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克托
先來看三則段子,不葷:
“我穿過大半個中國去辦證,我把昂貴的機票打水漂去辦證,我是無數個我奔跑成一個我去辦證!”
“親愛的,我們一起去遠方,我?guī)е?,放心,我還帶著錢。你帶著證,你一定要帶著證啊!身份證、結婚證、計生證、證明‘我是吾‘我媽是我媽‘你媽是你媽‘你媽是我媽‘我媽是你媽的證?。 ?,咱不去了?”
1991年,央視春晚相聲《著急》:“工廠說這種情況,托兒所先給工廠開介紹信,工廠才給托兒所開,哦,走走走走又回來了,到這邊說工廠不給托兒所開,托兒所沒有義務給工廠開,走走走又回去了……等我把介紹信開好了以后,我那孩子6歲半了?!?/p>
8年前。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翟繼光在《寫給女兒的信》里,講述著給女兒辦準生證的種種辛酸和無奈。
8年過去了,20多年也過去了,喧囂過后“證明”依舊?,F在,關于各種奇葩和不奇葩的證明的討論,熱乎勁快要過去了。事情改觀了嗎?20年后,我們還會活在這些段子里嗎?
過去常說的政府部門“門難進、臉難看”,現在改善了,態(tài)度還是蠻好的,但“事難辦”卻沒有改觀。
其實,并不是所有證明都不該開,有些證明還是有必要的。
“證明我媽是我媽”這類證明,最初是出國簽證時外國使領館提出來的要求。你媽是你媽,對他人而言,不具有不言自明性。一個法治國家,每個人都可能涉及到很多法律事務,如財產的繼承、轉讓、分割等等。不證明。如何保障其嚴肅性、準確性?
網上有人分析,出境游辦簽證,旅行社要提供直系親屬證明作為緊急聯(lián)系人,如本人與父母戶口分開則須提供你媽是你媽的證明,看似無厘頭,背后暴露的是國人深層次的誠信危機。
歐美及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簽證材料要求很高,原因是中國的非法滯留者逐年增多。一旦滯留不歸將對組團社進行嚴厲處罰,不僅罰款三萬元,短期內甚至不允許再做簽證。
至于網上所說開不到證明交60就行,實際操作不可能,因為這是國外領館的硬性要求,沒有哪家正規(guī)旅行社甘為60元冒如此大的風險。
需要提供直系親屬證明,一來是防止發(fā)生意外時國內無人通知,二來是為了防范滯留不歸,直屬親屬隱含擔保人之意。
證明之所以成為問題,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跟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有關
看看這些文章的標題就知一二:《中國式證明:無處不在的權力觸須》《“證明你媽是你媽”背后的權力邏輯》……都是講權力的任性。
不少地方是刻板的甚至帶刁難的形式化執(zhí)法。審批事項太多,職能部門之間存在“壁壘”、互相推諉、缺乏協(xié)調、缺乏監(jiān)督。權力的任性、懶政、不負責、不作為、亂作為,設置審批事項和門檻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尋租。
權力缺乏制約和監(jiān)督,想要什么證明張嘴就來。
如總理所言:“你都搞不清楚他要什么證明,比如說讓一歲小孩開不犯罪證明。”其實,對無犯罪記錄證明,大部分地方都規(guī)定申請人應年滿14歲。
又如老人領社保,為防吃空餉,讓老人證明自己活著,這個舉證責任就搞錯了。該政府部門干的事,全推給了群眾。只要死亡登記制度健全,政府部門間聯(lián)網,一比對,就可知道老人是否還活著,不是很復雜的事情,這在很多國家都不是個問題。
任性,只有通過加強監(jiān)督和制約來化解。
第二,跟治理思路,也就是政策有關
這里。證明只是一個表象,后面是制度性的安排。如果制度的本意就是一個“卡”字,卡住你不讓超生、卡住你不讓進大城市,那各種相應的證明就會橫在你面前。
野百合也有春天,歪果仁也要證明。但國外要比我們簡單很多,需要用到證明的地方少得多。最主要是比我們少了計劃生育方面的證明、與戶籍制度相聯(lián)系的各類證明(如因享受不同教育資源而需要證明、購房資格不同需要證明、外來人口需要居住證)等。
一般國家只有戶籍和身份證,而我們對外來人口還多了一個居住證(以前叫暫住證,孫志剛事件后這個名字有點臭了,改叫居住證)。不時有“神規(guī)定”出現,如去年出現“外來人員來穗三天內要登記”。居然要求外來人員享受外賓待遇,要“落地簽”。大家這才知道廣州市有一個“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簡稱“來穗局”。
于是有人言:檔案是包袱,戶籍是樊籬,來睡就是一個局。
第三,純粹就是簡單的技術性問題
有時,不全是高大上的原因,上綱上線,顯然是想多了。
絕大部分“證明你媽是你媽”的問題?;旧隙际且驗槟壳暗膽艏怯浐喡?,基本信息不全,連親子關系都無法在戶口本上反映出來。
如果戶口本上的信息詳細齊全些,跟外國的民事登記那樣,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份編號、住所地址、家庭成員姓名及與戶主關系、文化程度、職業(yè)、民族、宗教信仰等,這些內容都有,那就一目了然,還證明個屁。
你見沒見過人家老外為“證明媽是媽”苦惱過?!為何在人家那不是問題,到我們這就成了問題?
最近,《成都商報》收集到了2000多條有關證明的市民訴求。其中,32%涉及戶籍問題,最多的是戶籍登錄信息與檔案、身份證、社保繳費記錄等不符。導致“難以自證”的問題。
又如不久前深圳郭先生被要求證明女兒是女兒一事。郭前往銀行為女兒辦醫(yī)保卡。戶口簿上戶主是郭的父親,上面寫著兒子(即郭本人)、孫女(即郭女兒)。郭說簿上的孫女即他的女兒。銀行人員卻表示,其戶主只有爺爺的名字,“也可能爺爺還有其他的孫女呢?”
僅憑戶口簿,沒法證明兩人的父女關系。銀行人員說的沒錯。因為戶籍登記的信息不齊全。戶主是祖父母而要確認第二代與第三代之間是親子關系,這是派出所經常遇到并頭痛的問題。
有人說“銀行連公安局的戶口簿證明都不認,也只能說,中國社會的誠信脆弱得連一張紙都不如?!贝嗽捄堋拔膶W”,但沒說到點子上。
我國的戶籍包的文字。含出生、死亡登記等重要民事登記內容,但《戶口登記條例》是1958年公布施行的,里面還有“如果發(fā)現反革命分子……”這樣登記內容過于簡略和粗糙,缺乏必要的信息,甚至無法查證配偶及血親關系。
以本人為例,我家有兩套房,三個人兩個戶口本,我和兒子在一個戶口本,妻子在另一個戶口本,于是問題來了,對我兒子而言,戶口本上完全顯示不出誰是他媽。
法治社會。如何為個人提供一個法律身份十分必要。一個人的法律身份,通過民事登記來賦予。從法律上講,“我登記故我在”:我有出生登記故我在,我有死亡登記故我不在,民事登記是我媽才是我媽。沒有血緣只有領養(yǎng)關系也是我媽,而不是我自己想當然。
不進行民事登記,法律上你可能根本不存在。沒有民事登記,王思聰可能一下子冒出無數兄弟姐妹來瓜分財產。民事登記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發(fā)顯現出來。
國外民事登記內容具體。詳盡全面。主要內容有:出生、死亡、嬰兒死亡、遷出、遷入、結婚、離婚、認領、收養(yǎng)、失蹤等項。以上每一個登記項目,都可以稱之為一個生命事件。
這些項目注冊登記的具體內容,最主要的是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身份編號、住所地址、家庭成員姓名及與戶主關系、文化程度、職業(yè)、民族、國際、宗教信仰等。這些內容比我國的戶籍登記詳細。
我國現行的戶籍制度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完善起來的,是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產物,在指導原則上,遵循的是通過戶籍來證明公民身份,充當調控城市化人口流向和流量的閥門,公安部門以此作為維持社會治安的手段。
當前,修改《戶口管理條例》的呼聲很高,但側重點放在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上,由于難度較大,而未能修改,拖累了其中民事登記部分的修改和完善。
我們必須要建立完善的民事登記制度,要抓緊修訂我國戶口管理法規(guī),明訂戶口簿應登載資料,以強化戶口簿的公信力及周延戶籍數據管理,使其具有權威性、完備性。
光空喊誠信不能解決問題,這是倒果為因。誠信社會的建立,恰恰是法治健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