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旗 夏紹南 崔愛花 張麗娟 高紅兵 李直興 周寶珍
摘要:為研究外來不同熟性棉花品種在江西棉區(qū)的成鈴分布情況及產量性狀,于2014年引進黃河流域棉區(qū)的早熟、中早熟和中熟3種熟性的3個常規(guī)棉花品種在江西九江種植,分析其成鈴分布及產量性狀。結果表明中早熟品種中植棉2號的中下部及內圍成鈴率相對較高,籽棉產量最高。在當前栽培條件下,中早熟品種較適宜在江西棉區(qū)種植。
關鍵詞:江西棉區(qū);黃河流域棉區(qū);棉花;熟性;品種;成鈴分布
中圖分類號: S562.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3143(2015)05-0033-05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bell distribution and yield of different maturity cotton varieties in Jiangxi area. In 2014, the author introduced 3 conventional cotton varieties from the Yellow River cotton area which were 3 kinds of maturity and planted in Jiujiang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in this trial,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bell distribution and yie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d-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of Zhongzhimian 2 had the high relative boll rate in the middle lower part and inner circle, and the highest seed cotton yield. Under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conditions, mid-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were more suitable for Jiangxi cotton region.
Key words:Jiangxi cotton region; The Yellow River cotton region; Cotton; Maturity; Varieties; Bell distribution
0 引言
棉花的成鈴分布是棉花結構建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棉花的結構建成是品種生態(tài)適應性選擇的理論基礎[1-2]。近年來,隨著人工制種成本的上漲,雜交棉面積正在逐步減少,在長江流域棉區(qū)重新種植常規(guī)棉已是大勢所趨[3-6]。因此本研究引進黃河流域棉區(qū)的早熟、中早熟和中熟3種熟性的3個常規(guī)棉花品種江西九江種植,采用株式圖形式調查其成鈴情況、統(tǒng)計或測定產量性狀,以期為贛北棉區(qū)篩選適宜的種植品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來源
試驗選用黃河流域常規(guī)棉主推品種(均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提供),早熟、中早熟和中熟各1個代表品種,分別是中棉所50(早熟)、中植棉2號(中早熟)、中棉所49(中熟)。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4年在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科研基地進行,試驗田屬平原洲地圍區(qū),土質為壤質灰潮土,前茬為冬閑地,0~20 cm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45 g/kg(K2Cr2O7氧化法),全氮1.07 g/kg(濃H2SO4—混合加速劑法消煮,半微量凱氏法),速效磷60 mg/kg(0.5Mol NaHCO3法),速效鉀251 mg/kg/(NH4OAc浸提,火焰光度計法)[7]。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單因素試驗,3個品種設3個處理,3次重復,6行區(qū),小區(qū)面積為66.67 m2(11.11 m×6 m);移栽密度為3.15萬株/hm2。
1.3 田間管理
試驗于4月15日營養(yǎng)缽育苗,5月20日移栽。試驗棉花全生育期施肥折合施純N為266.1㎏/hm2、P2O5為78.15㎏/hm2,K2O為169.35㎏/hm2。7月6日整枝,去除第一果枝以下葉片和葉枝;8月7日打頂。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當?shù)卮筇铩?/p>
1.4 調查與測定項目
1.4.1 成鈴性狀 每個處理掛牌標記10株棉花,于9月15日調查單株成鈴數(shù)。
1.4.2鈴重與產量 每小區(qū)分別收取100個正常開裂的棉鈴,測其單鈴重和衣分,按小區(qū)實收計產。
1.4.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用Excel軟件進行整理,用DPS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單株成鈴性狀
單株成鈴數(shù)與棉花產量的密切相關,它與種植密度、單鈴重共同決定了棉花的產量[8]。由圖1可知,單株成鈴數(shù)中棉所50與中植棉2號間無顯著差異,均顯著高于中棉所49;單株果節(jié)數(shù)是中棉所50顯著高于中植棉2號和中棉所49的單株果節(jié)數(shù),以中棉所49最低,為74.0株/個;成鈴率是中早熟品種中植棉2號最高,為32.1%,略高于中棉所49,且顯著高于中棉所50。這表明在江西棉區(qū)相同的栽培條件下,棉花品種的熟性越早,其相應的單株果節(jié)數(shù)越多、單株成鈴數(shù)也多。
2.2 棉株成鈴的空間分布
按棉鈴在棉株上著生部位不同,分成上、中、下3部分,其中1~6層果枝為下部, 7~12層為中部, 13層及以上為上部,靠近主莖1~3個果節(jié)劃為內圍鈴,第4個及以上果節(jié)為外圍鈴[8~9]。
棉株成鈴的空間分布可以較好的反應棉花經濟學生物量的生長發(fā)育狀況,與產量、纖維品質等密切相關。從空間上分解的成鈴率則可以顯示棉株成鈴分布特性。由表2可知,棉株下部成鈴率是中棉所50>中棉所49>中植棉2號;棉株中部成鈴率以中植棉2號較高,為39.3%,這說明中早熟品種中部結鈴,產量優(yōu)勢強;上部成鈴率為早熟<中早熟<中熟,說明中熟品種后勁足些。3種熟性品種的內圍成鈴率均遠高于外圍成鈴率,中、下部成鈴率也均高于上部成鈴率,符合棉花營養(yǎng)學上的養(yǎng)分就近供應原理。
2.3 棉株成鈴的時間分布
2.3.1 圓錐體順序 棉花現(xiàn)蕾開花的順序是比較穩(wěn)定的,以第一果枝第一果節(jié)為中心呈螺旋形由內向外,由下向上依次現(xiàn)蕾開花。按現(xiàn)蕾開花的順序及時間可將整株棉花成鈴分為10個圓錐體[9]。每個圓錐體成鈴時間都相對一致,因此不同圓錐體的成鈴率可以反映不同時間段棉花經濟學生物量的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狀況。由圖1可知,3種熟性品種其各圓錐體成鈴率均隨著圓錐體順序的增大而出現(xiàn)遞減的趨勢,這與棉花養(yǎng)分供應規(guī)律相同,也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第一圓錐體的相對成鈴率均較高,變化范圍為50.0%~61.1%,表現(xiàn)為中早熟<早熟<中熟。早熟品種第一個圓錐體的成鈴率略低于中熟品種,這與當時陰雨連綿的天氣有關。第9、10圓錐體的成鈴率均較低,早熟、中早熟相差不大,但都高于中熟品種。
2.3.2 “三桃”分布 不同時間不同部位的棉鈴產量棉籽質量及纖維品質有較大的差異,全國各棉區(qū)統(tǒng)一將棉鈴劃分為伏前桃、伏桃、秋桃[1]。即分別為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5日的成鈴數(shù)。由表3可知,“三桃”結構各品種均表現(xiàn)為伏前桃<伏桃<秋桃。早熟品種伏前桃占比略大些,為5.4%,秋桃所占比例略低些。中早熟品種與中熟品種“三桃”結構基本一致。由此說明,早熟品種前期結鈴性很強,且三桃分布相對均勻;中早熟品種伏桃個數(shù)及比例均最高,說明中期上桃快。在江西地區(qū)早熟品種的秋桃比例為50%,高于其他兩個熟性品種,有點反常態(tài),這可能與栽培密度較小、栽培方式和播種期等有關??傮w上看3種熟性品種均是伏桃和秋桃比例較高,是江西棉區(qū)產量形成的關鍵因素。
2.4 產量與產量性狀分析
由表4可知,單鈴重表現(xiàn)為中棉所49>中植棉2號>中棉所50。籽棉產量以中植棉2號最高,為3798.0 kg/hm2,其與中棉所49差異不顯著,極顯著高于中棉所50,這也與上述三種熟性棉花品種的成鈴性狀相符。三種熟性品種的衣分無顯著差異。中棉所50霜前花率最高,這是早熟品種生長發(fā)育較早的緣故。
3 結論
早熟、中早熟棉花品種的成鈴性狀無論從空間上還是時間上均表現(xiàn)較好,成鈴均勻。但早熟品種的產量相對較低,可能是種植密度較低所致。根據試驗結果并結合生產實踐認為:早熟品種在江西棉區(qū)有較好的推廣前景,但在目前種植條件下,中早熟品種更適合江西棉區(qū)種植。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中國棉花栽培學[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13: 376-526.
[2] 何旭平, 紀從亮. 現(xiàn)代中國棉花育種與栽培概論[M]. 北京: 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 207-219.
[3] 李景龍, 李飛, 郭利雙. 洞庭湖棉區(qū)棉花產業(yè)形勢及對策淺析[C]. 武漢: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棉花學會(協(xié)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19-23.
[4] 鄭蓉, 魏志波, 鄭霞. 漢江平原植棉現(xiàn)狀的調查與思考[C]. 武漢: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棉花學會(協(xié)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98-101.
[5] 周關印, 郭香墨, 郜新強,等. 棉花商業(yè)化育種實踐[J]. 中國棉花, 2014,41(6):11-13.
[6] 劉劍光, 趙君, 吳巧娟,等. 棉花新種質系的性狀鑒定與育種利用評價[J].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14(4): 1414~1417.
[7] 鮑士旦. 土壤農化分析(第3版)[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0.
[8] 田紹仁, 楊磊, 夏紹南,等. “畝產千斤子棉”群體結構建成的分析[J]. 江西棉花,2011, 33(1):3-7.
[9] 夏紹南, 崔愛花, 張紹銀,等. 湘雜棉8號在不同密度條件下棉株的成鈴分布[J]. 江西棉花 2009, 31 (1) :24-26.
[10] 董合忠, 毛樹春, 張旺鋒,等. 棉花優(yōu)化成鈴栽培理論及其新發(fā)展[J].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4, 47(3): 441-451.