方面,信仰宗教大學生的教育引導途徑探析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一、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狀況
1.全國數(shù)據(jù)。2003年,據(jù)李志英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十余所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調查,約9.2%的大學生信教[1]。這是高校宗教熱現(xiàn)象出現(xiàn)之后較早的調查數(shù)據(jù)。綜合全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之外的各地調查資料,對大學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估計最高的在44%左右[2],最低為3.5%[3]。同時不同區(qū)域和時間的調查結果具有差別。
2.東北地區(qū)。綜合東北地區(qū)調查結果,大學生信仰宗教比例最高為28.1%[4],最低為6.7%[5]。相同區(qū)域調查結果也存在較大差異,可能同調查問卷設計與調研群體選取有關。例如,據(jù)2006年楊曉慧等在東北地區(qū)8所高校調查,僅4.1%的大學生明確表示具有某種宗教信仰,但14.6%的大學生表示傾向于信仰宗教,合計有18.7%的學生傾向信仰或信仰宗教。對其中2 000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更顯示了差異:有21%的學生表示信仰或傾向信仰宗教[6]。因此,該調查結果不能簡單說信教大學生為4.1%。
3.對比分析。時間對比調查顯示,信教大學生有上升趨勢。例如:孟繁英等對吉林高校大學生的跟蹤調查表明,2004年大學生中信仰宗教者不到7%,2006年調查顯示信教學生比例超過12%,2010年的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信教比例已達16.8%,呈明顯上升趨勢[7]。在對以上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的基礎上,2014年在遼寧省3所高校579份有效抽樣問卷的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有明確宗教信仰的比例為7.4%,明確回答自己為宗教徒的學生比例為5.9%,有宗教信仰傾向的學生占15%左右。
綜上,近些年大學生宗教熱現(xiàn)象在國內高校普遍存在,并有繼續(xù)升溫趨勢。2014年大學本??圃谛I?500余萬人,以7%計算,信教學生的絕對數(shù)量在175萬人以上。
二、信教大學生的宗教信仰成因分析
1.歷史文化影響是大學生宗教信仰主要成因。文化對宗教信仰的形成與發(fā)展是潛移默化的,更具有持久性。同時,宗教往往表現(xiàn)為具有歷史繼承性的文化傳統(tǒng)。佛教在我國已經有二千年的歷史,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并同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2014年在遼寧高校的抽樣調查結果:佛教占信教學生的46.5%,基督教占27.9%。同時與諸多其他調查相吻合:張瀾等的調查,信仰佛教者占41.6%,基督教占17.5%[4]。王毓楠等的調查顯示,信仰佛教者占44.3%,基督教占36.1%[5]。趙宗寶等人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信仰佛教者占41.64%,信仰基督教者占26.14%[8]。綜合分析,信仰佛教者占信教學生的比例集中在40%-50%之間,基督教在20%-30%之間,兩者總人數(shù)占信教學生的比例在60%-80%之間。
2.社會轉型導致大學生基督教信徒增加迅速。上文數(shù)據(jù)可見,基督教已經成為繼佛教之后大學生信仰人數(shù)最多的宗教。特別是在南方沿海地區(qū)的調查結果,一些高校大學生基督教信徒比例最高。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以大眾化姿態(tài)滲入社會生活,基督教義宣揚的倫理原則,強調人的嚴格自律等具有道德制高點,奠定了大學生不排斥的心理基礎。而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路徑是:危機、認知和人際網(wǎng)絡共同推動[9]。在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在人際關系、學業(yè)困境、價值觀危機、就業(yè)壓力等方面存在諸多現(xiàn)實迷茫和訴求?;浇掏ㄟ^社會生活、熟人朋友和網(wǎng)絡等途徑滲入大學生活,一些大學生在追求真理與智慧愿望驅使下,“偶遇基督”而成為慕道者。信仰基督教大學生比例低于佛教,但參與基督教活動的人數(shù)卻相對較多,其原因之一是基督教成為部分大學生面對現(xiàn)實困境的心理安慰。
3.家庭環(huán)境對大學生宗教信仰具有類似遺傳特點。通過對宗教信仰多因素方差分析,父母信仰的不同會對學生個人宗教信仰產生顯著性影響(見表1)。直接問及信仰宗教原因,回答來源于家庭和民族信仰的占58.6%,印證了家庭環(huán)境及其成員的信仰具有類似“遺傳”特點。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是建立在重家庭和自身修養(yǎng)基礎之上的倫理文化,不是像西方社會那樣具有宗教信仰或稱為信仰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對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在社會傳承上是比較弱化的[10]。
表1 ? ? ?宗教信仰與父母信仰交叉分析
4.文化融合使宗教信仰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因本民族文化影響,回族或維吾爾族學生信教的比例較高,他們更愿意認為信奉宗教的人能“獲得上帝或神靈的佑護”,更傾向于神化宗教信仰。但在東北地區(qū)和遼寧省的調查結果顯示,伊斯蘭教已經不是他們所信仰的唯一宗教。道教發(fā)源于中國,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但大學生信眾數(shù)量并不多,主要受多元和外來文化影響。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每個民族信仰固定宗教的形式發(fā)生了變化,宗教文化信仰已經融合,呈現(xiàn)多元化;外來宗教和本土宗教都會對個人宗教信仰產生影響,外來宗教已經融入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里。我國是多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國度,我國古代圣賢的思想大多具有基于生命的哲學思考,宗教信仰在大學生中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不足為奇。
三、信教大學生的教育引導途徑
1.加強對大學生黨團員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信仰危機主要表現(xiàn)為科學信仰與非科學信仰并存,大學生信仰的不成熟和不穩(wěn)定性導致理想信念不堅定和信仰迷茫。大學生宗教熱是其明顯標志。更值得關注的是,40.2%的大學生認為黨員可以信教,學生黨員認為黨員可以信教的也占有一定比例,并且學生黨員中也確有信仰宗教者。
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導下,高校黨團組織首先應加強對黨團員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教育引導,注重科學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建立起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的教育體系。通過黨課和團課要講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和內涵。注重教育的實踐性,理論教育要結合大學生關心的政治和時事熱點問題,切實讓大學生從內心信服,而不是作為簡單知識系統(tǒng)傳授。黨團組織應切實發(fā)揮好思想引領作用,從而堅定黨團員的理想信念,進而輻射到普通學生群體。
2.加強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無神論教育引導。在對宗教信仰和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信仰宗教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宗教和無神論之間關系等學生主觀認識的調查中,大部分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認識不清晰。55.3%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無神論教育效果不明顯,44%的學生選擇了宗教信仰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并不沖突。問及對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10.2%的學生選擇了“任何場所都可以組織宗教活動”。這反映了他們對宗教本質和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十分清楚。
宗教信仰作為古今中外始終存在的客觀現(xiàn)象,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指導下,開展好無神論教育,才能使學生了解宗教信仰的本質和特征,才能對信教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高校應該通過課程、講座等多種渠道,對大學生進行民族歷史文化教育,從中分析宗教信仰的形成與發(fā)展歷程,引發(fā)學生的哲學思考,引導其主動探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高校還應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無神論教育進教材、進課堂基礎上,使大學生對科學理論真正“入腦入心”,解決對宗教信仰的認知問題。
3.加強對面臨現(xiàn)實困境和遭遇危機大學生群體的生命教育引導。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和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面臨各類現(xiàn)實困境而遭遇危機,成為他們信仰宗教的契機。不信仰宗教的學生對宗教的印象順序為:寬容>博愛>平和>善良>真誠>虛偽,積極的成分居多。學生認為信仰宗教的人更“客觀善良易于溝通”,即對宗教信徒的評價也是積極的。這種積極的態(tài)度與評價,導致學生遭遇危機時,在人際關系不和諧、進行心理咨詢和向老師請求幫助未能解決問題情況下,易于傾向信仰宗教尋求解答。
在大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中,要關注大學生各類現(xiàn)實困境與訴求,建立各類危機干預機制,注重生命教育引導。應及時了解掌握特殊群體情況,進行分類,及時開展疏導。對各類群體建立檔案,對教育疏導和危機干預進行跟蹤記錄。應豐富教育方式方法,注重應用專業(yè)輔導理論,例如,基于心理學知識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運用職業(yè)生涯輔導理論開展學習適應和發(fā)展規(guī)劃指導,做到有效破解危機。
參考文獻:
[1]李志英.關于當前大學生信教的調查與思考[J].理論前沿,2004(8):44-46.
[2]許麗平.大學生宗教觀念的特征及其引導[J].思想教育研究,2005(9):25-28.
[3]華樺.我國青年和大學生信教現(xiàn)象研究綜述[J].理論觀察,2009(3):129-132.
[4]張瀾,陳菲.遼寧省大學生宗教信仰現(xiàn)狀分析[J].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10(6):36-38.
[5]王毓楠,安俊學.沈陽地區(qū)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調查與思考建議[J].學理論,2012(12):62-63.
[6]楊曉慧.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及德育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19-21.
[7]孟繁英,王勇.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新趨向及成因探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3):79-82.
[8]趙宗寶.大學生宗教信仰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6):103-105.
[9]華樺.上海大學生基督徒的身份認同及成因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10]李莎.在校大學生信仰狀況調查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