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琴
摘 要: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事業(yè)服務機構,“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是博物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博物館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搞好“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這一宗旨展開的。對地市級博物館進行角色定位和服務對象的確認,是對其在社會活動中扮演的角色、發(fā)揮的作用和承擔的責任進行確認。
關鍵詞:地市級博物館;角色定位;服務對象;文物;陳列;展示;確認
中圖分類號:G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7-0088-02
博物館一詞源于希臘語——Mouseion,意即“供奉繆司(Muse是掌管學問和藝術等的九位女神)及從事研究的處所”[1]75。我國古代沒有博物館這個概念,直到19世紀中期以來,到過西方的中國人開始接觸外國的博物館,他們把Museum譯成博物館(博物院)。1905年,在江蘇南通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共博物館,開啟了近代中國博物館歷史的新篇章。
“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見證物”,這是1989年9月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第16屆全體大會上通過的博物館定義,也是迄今國際上通行博物館定義。在我國,對于博物館的認識也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但變化的主基調始終圍繞“三性二務”展開。目前,我國通用的博物館定義表述源于1979年5月底,國家文物局在安徽省召開的全國省、市、自治區(qū)博物館工作座談會,即: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博物館數(shù)量眾多,遍布各地,依據(jù)不同標準,可劃分為各個類型的博物館。例如文化系統(tǒng)的博物館分為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市級乃至鄉(xiāng)村級博物館,文物藏品和基本展覽體現(xiàn)出強烈的地方性與綜合性,因此,文化系統(tǒng)的博物館構成了中國博物館體系的主體框架。文化系統(tǒng)的博物館數(shù)量最多,1998年已有1 289所。在這些博物館中,地方博物館占絕大多數(shù),包括省、市、自治區(qū)博物館,地市級博物館、縣級博物館[1]55。本文所述地市級博物館就是指這些博物館中各地級市博物館。
一、地市級博物館的角色定位
(一)地市級博物館的角色定位
地市級博物館的角色定位實際是指它在國家博物館和省級博物館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市級博物館在我國文博事業(yè)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地市博物館極具地方特色的藏品和展品本身就是地域文化集中展現(xiàn)的場所,因此,它在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另一方面,地市博物館較之數(shù)量眾多的區(qū)、縣級博物館具有眾多優(yōu)勢,如人才多、資金相對充足、藏品豐富、藏品來源相對廣泛等方面的優(yōu)勢,同時,對于下級館而言,地市博物館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業(yè)務示范和組織指導作用,對于整合地方文物資源,發(fā)揚地域特色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與旅游景區(qū)以及目前興起的活態(tài)博物館相比,傳統(tǒng)博物館暴露出許多缺陷:多年不變的基本陳列、靜態(tài)單一的展示手段、說教灌輸式的講解方式等運營手段使其與市場需求脫節(jié)越來越嚴重。
此外,綜合性博物館隨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和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各方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例如從博物館本身而言,兼具文物保護、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特征,多學科并存的特點使其自身的發(fā)展存在局限性;綜合館難以樹立鮮明的社會公共形象,缺乏市場競爭力;各地存在綜合性博物館與其他類博物館重復建設的現(xiàn)象。綜合館面臨平衡重復建設與自身發(fā)展關系問題等。
地市作為綜合性博物館的擁有者,同樣面臨上述問題,那么如何才能揚長避短發(fā)展自己,把握自身特征?對于其角色的定位具有重要意義。
(二)地市級博物館的功能特征
1.介于省級館和縣級館之間,具有承上啟下作用
地市級博物館介于省級館和縣級館之間,一方面地市級博物館要積極配合省級博物館的文物征集和調用工作,接受省級博物館的業(yè)務指導;另一方面,地市級博物館也有引導縣級館的實力和工作必要。與縣級館文物的利用和開放困難相比,地市級博物館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首先,一些館本是老館,基礎很好,即使是新建館,作為地級市的文化機構,一般都有較為完善的館舍和設施,至少具備保管、研究和展示開放的條件,而且財力相對充裕。其次,地市館人才資源也有一定的優(yōu)勢,人員的學歷構成、職稱比例等都遠比縣級館要好。在這種狀況下,地市級博物館自然在區(qū)域文博事業(yè)建設發(fā)展中成為中心館。再次,地市級博物館在常規(guī)陳列、文物研究與保護、宣教服務、考古調查、無形文化遺產(chǎn)研究保護、文博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引進等業(yè)務上都起著示范性和指導性作用。
2.適于展示自身特色的實物,可隨時調整定位和展覽主題
文化部《對地方博物館方針、任務、性質及發(fā)展方向的意見》指出:“各大行政區(qū)或省、市博物館應當是地方性和綜合性的,即以當?shù)氐摹匀毁Y源(包括地理、民族、生物、資源等)、‘歷史發(fā)展(包括革命歷史)、‘民主建設(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成績)三部分為陳列內容,使之與地方密切配合?!边@里的“地方博物館”包括地市級館和縣、區(qū)館,且從功能類型上看,地方博物館是地方綜合性的博物館,是搜集、保管、展示和研究當?shù)匚幕z存的機構,對于當?shù)貧v史長河中文物遺存的整合利用和傳承作用不容忽視。這是由于作為文化載體,地市級博物館的文物和標本,其來源涵蓋了整個行政區(qū)域,具有地域性和品類齊全、數(shù)量豐富的優(yōu)勢,更具備集中保存和展現(xiàn)的條件,這是其他縣、區(qū)博物館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可以在本轄區(qū)豐富的藏品來源基礎上隨時調整展覽的主題和定位,民族特征和區(qū)域特色容易突出。
3.文物資源優(yōu)勢可抵消資金不足缺陷
具體來講,只要是本地級市所轄境內文物資源,任何時候地市級博物館都有相對有利的條件去征集、保護和利用。而有些地級市本身就是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文化積淀深厚的歷史名城,如河南省洛陽市、開封市、陜西省咸陽市等。當前許多博物館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著像資金匱乏、觀眾稀少等諸多問題。地市級博物館雖屬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又屬于社會公益性事業(yè),但同樣有上述問題存在。文物資源充足的地級市可以打造地方特色的展覽“走出去”巡展,而文物資源相對匱乏的地級市博物館可與兄弟博物館合作搞特色展覽,利用本館以外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博物館也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將民間一些傳統(tǒng)手工制作方法、地方傳統(tǒng)美食制作方法等與民眾息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方面的東西作為特殊節(jié)慶活動的主題來記錄展示。也可根據(jù)當?shù)貧v史傳說、神話故事、民俗民約等舉辦演出,針對學生群體開展社教活動。從而活躍博物館氣氛,起到良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4.為更好地研究地方區(qū)域史、少數(shù)民族歷史和文明提供資料
地市級博物館多數(shù)屬于綜合性地方歷史類博物館,對于本地區(qū)反映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chǎn)都有完整的保存,并且博物館的圖書資料室是一個圍繞博物館的藏品進行搜集、陳列展覽和考古科研工作而展開的圖書、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典藏和流通的部門。圖書資料在博物館科學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與文物同樣重要,很多文獻資料本身就是文物。古代與近現(xiàn)代的圖書文獻資料都是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這些都是博物館為研究地方區(qū)域史以及少數(shù)民族史和文明提供的寶貴資料。
二、地市級博物館的服務對象的確認
(一)我國博物館“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服務對象的確認
縱觀我國博物館發(fā)展的歷史,如果從博物館與其服務對象的關系角度來看,博物館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其服務對象的范圍不斷擴大的歷史。可以這樣講,早期的博物館社會教育與所傳達出來的文化氣息是針對少數(shù)人而言,是作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與此相適應,參觀和利用博物館的人幾乎全是精英人物和社會上層,這些人構成了當時博物館的服務對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民主意識”和“公共精神”開始在博物館領域不斷擴大,普通民眾對于博物館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博物館服務范圍的擴大和教育觀念的更新,使得“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成為我國博物館社會教育的終極目標。
博物館服務對象范圍的擴大和教育觀念的更新,也不斷要求博物館教育工作者以全新的指導思想創(chuàng)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館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然而認識與實踐相悖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著。例如,各個考古學文化分期里代表性器物在展廳展出,說明牌上寫“鬲(li)、■(yan)、甑(zeng)、簋(gui)、觚(gu)”等生僻字,若只是拼音標注出怎么讀,對于普通觀眾來說仍然很陌生,如果他們可能還對這些遙遠年代的器物感興趣的話,其興趣點并不在于怎么讀,而在于這種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稀奇古怪的東西是干什么用的、怎么用的、什么人用的以及怎么做出來的等等,這些內容在陳列中卻極少表現(xiàn)。因此,可以斷言,這樣的展柜僅會引起專家學者的興趣。
地市級博物館有體現(xiàn)自身性質和任務的主要陳列,而這種陳列由相對穩(wěn)固的主題、內容、展品和比較完美的藝術形式構成陳列體系,也稱基本陳列?;娟惲袘M量把館藏精品和反映本地區(qū)發(fā)展的代表性實物充實到其中,輔之以現(xiàn)代科技手段,形成生動、豐富的“陳列語言”。從而達到讓本地區(qū)市民通過基本陳列熟悉自己生活城市的歷史脈絡,讓外地游客了解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另外,經(jīng)常舉辦臨時展覽是活躍博物館工作的一種有效方法,能滿足不同觀眾的多方面需求,使社會公眾在博物館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和文化藝術享受,除此之外,基本陳列也不能一成不變,要定期結合觀眾和專家的意見來修改、補充、調整,要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代表性文物反映到基本陳列之中,令觀眾有嘗新、嘗鮮的感覺。從而能更大限度地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二)“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思想在實踐中的探索實施
1.擴大博物館自身社會影響,樹立在公眾中的形象和地位
讓普通群眾認識和了解博物館,是博物館發(fā)揮作用的前提。在我國,博物館的存在和發(fā)展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群眾來說,博物館仍是陌生的東西,甚至在一些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里,人們也不知道博物館為何物。
因此,博物館要切實做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樹立其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和地位,就必須致力于擴大其自身的影響力。為此,流動博物館進社區(qū)、走基層,走進特殊學校、福利院等是不錯的選擇。也可吸納社會力量加入博物館志愿者的隊伍,無償講解、宣傳,吸納學生群體將博物館作為其實習、鍛煉的美育基地。這些都是博物館擴大自身社會影響,在實踐中解決“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問題的不錯嘗試。
2.博物館服務工作的開展必須抓住服務對象的基本特點
“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這一特征決定了我國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必然是一個由眾多不同個體組成的龐大群體。群體中個體差異表現(xiàn)在年齡、閱歷、品位等諸多方面。
因此,博物館在開展社會教育工作時,設置的服務項目一定要與服務對象的多樣性相適應,即設置多層次、多樣性的服務項目。如除組織免費講解和團體接待之外,也可設置一些課外輔導班,針對孩子們感興趣的古生物,開設古生物化石形成歷史輔導班,以滿足特定群體的需求。此外,要對觀眾群體多進行調查、分析、總結,對本地區(qū)博物館觀眾的構成有較明晰的把握,并考慮到博物館觀眾的多少受季節(jié)影響明顯這一重要因素。地市級博物館只有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多樣性這一基本特征,并在實際工作中有效實施,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服務對象的多樣性需求,最終實現(xiàn)“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目標。
3.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服務項目的水平定位要適中
博物館的服務面向整個社會公眾,其觀眾構成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其中包括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素養(yǎng)的各種各樣的人,觀眾的重要性,不僅因為他們是博物館全部活動的服務對象,而且觀眾的正當要求和愿望是代表社會輿論促進博物館工作不斷改進和提高的動力。因此,博物館設置的服務項目一定要抓住觀眾的主要特征,適時調整、適中定位。在這里適中具體表現(xiàn)為:一方面要讓普通群眾能夠相對順利地接受博物館為其設置的服務項目,另一方面就是要讓他們能夠通過對這些服務項目的體驗使自身素質有所提高。如鄂爾多斯博物館古生物展廳有這樣一段講解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距今已經(jīng)有46億年的歷史了,這個龐大的數(shù)字讓我們很難想象地球歷史的久遠,所以呢,我們把地球的歷史億年比做一天,0點整地球形成,2點鐘的時候形成了原始海洋,5點鐘的時候地球上有了最早的生命,10點鐘的時候我們感興趣的恐龍登上了歷史舞臺。但不幸的是,11點的時候,恐龍滅絕了。這樣看來恐龍原本是距離我們很遙遠的生命,但是和地球歷史比起來,恐龍距離我們很近,按一天24小時的時間比例來看,它的滅絕只是20分鐘以前的事情,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50分鐘,而我們人類到目前為止只存在了區(qū)區(qū)10秒鐘”,這段解說詞淺顯、通俗易懂、適合大眾口味,遠比用地質年代的分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寒武紀”“侏羅紀”“二疊紀”“第四紀”等解說生動、奏效。
三、結束語
印度安妮塔·沙阿女士說:“人民創(chuàng)造了博物館,人民運作著博物館,博物館致力于為人民服務?!盵2]42可見,博物館以實現(xiàn)為人民服務為最終目的。地市級博物館要充分認識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開展工作。地市級博物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項工作都要以“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定位目標,要充分利用資源優(yōu)勢,在文物征集、陳列展覽、宣傳教育等工作上積極開展以綜合表現(xiàn)地域文化為主的業(yè)務建設。同時要積極加強與縣館的業(yè)務交流,尋求縣、區(qū)博物館的支持。作為博物館自身,特別是地市級中小型博物館,在這個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應始終以“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宗旨,大力加強博物館的展示和服務工作,自覺地融入社會改革和發(fā)展的大潮之中。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印]安妮塔·沙阿.博物館社區(qū)的一種社會機構[J].中國博物館,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