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的早期成名作,是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喜劇。主題思想歌頌了友誼和愛情?!锻崴股倘恕犯吒璧牟⒉皇恰叭宋乃枷搿保墙⒁环N和諧真誠的人際關(guān)系。這樣的觀念顛覆了文學史家的中心話題,我們不可避免的需要尋找其中的問題:文學家所理解的主題和本文表現(xiàn)的主題為什么差距這么大?用不一樣的批判方法去剖析同一部文學作品,到底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景?本文從現(xiàn)代闡釋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莎翁的《威尼斯商人》的中心主題。
關(guān)鍵詞:闡釋學 批判 人際關(guān)系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亞 人文思想
閱覽國內(nèi)出版社出版的國外讀物和文學教材,針對莎士比亞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的主題闡述,幾乎都是通過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等人之間的矛盾沖突,表現(xiàn)出人文主義的思想。歌頌了安東尼奧的友愛和仁慈,譴責了夏洛克的兇殘。對于這樣一個共識,讀者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偏見就更少了。如果我們用現(xiàn)代的闡釋學來解讀《威尼斯商人》主題的時候,我們得出的結(jié)論與文學家們的共識就完全相反。
一 論證的出發(fā)點不同
一般看來,戲劇中的矛盾沖突,是表現(xiàn)主題的關(guān)鍵所在。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里安排了三條線索:第一條,是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矛盾斗爭;第二條,是鮑西婭和巴薩尼奧的浪漫愛情;第三條,是杰西卡帶著錢與羅蘭佐私奔的故事。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矛盾是劇中的主線,而后兩條都是從屬于第一條存在的。同是資產(chǎn)階級的他們,矛盾的沖突點在于一個是商業(yè)家,一個是高利貸放款者。不過這樣的工作性質(zhì)從本質(zhì)上來說,并不能構(gòu)成實質(zhì)性的沖突。從表面分析來看,夏洛克性格殘暴歹毒,為人老奸巨猾,無情無義。安東尼奧則是很注重友情,為朋友傾家蕩產(chǎn)也在所不辭。但是透過本質(zhì)來說,夏洛克也并非無情。在劇中,夏洛克也有一位很要好的猶太人,他是商人杜伯爾,他們的交情一直很好。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交際圈。我們不能干擾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交際圈,所以無法從交際圈朋友的多少來評判誰對誰錯。
二 實際情況更重要
從劇本的實際情況來看,安東尼奧和夏洛克的矛盾主要分為:
1 利益最大化引發(fā)的矛盾
安東尼奧是通過買賣之間的運作獲取利潤,屬于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的經(jīng)營類型。夏洛克則是將手中擁有的財產(chǎn)發(fā)放給債務(wù)人,然后像銀行一樣收取利息,基本上都是小本生意。兩人都有一定的經(jīng)濟頭腦,只是運作的方式不盡相同。夏洛克一直堅守高利息的經(jīng)營觀念,講究逮住一個算一個的原則。這樣的盈利方式是很殘酷的。所謂愿者上鉤的人,都是一些走投無路的人,對于他們而言,夏洛克的經(jīng)營方式多少有些落井下石的韻味。安東尼奧經(jīng)商之道屬于薄利多銷類型,對于缺錢的人慷慨解囊,甚至無需還錢,最多收取低額的利息。這樣也就使得他在周圍的朋友圈中留下很好的名聲。安東尼奧絕非等閑之輩,自己就擁有四條商船,財力的雄厚可見非凡,遠遠超過小資產(chǎn)的夏洛克。雄厚的資產(chǎn)也并非都是安東尼奧自己得來的,而是通過剝削他人為自己謀利。這個時候我們看出,安東尼奧的慷慨義舉并非無中生有,深遠考慮的他這么做,就是為了更多的人來買他的東西,日積月累,薄利就成了雄厚的資產(chǎn)。夏洛克只知道安東尼奧存放貸款,僅是單單的收取低利息就干擾了他的生意。而實際意義上,他根本不知道安東尼奧的“傾銷”策略。因為夏洛克完全看不懂他的這項策略,而且沒有辦法用“反傾銷”的策略進行還擊,只能是生悶氣和報復安東尼奧。因為兩人的斂財方式不同,就造成了這樣的差距:安東尼奧的剝削方式被稱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夏洛克的剝削方式就是被人唾棄的。其實,安東尼奧的方式欺騙性更大,如果把他視為人文思想的載體,確實會造成錯位的差距。歸根結(jié)底,兩人的矛盾沖突就是因為利益的沖突。夏洛克的表現(xiàn)方式很明朗,而安東尼奧這一邊,則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隱瞞性。因為安東尼奧的樂善好施掩蓋了他要把夏洛克擠出商業(yè)領(lǐng)域的目的,好讓自己一手操控整個威尼斯的經(jīng)濟。安東尼奧對夏洛克的偏見,還有厚此薄彼的待人原則,使得安東尼奧與人文主義提倡的尊重人、人人平等的主張相差甚遠。
2 宗教信仰的差異
除了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排擠夏洛克之外,安東尼奧在宗教方面也是極度歧視夏洛克。安東尼奧和他的朋友總是說夏洛克是異教徒,認為自己的基督教非常了得,只有他們這樣的基督教徒才配與上帝對話,想通過宗教控制人的思想。凡是被安東尼奧和朋友們定性為異教徒的時候,就被剝奪了權(quán)利。安東尼奧打著“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旗號,實際實行的確是不平等的原則。這一點做的和人文主義提倡的“自由”“平等”的觀念也是毫無關(guān)系。在安東尼奧的眼里,無論夏洛克是否信仰猶太教,只要是不信仰基督教,都是異教徒。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夏洛克就形成了一種“以牙還牙”的行為準則,不再有任何的人情,只認得錢。這樣的性格也使得他的性格越來越壞,心胸狹隘。即使夏洛克也有善心,但是安東尼奧等人異教徒的思想根深蒂固了,是絕不會把他視為同類來看待的。在法庭上的對話,彰顯出了夏洛克和安東尼奧等人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整個語言的貫穿,表達出了:你們做得了缺德事,我也可以做得。如果從另一方面分析,可以總結(jié)為:安東尼奧等人根本不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的招牌只是他們實行壓迫的手段。他們眼中的平等和仁愛是有對象。
3 種族的矛盾
這個矛盾因素,在古今中外提到的次數(shù)最多,在《威尼斯商人》里面也不例外。夏洛克屬于猶太民族。因為這個民族居無定所,散居在歐洲和中東地區(qū)。因為游牧生活的影響,猶太民族逐漸形成了勇敢、強悍的民族精神。在現(xiàn)代的發(fā)展中,金融和商業(yè)兩個領(lǐng)域,他們的成就令世人稱贊。劇中安東尼奧等人總是認為猶太人苛刻、奸詐,沒有人性;跟猶太人做生意沒有人情味。夏洛克為了錢財會不擇手段。這樣的“集體無意識”直接導致了與猶太民族之間的不可交流和溝通性。在商業(yè)方面,自然是互相拆臺和惡意攻擊。民族矛盾的糾紛,往往都是歷史形成的偏見所造成的,然后積怨越來越深,最后,從經(jīng)濟的斗爭就轉(zhuǎn)變成了軍事、政治的斗爭。
三 人性的缺點
夏洛克和安東尼奧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點,都想認定自己的存在,否定對方的存在。莎士比亞沒有讓這樣的否定變成一種悲劇。假如,將夏洛克處以死刑,悲劇的發(fā)生也譴責了安東尼奧;反之一個道理。夏洛克有他存在的片面合理性,他的死亡肯定會讓讀者產(chǎn)生憐憫之心。這樣的話,悲劇的主題一定是譴責人性的缺失,歌頌新的人文主義思想。但是《威尼斯商人》是喜劇收尾的,本質(zhì)和悲劇就不一樣了。依照中國作家魯迅所說的“喜劇就是把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以毀滅的方式給人看”。所以,夏洛克和安東尼奧身上存在著很多人性的缺陷和不正當?shù)睦砟?,而喜劇的作用就是把這些缺陷夸張、放大,顯出他們的荒誕行為,達到一種警醒世人的效果: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溝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諧、真誠的人際關(guān)系?!叭宋闹髁x”的概念太大,對于《威尼斯商人》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并不適合。所以劇中的另外兩條線索,表現(xiàn)男女之愛的歌頌之外,也突出了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但好似作為從屬關(guān)系,不能改變劇本的中心思想,等于說只是對主題的襯托和補充。
四 現(xiàn)代闡釋學的批評
現(xiàn)代闡述學的批評觀點是很重視“成見”和“效果歷史”、“視界融合”三者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的。
1 “成見”就是被規(guī)定的歷史文化語境
這種被規(guī)定的思想就是“人文主義思想”。闡釋者想要完全擺脫這樣的規(guī)定很難。所以,現(xiàn)在的闡釋者只能用人文主義思想來定性《威尼斯商人》的主題。實際上這樣的定性很容易就迷惑了讀者,混淆視聽,幾乎成為了所有文學史家的通病。
2 “視界融合”就是被理解者和理解者交流之間形成的“問答”關(guān)系
理解者總是會帶著問題去提問被理解者,當被理解者對于這些問題都一一解答了之后,就是所說的“視界融合”。劇中的主題、人物的性格與形象、運用的技巧等都會在問答模式中一一展現(xiàn)。理解者所站的角度和立場不同,所提出的問題也會不一樣。但是被理解者從文中找到的答案幾乎是大同小異,卻又和理解者的結(jié)論很難吻合,這就是闡釋學的獨到之處?,F(xiàn)代闡釋學批評要求闡釋者:第一,既要吸收過去的“成見”,使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間形成相應的“視界融合”;第二,又要結(jié)合“效果歷史”,靈活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去解讀和剖析經(jīng)典,做到闡釋學的準確性。
五 回顧《威尼斯商人》的闡釋
回顧《威尼斯商人》的闡釋路線,我們發(fā)現(xiàn)在闡釋學的系列策略中,留下了一些無法彌補的痕跡,過分地依賴于“成見”。因為文藝復興的影響,使得文藝復興的文化語境已經(jīng)替代了劇中的主題思想。再次就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間的“視界融合”,已經(jīng)完全脫節(jié),不在同一條軌跡上。最后就是在“效果歷史”的抓取上,基本上沿用了過去歷史批判的觀點,使文學批判成為了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具體論證和具體反映。
六 結(jié)語
“人文主義”思想一直被看作《威尼斯商人》的主題,這與傳統(tǒng)的社會歷史和現(xiàn)實主義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說“人文主義”是劇中的主題思想,那也無可厚非。可是問題還是:用一種墨守陳規(guī)的歷史批評方法,去證明一個沒有具體存在的命題,是我們一直費解的。
參考文獻:
[1] 李偉民:《從單一走向多元——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及其夏洛克研究在中國》,《外語研究》,2009年第5期。
[2] 李江:《〈威尼斯商人〉與中世紀西歐的猶太人問題》,《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3] 胡健生:《〈日出〉中金八與〈威尼斯商人〉中鮑西婭父親形象塑造比較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
[4] 王潔華:《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劇中人物思維模式解讀》,《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5] 李明清:《梁實秋〈威尼斯商人〉譯本研究》,《外國語文(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6] 張發(fā)生:《論〈威尼斯商人〉中的“挖坑”和“埋人”》,《時代文學》,2012年第10期。
[7] 黃福武:《莎翁名劇〈威尼斯商人〉的文本解讀——兼論猶太律法的發(fā)展》,《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8] 彭佳佳:《契約與人情的較量——易裝與文本證據(jù)在〈威尼斯商人〉中的作用》,《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9] 張玲:《〈紫釵記〉和〈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視角下的湯顯祖和莎士比亞人文思想》,《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10] 李軍:《話語與失敗——〈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失敗再透視》,《海外英語》,2011年第2期。
[11] 伊姆·麥卡萬,張曉梅:《〈威尼斯商人〉中的犧牲經(jīng)濟學——神、贈禮與莎士比亞》,《圣經(jīng)文學研究》,2012年第00期。
(白雪,上海民遠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